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眷恋土地的人

2014-10-27刘裕国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村民

刘裕国

蒋乙嘉,你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有点神秘!

你好不容易走出穷山沟,当了兵,提了干,复员当了大老板,却又跑回老家来当农民。

你那1600万,一家子吃喝一辈子也花不完,你却全部背回村,让乡亲们帮着花。

有人说你傻说你瓜,你只是憨憨地笑,仿佛乡亲们花了你的钱,你才开心。

蒋乙嘉,你为啥要这样做?

你回答很简单:我喜欢泥土的芳香,家乡需要我这样的人。

让土地充满希望(上)

今年55岁的蒋乙嘉,出生在四川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是个从小就闻着泥土味儿长大的农村娃,他的人生轨迹就像画了一个圆:农民、军人、民工、老板、农民。他花费30年光阴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他的起点。不过,这个起点高了,因为,他有钱,而他的家乡正需要钱的投入。

2006年,蒋乙嘉回家乡大做土地文章,修路、治水、调结构,敢打敢拼,敢于改天换地,一干就是8年。家乡昔日“渐被冷落”的土地,终于充满希望与生机。

为一个梦想花去1600万元全部家当

挣钱难,花钱也难,花得有意义更难

蒋乙嘉告诉我,他是为了一个梦、憋着一股气带着钱回家乡的。

蛰伏在延绵起伏的川中丘区一个山坳里的拱市村,偏远、贫瘠。1959年,正是整个中国闹饥荒的年代,青黄不接的3月,这个村的一户蒋姓人家,又多了一个吃口粮的娃娃,在8个兄妹中他排行老四,父母愁他来得不是时候,都懒得给他取名字,直呼“蒋四娃”,直到上小学,他才有了大名。

赤脚行走的烂泥路、补丁摞补丁的蓝布衣、芭蕉根既是菜又当饭……贫穷的山村,寒碜的家境,在他幼小心灵里留下烙铁般的印记,也铸就了他天真的梦想:“总有一天,我要让家乡不再穷!”

山沟里的孩子天生犟,自有一股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劲头。不到12岁,他放牛、捡粪、砍柴、下田,没有什么不会干。为了改变命运,蒋乙嘉1978年参军到了沈阳军区某部。为了“鲤鱼跳龙门”,他勤学习,摽劲干,获得三等功一次,参加大兴安岭灭火,获得二等功一次,他从士兵一步步成长为军官。

每次回家探亲,走的土路还是土路,住的泥巴房还是泥巴房,他心痛又心酸。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探亲假快结束要回归部队,而天正下着绵绵雨,为了不让军装沾上黄泥浆,他穿着父亲的衣裤和胶鞋走在拱市村歪歪扭扭的烂泥路上。上车前,在把泥糊糊的衣物放进父亲背上的篾背篓那一刹那,蒋乙嘉流泪了。他狠狠地瞪了一眼父亲回走的烂泥路,心里憋着一股子气。

也许正是这股气,1997年,在部队干得正红火的蒋乙嘉选择复员。战友们都很不理解:“首长那么器重你,听说马上就要提你一级,仕途正亮绿灯,你却要走!”

蒋乙嘉习惯地憨憨一笑,啥都不说。

不要组织安排,不要“铁饭碗”,蒋乙嘉毅然踏上自主创业的奋斗路。当搬运工、做小买卖、开洗煤场、经营食品、物流配送,从东北干到内蒙,又干到北京。10年拼打,筚路蓝缕,打出一片新天地,他成为拥有千万资产的企业家。

正当企业如日中天,他又突然不想当老板了。他把几个股东召到一起宣布:“我的企业股份要转让出去”。股东们都不理解“现在坐地分红都很可观,你却要退出,难道你有更好的投资门路?”

蒋乙嘉笑而不语。股份转让很快办妥,他的全部家当变成了1300万元现金。

有了1300万,蒋乙嘉终于感到距离儿时的梦想不再远。

然而,挣钱难,花钱也难,花得有意义更难!

