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亚洲:人生需要勇气、智慧和兴趣

2014-10-28王亚文

中学生天地(B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蓝图伟人邓小平

王亚文

他是擅长写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作家,他和他的团队让一部主旋律电视剧成为了街谈巷议的热点;他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但他做事跟年轻人一般干脆利落,还像个孩子一样酷爱糖果和甜点,对社会葆有一种近乎天真的热情和好奇——他就是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编剧之一黄亚洲。也正是因为这部剧,这个名字开始被广大80后、90后所熟悉。其实,在这之前,黄亚洲这个名字就因创作了《开天辟地》《日出东方》《邓小平·1928》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主旋律剧而被世人熟知。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笔下的伟人的呢?

邓小平是一个有大勇气和大智慧的人

记者(以下简称记):说实话,近年来,主旋律电视剧的收视率一直不高,但最近《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持续热播,不仅吸引了经历过这些历史节点的人,也吸引了不少80后、90后,您觉得这部片子最大的吸引力在哪儿?

黄亚洲(以下简称黄):从观众群的情况分析,对60后之前的人群,这部片子能够较深地触动他们的青春记忆。剧中讲述的,都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历史(仿佛为了印证这句话,当天的采访异常艰难,因为采访过程中不断有认识他的人激动地跑过来谈他们自己对这部剧的看法)。看到这部剧,他们仿佛看到的就是自己的青春,更何况剧本还披露了一些他们当年并不完全知道的历史内情,所以有吸引力,这很正常。对于80后和90后,父辈的经历对年轻人来说,也是宝贵的财富。年轻人应该也会好奇中国的今天是怎么来的。

从创作手法来说,这部剧采用的是平民化视角。整部片子跳脱出了以往人物传记“高大上”的创作模式,努力用平民化的叙事手法让伟人走下神坛,让观众了解更真实的伟人,这一表达方式也让许多观众为之感动。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这种题材的相对稀少。这部片子打破了历史政治题材的常规叙事手法,真实大胆地展现了一些历史过程,还首次将华国锋的形象搬上了荧屏,这些都是创新。创新之处,就是眼球紧盯之地。

记:要写这样题材的作品不容易吧?因为牵涉到太多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但又不是纪录片,要兼顾故事性和可看性。这个跟您以前创作的电影《邓小平1928》有哪些区别?

黄:虽然同样是写邓小平,但对于剧本创作来说,这次要严谨得多。不是说写年轻时候的邓小平不需要严谨,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关于邓小平有很多历史细节不可考了。比如邓小平16岁去法国勤工俭学,但在他21岁之前的一段时间,参与革命之后的回忆较多,参与革命之前的经历就少有人提及,书面记载较少。人物史料的缺失,对编剧来说是种缺憾,有碍对人物性格的准确把握,但同时也蕴藏了创作空间。我在《邓小平1928》里就绘声绘色地描述过邓小平的婚礼。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就不一样,一切都有据可查,而且很多当事人都还健在,所以资料准备期的工作量就特别大,看的材料也是海量的,也进行了很多采访,邓小平那些年到过的地方,我们都走了不止一次。好在这个戏的编剧工作,始终在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指导下进行,有一种依傍的感觉。

另外,正如你所说,这是一部电视剧,不是纪录片,所以需要故事,这就又要虚构一些人物的命运来推动这个故事。真实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之间的故事要有机对接,这当然有难度,需要考验编剧的智慧和勇气。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难写,但这部剧,我认为是战术上最艰难而战略上最轻松的一次创作——因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我们创作团队一致认为,既然是写邓小平,就该有直面历史的勇气,历史怎么演绎,我们怎么写,这不会错。

记:您从邓小平的青年时代写到邓小平的老年,您觉得他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作为一代伟人,他最大的人格魅力是什么?

黄:邓小平的一生有很多了不起的地方,但我觉得他身上最了不起的一点,是他的智慧,还有他的勇气。在文革余波未消的时候,他用一种大智慧,为中国的未来设计了一张发展蓝图,这就是我们称他为“总设计师”的原因。然后,为了实现这张蓝图,他做了很有力的推动,比如为冤假错案平反、打破“两个凡是”的枷锁、恢复高考、让知青回城、推动农村经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确定以国民利益为中心的外交格局、开放特区,等等。他是拼着命去做这些推动的,是承担了很大风险的,没有他的勇气和智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开创性局面。

说到人格魅力,除了智慧和勇气,邓小平还是一个具有非凡的坚定信仰和坚韧性的人,没有这种坚韧性,他不可能挺过那么多的大风大浪。

记:以现在的高中生看来,高考已是一种天然的存在,当年恢复高考就是让大家重新考试而已。您能告诉大家,恢复高考这件事对于整个时代、整个国家甚至民族的走向,具有何种重大意义?

黄:可以这么说,没有恢复高考这件事,邓小平设计的蓝图就不可能实现。中国就不会是现在这种格局,不可能在短短的30年内取得如此迅猛的发展。当时,邓小平已经看到了人才断层带来的可怕后果,所以迫不及待地要恢复高考,选拔人才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这是国家层面的,对国家来讲,是性命攸关的事。一个民族出现文化与智力的断层是不是最危险的事?从个人层面上讲,恢复高考,改变了很多有知识的年轻人的命运,让他们有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现在所有行业的中流砥柱,几乎都是那些恢复高考之后脱颖而出的人才。同学们不妨可以去问问家里的长辈,感受下他们对高考的看法。应该说,当时,中国成千上万的家庭对国家恢复高考这件事,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

记:您1991年写电影《开天辟地》,现在又写《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就您创作这两部剧间隔的20多年内,您觉得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了哪些变化?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黄:这20多年,在我看来,中国社会基本就是在邓小平设计的轨道上运行与发展。因为有了总设计师的蓝图,中国有了长足的进步,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GDP增长了18倍,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果,怪不得世界上老是在议论“G2”这个概念。当然,GDP不是一切,这些年,也出现了腐败、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负面问题,很严重,社会非继续改革不行,我觉得社会的进步在于,当我们处在社会转折的历史时期时,有政治勇气去面对和改正,而不是固步自封,只知道“维稳”。

猜你喜欢

蓝图伟人邓小平
蓝图
五年蓝图
和伟人一样爱上图书馆
伟人也曾经是公认的“坏孩子”
卑微的伟人
伟人出东方
我们的健康新蓝图
绘好国家级健康新蓝图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