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青海人才高地
2014-10-28华南
华南
金黄的花海、耀眼的雪山、似海的碧水……大美青海,宛如梦境。青海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资源丰富,东部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柴达木盆地西部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是我国矿产资源的重要战略接续地。
然而,与上天赐予的丰腴相对应的,是这片热土对人才的渴求。在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发展大潮中,大多数人都选择把惊羡目光投注到北上广的CBD、经贸区,而对艰苦的高原地区视而不见。
的确,青海资源丰富,有人才成长的广阔空间,但对于高层次人才而言,地处偏远、生活条件艰苦、待遇有限,都构成了发展的风险,所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并不容易。
2000年,国家吹响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为了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2001年6月,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指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3所高校为支援高校,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对西部地区的高校进行对口支援。
作为青海省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青海大学在五十多年发展历程中,经过三次并校不断壮大,围绕青海特色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为青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随着国家越来越多予以支持,越来越多国内、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到青海大学,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潜心做事,也带动更多人才投身于此,迎来新一轮人才建设机遇期,
十年来,学校已在盐化工、石油开采、工程机械、高原医学、环保等专业领域逐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人才梯队,专任教师中博士118人,硕士以上比例达69.5%,但作为青海省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的高等院校,青海大学人才状况仍不容乐观,高端人才依然缺乏。
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第四任校长、中科院院士王光谦谈及青海大学及西部部分高校人才建设时讲道:“最根本的是人才问题。不仅高层次人才少,人才体制机制也存在障碍。激励机制不健全,干好干坏差别不大;高层次人才待遇偏低;进人渠道不灵活通畅,高素质人才往往进不来。”身为全国政协常委,他在全国“两会”期间建言:“建议国家人才计划向西部倾斜,提高西部人才的待遇和保障水平,吸引人才到西部,支援西部建设。”
差距依然存在,也应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本期专题,本刊记者采访青海大学六位教授,他们有的就生长在高原上,游历国外多年后回归青海,创办青海省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有的是海外名校高材生,放弃高薪重返家乡;有的则是清华大学博士舍弃东部大城市,西行高原为青海大学奋斗……
回首1930年代,国家危机关头,著名报人顾执中带领记者团走遍青海大地,写出了著名的通讯集《到青海去》,引发当时国人关注西北的热潮。今天,在这些耕耘于青海大学的教师眼中,到青海去,打造高原上的人才高地,早已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段用脚踏实地的行动谱写的逐梦征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