有朋友问蒋乙嘉:你这么多钱咋花?是不是打算移居海外啊?蒋乙嘉一听就来气:“我在中国土地上长大,在中国土地上挣的钱,干嘛要花到国外去?要移居也移到拱市村这个‘海外。”

接下来,是要过妻子这一关。他明白,那笔钱,是他与妻子的共同财产,不能个人说了算;他更明白:要把一千多万元的家当砸到一个死气沉沉的村里,恐怕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当老婆的会傻到心甘情愿。

“对付”老婆,蒋乙嘉把他在部队上学到的“军事策略”用上了。先是“攻心为上”,后是 “蚂蚁搬家”、“步步为营”。

第一步,他先和妻子商量,提出拿出100万元来把家乡那条黄泥巴路变成水泥路。妻子知道他心里一直牵挂着家乡,就爽快地答应了。谁知,等路修通了,他又在村里铺开一个接一个的摊子,不仅让妻子整天提心吊胆,他还用“花言巧语”对妻子继续“进攻”。最终,套完了那1300万元。钱还不够,逼得把北京、长春两套住房变卖了,得来的300万元也被他“套”过来用在了拱市村。没了住房,他只好安排妻子和女儿从北京搬回长春,和岳父岳母住在一起。

这些钱,他全部投入到11公里村道建设、大规模水利改造、2000多亩撂荒地改造、4000平米村文体活动综合楼建设,以及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村文化产业等一批批项目上。

这些钱,助推他一步步地去实现“让乡亲们过上让城里人羡慕的生活”的梦想。

一个山风拂面的清晨,站在拱市村翠绿起伏的山头,蒋乙嘉慷慨激昂地告诉我,一个共产党员,挣钱要挣得光明,花钱要花得磊落;自己腰包里有了钱,不能不顾他人的苦,要舍得舍去自我的富裕,换来更多人的富裕!

这股气,蒋乙嘉一憋就是几十年。

让农民重新拾起对土地的信心,

用的全是新招数,招招都“过筋过脉”

带着资金、带着希望,蒋乙嘉兴致勃勃地回到拱市村。

很快,他发现乡亲们对土地的眷恋,远不如六七十年代。田间地头杂草丛生,山坡地撂荒60%,山下水田荒芜30%。

人心凉,土地荒,而蒋乙嘉心头热,信心足。他相信,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只要自己的心不冷,乡亲们的心就不会冷。

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蒋乙嘉清楚,拱市村弱,弱在基础设施。要让村民对土地有信心,就得大刀阔斧搞改革,改善生产条件。

2007年早春二月,蒋乙嘉在村“两委”的协助下,斧起斧落,拉开了改革序幕。

蒋乙嘉用的全是新招数,招招都“过筋过脉”。

修条好走的通村道,这是头一招。蒋乙嘉说:“路和水,是乡村的左手和右手,是发力的关键。”

蒋乙嘉找来机械,组织了50多个村民,轰轰烈烈地干开了。吃冷饭、喝冷水,顶寒风、挨雨淋,这都不算什么。在扩路基时,遇到天下雨,路面积水,工程车进不去,他就拿起勺子,蹲在水坑边,一勺一勺地舀。

蒋乙嘉做事,总喜欢别出心裁往远看。按常规,修村道路不超过三米五宽,但蒋乙嘉硬要加宽一米。

路基增宽,会占去一些村民房前屋后的边边角角。有人不干了,有的甚至伤一窝菜都不行。蒋乙嘉不生气,白天带人筑路基,晚上和村支书一道上门与人沟通。他耐心对村民说,俗话说得好,水深好行船,路宽好跑马,别看现在村里没有机动车辆,等将来村子观光旅游发展起来,车来车往,怕还嫌路窄呢。

有了通村水泥路,蒋乙嘉又开始治水。新修水塘,蒋乙嘉挑战传统,独辟蹊径。

丘陵地区的蓄水池,历来都建在坡坡上,由几条山水沟串通,靠下雨来蓄水。年久,池塌、沟垮、水枯。且年年垮,年年申请资金维修,有人指责说:“把一口破水池当成摇钱树!”

