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

2014-10-28

中学生天地(B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邓小平诗歌

记:您从1970年就开始写作,至今笔耕不辍。更重要的是,您不停地在超越自己的高度。您觉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黄:我觉得,一是大时代大环境给了我这样的机会,二是兴趣,浓郁的兴趣。对生活,对写作一直保持着浓郁的兴趣,这一点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持久的。

记:问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您除了创作,还有大量的社会活动要参加。您是怎么来安排写作时间的?

黄:我会利用一切零散时间来创作。这就叫利用“时间的边角料”。比如,高铁上,飞机上,甚至走在路上,都有可能完成了一首诗,一篇散文。在去年11月开始改编剧本为长篇小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过程中,由于出版社催得紧,还给我派了一个编辑来帮我“口述打字”,我于是一边在会场上开会,不时地发言,一边又三番五次地悄悄溜到后台,在那里向那位编辑“口述”,哪怕口述20分钟也行。那天有参加会议的同伴以为“黄老师肠胃不好”常去蹲厕所,后来到了后台才发现我靠在一根门柱上闭眼喃喃有词,满口的邓小平胡耀邦,同时旁边有电脑的啪啪啪打字声,这才一拳把我打醒,赶快催我去会场发言。哈哈。应该是我的专注度比较高。

记:从写作内容来看,您的主要创作是主旋律影视剧(包括小说)和诗歌。说实话,在大家的印象中,主旋律影视是很严肃的,而诗歌是很浪漫的。您是怎么调节这两方面的内容的?

黄:总体来说,都是文字。我热爱文字。相对来说,写所谓“主旋律作品”受到的限制多一些,因为集体创作嘛,你要受各种制约,而诗歌的浪漫和纯真,纯粹是个人的意趣,可以自由驰骋。两者都参与,也算是一种调节吧。

记:这两年,您每年都要去国外住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主要用来干什么?对于写作或者思想有影响吗?

黄:说起来,这两年的暑期去美国,主要是私事,是受女儿委托,带外孙与外孙女去美国参加他们热衷的夏令营活动。当然,也有部分和写作有关的查找资料和采访工作。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让我经常会思考这个问题,美国的基础教育看上去不咋的,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创新?有一次,我去硅谷“谷歌”总部参观,看到谷歌总部大楼外竖立着一个二层楼高的巨大的恐龙造型。我百思不得其解,难道仅仅是为了标新立异?或者是给公司员工普及自然常识?后来才知道,谷歌的管理者故意用一个庞大的已经灭绝的恐龙标本,来时时提醒自己公司的员工:谷歌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巨人,行动不知不觉就可能迟缓了,要是没有创新就会失去生存的能力,就会被无情地灭绝。我被这种危机感所震惊。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看到一位4、5岁的孩子骨折了,手上打着厚厚的石膏绑带,他的母亲还看他与我们一起追逐打闹,发疯般地奔跑,一点都不担心他再度摔倒、再度骨折,对我们中国家长而言这种“粗放”简直是不可接受的。这个细节,让我感触很深。

今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热播的时候,我正好在美国。很多当地华人知道我是这部剧的编剧之后,纷纷表示他们对这段历史、对邓小平诸多政策的感恩之心。以前在国内难以体会到这种心情。

我觉得,即使在我这个年纪,即使不懂英语,走出去看看,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记:您经常组织诗歌研讨会、朗诵会等活动。但在诗歌活动现场,很少有年轻人尤其是中学生的影子。高考作文一般也是“体裁不限,诗歌除外”,有人称“诗歌已死”,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黄:我不是很同意这个说法。不要用纸媒的兴衰来衡量诗歌的真实境况。我认为诗歌一直在。它就在我们身边。它也永远不会死亡,除非人的日常感情统统消失了。

猜你喜欢

邓小平诗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诗歌过年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