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至乐庄子

2014-10-28刘波

中华儿女 2014年19期
关键词:短长适性养鸟

刘波

大哲庄子忘掉了人间一切的是非短长甚至悲欢离合,与天地精神相往还,他得到了真正的超越了世俗概念的快乐——至乐。“至乐”,其实已经无关乎苦乐,是庄子超越了包括“我”在内的一切界限,“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来自于适性,万物各尽其能,各安其分,而不必较量短长。大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一种逍遥,小鸟虽不能如此高远,然而尽其所能,同样可以达到快乐。中国古代的思想中,很多概念是相互联通的,《中庸》里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而庄子所讲的适性,同样是顺应天性,不要勉力人为。看待教育,儒家讲“因材施教”就是注意到人人天性之差异,那种整齐划一的、简单粗暴的、量化物化的教育和考核方式,从根本上违背人的天性,每一个个体既不能“逍遥”,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只能被动应付,不出或难出人才自在情理之中。

世俗的人类总是希望比较贤愚高下,是非短长。然而庄子告诉我们,其实事物的较量只是相对而言,就看你站在什么视角和立场。一棵树,砍伐下来做家具,搞建筑,对于家具、建筑而言当然是“成”,但对于树木,那就是“毁”。反过来,世俗人对于家具、建筑之“毁”会比较伤感怀恋,其实,对于这些“土、木”的回归本体,它未必不是一种更普遍意义上的“成”。是非的争论,终究没有一个一定的判断,因为你首先找不到可以给出绝对判断的人。赞成任何一方的不会公允,反对任何一方的也不会公允,都赞成和都反对的同样不会公允。是非只能是局限于一时一地一人的暂时性相对概念而已。对之过分坚持,恐会滑向佛家所谓“我执”,而那正是烦恼之所从来。

儒家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庄子更进一步,通过“以己养养鸟”和“以鸟养养鸟”的对比,警醒世人即使“己所甚欲”,也不一定要“强施于人”,因为那很可能是令人不快的事情。把自己价值观强制推行到别人头上的行为,多么类似于“以己养养鸟”的鲁侯。能够参透这种道理,可能在生活中就会避免做出许多世俗看起来重要,其实非常多余而且愚昧的事情。

庄子最为常人所难以理解的,恐怕就是他在老婆死后鼓盆而歌的不可理喻了。当今任何极端的行为艺术家可能都不会有如此有悖人伦的而又富有哲思的行为了。庄子对此有自己的说法:“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非徒无生,而本无形也,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对待生命过程的不同认知,使大哲庄子摆脱了常人的情感纠葛,他根本认为生命就是一个大的无限循环中的一个偶然的有限的阶段,这段描述,虽然没有明确讲到“轮回”这个观念,但他用“春夏秋冬”四时所作出的譬喻,已然具备了佛教所主张的生命轮回的意味。

责任编辑 张向永

猜你喜欢

短长适性养鸟
郭良坤
适性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适性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枫叶
老人的爱鸟不宜放室内
该不该养鸟
养鸟风俗文化与鸟具收藏
鲁王养鸟
观笼中虎
《印刷材料与适性》课程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