带着这问题,背上军挎包,蒋乙嘉上路了。他到外县“小水利样板村”去考察。见到那些嵌在山坡上的蓄水池,不少修得挺漂亮,布局也几乎和本村的一样,可也都干瞪着眼,蓄不住水。蒋乙嘉一边考察,一边寻思。回到村里,倔劲头又上来了,主张把山上的池子搬到山下修成水塘。他颠覆旧思路,有人冒杂音。不管三七二十一,他自己先拿出钱财,组织人力,把摊子摆开再说。

2008年冬日,滚滚寒流难挡拱市村水塘修建工程的一派火热。铲土,十多台挖掘机臂膀高扬;筑堤,蒋乙嘉和村民们挥汗打夯。三年以后,拱市村在低洼的田边地角新修了21口蓄水池、维修3口旧水塘。这个小小的旱山村,一下子水塘星罗棋布,粼光满村。

换个思路,水池就换个位置,换个位置,农业就会换片天地。

蒋乙嘉告诉我,“水往低处走。水塘低,容易蓄水,不易垮塌,还能节约一大笔维修资金。”

蒋乙嘉治水如走棋,走一步看三步。第二步,变小水渠为“竹节堰”。

蒋乙嘉当过东北某部农场场长,修竹节堰是他当年用过的招数,但照搬过来,会“水土不服”。蒋乙嘉赶紧请来水利专家,和他们一道,沿着村中那条古老的小河渠考察、论证、规划。蒋乙嘉还争取到“农村水利改造款”200多万元。

去年冬天,长达2000多米的竹节堰全部完工。在河流每一落差处,拦堰修建蓄水池,形成一个个竹节,水力学上叫竹节堰。而蒋乙嘉的竹节堰有自己的特色:堤埂底部装上60公分的泄洪管,沙袋代替容易氧化生锈的“东北铁闸门”。

第三步,在全村几个最高的山顶建提灌池,让水塘和竹节堰的水流,登上山,听使唤,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流。

蒋乙嘉带领村民破天荒打造的水利系统工程,让拱市村蓄水、灌溉、人畜饮水从此不再难!

今年初春,川中丘区持续春旱,记者看到拱市村却池池碧水,鱼跃人欢,满村希望。

让乡村插上腾飞的翅膀

用的是战略眼光,往高处站,往远处想

蒋乙嘉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他说,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战略眼光,要往高处站,往远处想。

农场当兵20年,蒋乙嘉脑子里一直装着东北大平原,装着机械化,他要拱市村走现代农业之路。

然而,想法一甩出,有人就取笑。笑得也有理,拱市村现实很严峻,尽管水有了,路通了,但村里的地,高高低低,零星散乱,农业机械难有用武之地。

听得进意见,又不在乎别人怎样说,这就是蒋乙嘉。

这天,他又走进拱市村办公室,找到村支书朱忠华,谈出自己的想法。朱书记一听很高兴,说:“搞现代农业,我和村民们早就在盼。”

得到村上的支持,开始进行土地流转。拱市村农业合作社在鞭炮声中挂牌成立。一连几天,村民们就像在过年,又兴奋,又忙碌,开大会,签协议。

蒋乙嘉白天乐乐呵呵,夜里却睡不着。

这几天,妻子多次电话催他回去。蒋乙嘉原计划,以修路治水回报家乡,然后回去与家人团聚,可拱市村的现状让他不忍心离开。首批流转的1000亩土地,一年的流转费要花40万,可手头的钱,已为村上基础设施建设花得差不多了。

蒋乙嘉对我说,我从来没有这么犯过难!他到父母的坟前哭过好几次,他再三说服妻子把长春和北京的两套房子卖了。这时,他又得到县政府的一笔项目资金支持。

只要眼光远,再高的坡坎也能迈,这就是蒋乙嘉!

走出困境后,蒋乙嘉在山上山下到处转悠。他看到每一处坡坎脚下都堆着一层厚厚的风化土,那些土堆了几百年,只要把它刨开,生产便道有了,土还可以栽果树。蒋乙嘉一阵惊喜,又出新招——

抠土开道,修建生产便道,打通耕地的“末梢神经”,让农业机械开进高低错落、零星小块的丘陵耕不再难!

