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中四凤的人物形象简析
2014-10-27李佳琦
李佳琦
摘 要:《雷雨》中四凤这一女性形象,应该说,在男权社会文化中是一个典型的天使形象"她有着美丽的外表"出场。可是她的结尾确实悲剧性的,带给我们深深的反思。
关键词:雷雨;四凤;悲剧
1 引言
对于她的外貌,剧作中有一个简单的介绍:
“四凤约有十七八岁,脸上红润,是个健康的少女,她的整个的身体都很发育,手很白很大,她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晴,当着她笑的时候,牙齿整齐地露出来,她很爱笑,知道自己是好看的。”除了外表的漂亮之外,四凤性格中有着一种顺从的奴性意识,这也是为男性所欣赏的。
2 情感剖析
四鳳出身于社会底层,地位卑微,在周公馆当使女已经八年了。父亲鲁贵是一个只讲“吃点、赌点、玩点”的市侩小人。他在周公馆当差,拿女儿当摇钱树,除了伸手要钱,不会给四凤一点真正的父爱。她的哥哥鲁大海有些瞧不起这个妹妹,说她侍候作恶多端的周家人没志气。
母亲鲁侍萍倒是真疼她,关心她,只是远在济南打工,两年才回来一趟。在这样一个少人关心的环境中,一颗年轻的心却不曾泯灭过对爱的渴望,18岁的少女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对未来有许多美好的憧憬,对爱情偷偷地有着一份甜蜜的期待。
年轻英俊的周家大少爷周萍的出现,俘虏了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但是在与周萍的恋爱中,四凤始终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她始终以使女自居。她甘愿成为男性的附庸,全身心的投入到对男性的奉献之中。
3 性格剖析
作为男权视角下完美的天使形象,四凤身上最重要的特征是她有着“从一而终”的贞节。在“雷雨”中,爱上四凤的除了周萍还有周萍的弟弟周冲。周冲同四凤明确的表达过自己的爱意,他甚至对自己的母亲也不隐瞒自己向四凤求婚的事情,在蘩漪以四凤“始终是一个没受过教育的下等人”为理由认为他们之间不般配的时候,周冲还提出了自己另一个大胆的想法—希望父亲允许把自己的学费分一半给四凤用来读书。
相对于与周萍的约会必须偷偷摸摸,周萍连叫都不敢叫她,只能以口哨代替来说,周冲对四凤的爱来得更为坦荡。事实上,周冲与四凤年龄上也更为接近,同时,他也是一个有正义感,有同情心的朝气蓬勃的少年。可是四凤却还是决绝的选择胆小懦弱,整日只知道在纸醉金迷的堕落生活中逃避现实的颓废消沉的周萍。最主要的原因大概也就在于她已经失身于周萍,传统的封建观念让她不能够摆脱对周萍的依恋。在她心中,她已经是周萍的人了,以后不管怎样她都只能跟周萍在一起,除此之外,她只有死路一条。
也正是这样,当最后她发现自己与周萍是同母异父的兄妹之后,她陷入绝望的深渊,在她心里一直想要成为的存在一下子无法存在了。原本已经失去“自我”的存在,成为一个依附于周萍身上的一个“他者”的存在,可是现在连这种身份她也无法保留了,那么她的出路在哪里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四凤最终的死是一个必然的结局!在她心中她已经无路可走了。
4 悲剧形成
四凤悲剧的形成不仅仅是由她个人因素造成的,在周公馆鬼气森森的环境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她所承受的精神压力比母亲还要沉重,多个人物对四凤的悲剧都间接性形成了推动作用。最先给她精神折磨的是她的父亲鲁贵,鲁贵把她当作摇钱树,客厅里“闹鬼”的故事增加了她的精神恐惧;周萍的影子死死纠缠着她,她不晓得在她的爱情憧憬中潜伏着危机,她惟一的希望就是跟随周萍出走,当牛做马也心甘情愿;周冲也在追求她,使她陷入惊慌困扰之中;她亲眼见到繁漪喝药的场景,周朴园这个专制家长给她巨大的精神威慑;繁漪嫉恨她,要把她撵出家门,恨不得“杀了她,烧了她”;母亲舔犊情深,因为担心而产生疑虑,在雷声隆隆中逼她发毒誓,加深了她的精神痛苦。四凤受到来自剧中其他七个出场人物的精神压力,这对于一个18岁的少女,未免太过残酷了。而当“兄妹之恋”的最后一个扣子解开,她便带着巨大的精神恐惧毁灭了自己。
《雷雨》的作者深刻地理解并且描写出人物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和“接近生活的实际的丰富”,他不仅精心构思了主要人物繁漪、周朴园的悲剧,而且出色地完成了四凤的悲剧。在这个无辜少女巨大的精神恐惧和惊心动魄的悲剧中,剧作者抒发了下层社会的不平和愤怒,严厉鞭挞了旧家庭旧社会的残酷和不合理。优秀作品在人物设置上或有主次之分,但每个人物在作品中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5 总结
四凤和侍萍,是两个命运相似的人物。饱受苦难的侍萍,坚忍、倔强,一心要救出女儿,却不知道母女俩的悲剧怎样才能避免。就人物性格塑造而言,四凤和侍萍母女是对比、互补的关系,在对比中人物个性更加鲜明。而在《雷雨》的整个人物谱系中,她们的悲剧是下层社会劳动妇女的悲剧,是青春美和人格美被摧残、被毁灭的悲剧。她们的悲剧和祥林嫂的悲剧一样,具有普遍性,和“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四凤和侍萍的悲剧为什么这样震撼人心?因为它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展现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深重苦难,喊出了被压迫女仆的呼声,唤起我们的悲悯和同情心,激发起我们变革现实的力量和热情。
[参考文献]
[1]段瑾瑜.谈《雷雨》的艺术魅力[J].中州大学学报,1997(03).
[2]王玉屏.《雷雨》人物塑造得失探源[J].社会科学家,1999(S1).
[3]左全安.暴露大家庭的罪恶——浅论曹禺的《雷雨》[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01).
[4]冯异.《雷雨》:命运与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