APP下载

点拨勾画、动手动脑、学会总结

2014-10-29陈爱兰

中学课程资源 2014年7期
关键词:化学初中策略

陈爱兰

摘 要:初中化学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其侧重点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从这几年初中升学考试的考题来看,中考的重点也在于强化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强调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以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加大了对重点知识内容的覆盖度,考题的背景基本上都源于生活。

关键词:初中 化学 教学 策略

化学的本质是研究物质,它是以原子、分子为依托,对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结构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虽然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但是正式开始接触化学是在初中阶段。初中化学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其侧重点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是从最后的考查结果来看,并不是很理想,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基础知识很扎实,但却不能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了很多化学实验,拥有良好的实验素养,却不能清楚地表述出设计一个实验的方法与过程。作者结合初中化学的特点,在此探讨一下初中化学的教学策略。

一、引导点拨,勾画记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学生扎实地学好化学基础知识,是教学成功的要点,而课堂教学也一样。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化学教学中,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上好第一堂课,学生刚刚接触化学这一门学科的时候,可能有一点欣喜,也可能有一点害怕,有个好的开始,是日后教学成功的关键,下面是作者上第一堂化学课的一个教学场景。

师:“欢迎大家来到化学知识的殿堂,在上课之前,我想问一下大家,你们知道化学是什么吗。”

生:“……”(集体沉默)

(等待30秒)

师:“好的,既然大家不清楚化学是什么,那我就给大家演示几个实验,让大家看看,到底化学是什么?”

接着,作者取出两支试管,分别滴入3滴紫色石蕊试液,而后在两支试管中再分别滴入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两支试管内的溶液立即变为红色与蓝色。做完这个实验后……

生:“太神奇啦……”(大家都是惊讶的表情)

(等待2分钟)

作者又取出1支试管,滴入几滴硫酸溶液后放入一块氧化铜,溶液立即变为蓝色。

生:“怎么颜色变啦……”(仍然是惊讶的表情)

师:“你们不知道化学是什么,那么,我刚才用直观的现象告诉了大家,这就是化学,而刚才产生这些现象的原理,则是化学的基础知识。”

……

作者在化学的第一堂课采用这样的开场白,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化学,让他们不要产生对新知识的恐惧,能够通过化学小实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化学的兴趣,那么在课堂上就能做到少教多学。让学生有了兴趣,化学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化学知识形散而意不散,是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打好基础最为重要。万丈高楼,源于垒土。化学的基础知识都比较散乱,需要进行记忆,只有记忆了,才能够应用。比如化学方程式,如果学生连化学方程式都不会,那么他又怎么能用化学方程式去解题呢?又比如石蕊试纸遇酸变红,遇碱变蓝,这样的基本现象,学生必须熟记。

例如,向pH=11的溶液中滴加石蕊试剂,溶液呈( )

A.无色 B.紫色 C.红色 D.蓝色

显然,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试题,考点是有关“石蕊试纸”的小知识点。虽然这些知识点很小,只要记忆就能掌握,但是从历年中考的经验来看,越小的知识点,学生越不重视,认为这样的知识点无足轻重。在此,作者要强调的是,所有复杂的题目都是由简单的知识点穿插而成的。如果将其进行分解的话,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只是我们日常学习中的一个个小知识点的集合而已。所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教学的要点。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作者认为可以采取“教师勾画,学生记忆,每日督促”的方法去执行。

所谓“教师勾画”,就是教师对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勾画,其中包括对教材中知识点的勾画,以及对化学常识性知识的勾画。比如“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化学实验药品的存放”“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原子结构的认识”等,都是基础知识,都是要求学生记忆的。学生记忆后,需要教师进行隔日考核,以此来督促学生。作者认为,最有效的考核方式就是默写,虽然办法有点强硬,但是效果最为明显。只有这样日积月累,当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到一定量时,才能由量的变化发展到质的变化。

二、动手动脑,融会贯通

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还需要学生勤于思考,多动手,多动脑,这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有的教师上完课就让学生做题,做大量的题,通过题海战术去巩固所学的知识点,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又怎样保证学生在课后会规规矩矩地找几本参考资料去做练习呢?毕竟所学的知识点是“死的”,而题目是变化的,做的题目再多,也很难保证没有疏漏。所以作者不提倡对学生实施题海战术,而是注重对学生思考过程的引导与启发,

作者认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千变万化的,只有将知识灵活运用,才能说得上是“掌握了该知识点”。有的教师会说:虽然我们知道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我们找不到好的例子。作者要说的是: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教师细心去观察,就会发现很多这样的案例,而这些案例恰恰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在生活中,大家为了清洁卫生,往往将漂白粉(含氯漂白剂)与洁厕精(含盐酸)混合使用,这样做的效果如何?

上面这个问题就与我们的生活相关,显然答案是不可取的,因为漂白粉和洁厕精混合使用后,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氯气,会造成人员中毒。

再如,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亚铁离子,能否设计出一个方法,利用生活中所用的石灰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

这个问题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难易程度上来看,需要拐个弯,解决方案是先用石灰调节废水的pH,然后向废水中吹入空气,将亚铁离子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再过滤就可以了。作者在上完“酸和碱”后,就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课后去讨论。

每节课后,作者都会留出10分钟的时间,出上这样一道与当堂课内容相关的生活题,或者出上一道省略掉部分题设的化学题(省略了部分题设,题目就具有了扩展性,或者说多变性,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课后去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活学活用的能力。

三、学会总结,授人以渔

学而不思则罔,思考后还要学会总结。由前文可知,化学的知识点是零碎的,更需要我们去总结。在每章节课程结束后,作者都会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总结的范围主要包括本章的基础知识点和记忆要点。比如本章学习了哪些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匹配方法有哪些?本章做了什么实验?该实验的要点是什么?在化学实验中产生了什么物质?它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在本章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哪些解题方法?最后再对课后留下的、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进行总结。

在总结后的第二堂课开始的15分钟,作者会叫上几个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总结,以此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上的一种督促。虽然这样或多或少会影响本节的进度,但是作者认为,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

作为教师,除了讲授知识,引领学生认识化学物质外,还应该帮助他们去学习,引导他们去思考与总结,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面临陌生的化学问题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思考,继而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立亚.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探讨[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3).

[2]卢明阳.如何使初中化学的教学更有效[J].学周刊,2011(19).

猜你喜欢

化学初中策略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