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2014-10-27
党建文汇·下 2014年10期
从削藩到“推恩令”——西汉王朝一直在探索既能维持刘家天下,又不伤害汉朝筋骨的两全之计。针对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汉景帝采用晁错“削藩”主张,直接把大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朝廷,但触动了藩王利益,引发了“七王之乱”。而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改变过去诸侯国内嫡长子袭封做法,使所有子弟都可得到封地,收到“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效用。“削藩”和“推恩令”两者目的相同,但“削藩”是明着昭告天下削弱诸侯力量,自然引起所有诸侯不满。而“推恩令”好比“糖衣炮弹”,表面上让诸侯所有子嗣都有机会成为藩王,而实际上诸侯领土是在分散缩小。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语出《吕氏春秋-孟夏纪》。大意是,每样事物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人也是这样。所以,善于学习的人能够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去粗取精——春秋时,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千里马。听说九方皋找到一匹“黄色母马”,秦穆公叫人去看,却是一匹黑色公马。秦穆公非常生气,而伯乐却说:“九方皋所看见的是内在素质,发现它的精髓而忽略其他方面,注意它的内在而忽略它的外表。”九方皋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懂得一般好马可以从形状和筋骨上去观察,需要抓住“绝尘弭辙”(尘土不扬,不留足迹)这个基本特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观察事物要“去粗取精”,不看外表而看内在。
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这是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的名言。大意是,大丈夫做事,要讲是非对错,不讲有利还是有害;要讲顺情理还是逆情理,不讲成功还是失败;要讲万世流芳,不讲一生富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