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传播时代广播媒体的角色更新路径探析
2014-10-28刘明珠
刘明珠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广播电视台,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融合传播时代广播媒体的角色更新路径探析
刘明珠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广播电视台,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作为越来越重要的传播媒体,正在强烈的冲击着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突出的表现就是广播收听人数的急剧下降。如何挽救传统媒体尤其是传统广播媒体,成为传统媒体从业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结合目前新媒体发展的特点,分析了三种未来传统广播的发展更新路径,对于传统广播媒体的突围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传统媒体 广播 发展途径
当前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全新的时代,几乎所有信息内容、传播渠道、使用平台、用户以及资源之间的界限瞬间打破,各种信息传播方式之间的差异和区隔日益变得模糊,传统媒介和新媒介之间、新媒介和新媒介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交叉性正逐渐加强,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个时代为融合传播时代。在新媒体不断创新的情形下,传统的媒体也开始了变革之路,比如传统出版业向互联网出版和移动数字出版业务延伸。传统的广播也做了自己的调整,像进驻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外,但是并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严格的来讲,网络广播、网络电台、微电台均不能算作传统的广播,而是由第三方开发和运作的广播新形态。实际上,在传统广播媒体的内部,坚守和转型是两个同时并存的难题。需要继续坚守的是核心竞争力以及能够支撑其在多种媒介竞争中胜出的比较优势;而需要转型的是那些固化保守的、不能适应融合传播时代发展和新受众需求的部分。
1 做大私密化+听众定制:塑造“个人媒体”角色
如今,身处融合传播时代的传统广播应该学会使用互联网思维来生存,在不抛弃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引入听众群体的定制无疑是让其私密化特性进一步发挥的选择。点播、存储、选台、收藏这几项功能几乎成为了当前的互动广播的必选功能项,像法国音乐流服务Deezer、音乐试听软件声破天(Spotify)等均提供用户个人订阅服务,并努力通过数据分析了解用户的习惯和喜好,像社交音乐平台豆瓣电台等则通过追踪用户收听的歌曲痕迹来掌握其喜好。这些在线的音频平台或者是电台移动应用基本上都不能被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广播,仅仅是具备了某些广播的特征,就可以吸引到无数的年轻听众。它们的这些做法无疑为传统广播带来了很好的启发:未来传统广播媒体的生存空间是由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催生的,而在本身已具备的私密化特点的优势上进一步实现优质信息以及特定内容的大规模用户个性化定制服务、打造真正的广播个人媒体,将是传统广播应时发展的不二法门。
2 张扬想象力+精准传播:塑造“绿色媒体”角色
广播受制于信息介质——听觉形象的模糊特点,其所传递的出信息是比较含蓄的,这就需要广播的听众在接收这些信息时依靠自身多种感受之间的互通以及经验的联想在头脑中构造出虚拟的视觉形象。正是由于声音的这种模糊特点,一样的声音材料在经过不同人的感知之后可以出现多种可能和结果。由于不同的听众自身所具有的审美意识、价值观以及切身经历有很大的差别,广播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使人们的各种感官相互沟通和转换,使它们互动联系,不仅听的到声音,而且能产生视觉、心理以及情感上的联想,构造出一个生动形象的多维空间,造就出“一千个作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个体独特性和广阔的主观空间。在这个事物都被程序化的年代,想象力已经开始成为一种稀有的资源,广播的这种声音价值自然也在逐渐的稀有中实现了增值。
在媒介形态千姿百态、接收终端极大丰富的巨流信息社会里,海量的传播信息、繁冗的多彩图片、荧屏的辐射使大众的眼睛不堪重负。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寻找到真正有价值、受众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信息,从而进行精准传播,是媒体需要思考的课题。认真对听众的过去的收听习惯和对广播媒体的使用习惯进行全方位的跟踪、记录,针对不同的细分人群制作出优质、精良的广播内容,深度挖掘听众需求并身体力行地去满足,真正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人本化传播。
3 抓牢移动性+社交功能:塑造“贴身媒体”角色
在大众信息传播的语境碎片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受众接收各类信息的时间、地点以及对信息的需求层次也逐渐呈现出碎片化趋势,大众的注意力日益成为一种稀有的资源。广播的接收工具不仅小巧轻便,而且收听行为不会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使大众的活动的空间范围得到有效释放。并且,广播媒体的信息接收只需使用耳朵这一器官,眼、手等器官均处于一种自由的解放状态,因此其可以作为一种“背景媒介”实现伴随式的收听,尤其是在与新兴媒体终端实现嫁接之后,信息的流动接收也得以实现。可以说,广播媒体具有其他类型的媒体所不具备的“补漏功能”,作为声音的媒介,移动性和深度伴随性是其独特的优势。
上世纪90年代初,迅猛发展的汽车产业与有车族的增多促使一种新的广播形式的产生——交通广播,力挽了当时广播媒体的颓靡之势。直到目前,各地的交通广播电台仍是当地广播媒体中最强势的电台。因此,如何采取措施继续保持广播的移动性优势也是广播在融合传播时代进行角色更新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这一难题的突破口可以从社交行为着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催生了社交网络的诞生,它一度的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沟通传播方式。对于传统的广播而言,与社交平台进行合作、增添广播中的社交元素以及社交功能也是其新媒体化的关键任务。借助社交网络,传统广播媒体可以“将先前单一的‘大众传播’形式拓展到多种的传播形式,满足人们在人际传播、人内传播、群体之间传播、组织之间传播的多种需求。这无疑会大力的推动移动社交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而原本基于强关系、本地化的移动社交形式恰好与传统广播的移动性、本土化特色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一旦成功的引入社交元素,广播将成功的具备本地化、移动化、社交三大特点,这足以为其将来实现社交+本地化+移动(SoLoMo)的发展模式提供充分后劲。如此一来,在未来的可穿戴设备中,广播也很有可能占据一席之地,届时,戴在手腕上的手表式甚至是可以套在手指上的戒指式多媒体收音机,或可使广播成为真正的“贴身媒体。
[1]栾轶玫.《传统广播“新媒体化”的途径》.《现代视听》,2009年第4期.
[2]数据来源.《中国社交媒体——统计数据和趋势》.2013年4月19.日.http://go-globe.cn/blog/social-mediachina/.
[3]数据来源: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