紧锣密鼓,风雨无阻。经过三年苦战,21公里的生产便道蜿蜒盘旋,如丝如带,给拱市村平添一道风景。四川省农业部门专家考察后评价说,拱市村为在丘陵地区推行农业机械化开了先河。

想得远,做得实,干得欢。

闲置了多年、成了野鸡窝、野兔林的撂荒地,芭茅草高过人头,灌木密密丛丛,他带着村民,跨进地里,举刀就砍,“挡我者亡”。斩草、除根、松土,600多亩撂荒地,一个冬天就露出了紫红、疏松的“真面目”。他在十多个山梁上来回奔走,十多台推土机、挖掘机在他的指挥下挖高填低,从早干到黑,斜坡变平地。

完成了土地整治,蒋乙嘉还没来得及歇口气,又盯上了现代生态农业。

在县委组织下,他带着村干部,星夜兼程赶往四川宜宾市的春风村,这是四川省的现代农业示范村。看布局,问道道,学经验,津津有味。

回到村里,蒋乙嘉立即规划观光生态农业,确立了“山上是银行,山下是粮仓”发展思路。

阳春三月,走进拱市村,满眼新奇,满眼生机。

山上,风吹“立体经济林木”,回荡着时代的交响。一、二台土种植柚子、李子、梨、柑橘,三、四台土以上种植核桃、仙桃。果树中间缝隙种植花草苗木,巧妙发展蜜蜂繁殖基地。

山下,水源充足,土地平整,各种绿油油的粮食作物正跃跃生长。大米、玉米、小麦全都是新引进优良品种,拱市村打造出6个有机生态农业品牌。

蒋乙嘉牵头,拱市村成立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还购置了一百多元万的生物科技检测设备,拱市村的粮食及农副产品严格按国家标准生产。

一切都科学布置,一切都规范有序,一切都源于土地。

蒋乙嘉深爱着土地,土地又塑造了蒋乙嘉。

2012年4月,蒋乙嘉被组织任命为四川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村支部“第一书记”。

2013年11月,在党支部换届中全村党员一致推选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让鲜花开满村庄(下)

5月12日,我在拱市村听到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村里有三个70岁上下的妇女,过去村里人都叫她们“尖嘴婆”,她们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眼不顺,气不畅,开口就骂人。那不是一般的骂,骂一天不罢休,第二天一早起来搬个凳子坐到人家门前接着骂,有时一连骂三天,骂得整个村子都鸡犬不宁。

可是,自打蒋乙嘉回村,她们悄然变了。

她们对我说,咱们村路好走了,房子新了,花果满山,鱼儿满塘,还有文体活动中心,现在是看啥啥顺眼,天天都开心。前年,她们还参加了村里的文化艺术团。

她们的变化得益于蒋书记的一次次交心,得益于拱市村燃起的美好。

都说蒋乙嘉是一个有大爱的人。心中有大爱,就能释放阳光和温暖,就能成为一种无形的能量,一种推动发展、净化心灵、树立风尚的正能量。

“要让群众收入高,干部就要探准路”

每次走进拱市村,都让我感到新奇和振奋,都觉得看不够。短短几年时间,拱市村的产业从无到有,到有规模、有特色,是与蒋乙嘉苦动心思分不开的。

蒋乙嘉到底是个见过大世面、有大智慧的人。多次听他说过一句话:“要让群众收入高,干部就要探准路”。

他对我说:“产业是新农村发展的支撑,关键是发展什么,怎样发展老百姓才能收入高、富得快、可持续。拱市村起步晚,但起步不能低了。”

他从2012年4月担任“拱市村第一书记”开始,就多次参加县上组织的村干部专题培训,多次到外地取经,还又是网上冲浪,又是深夜翻书。不久,他就在村民大会上提出了一个口号:“产业孕育新村、新村反哺产业”。

“口号提得响,探路却不易。”蒋乙嘉说。

他在村里挂牌成立的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组织带动农民发展强势主导产业,形成一批聚合发展的农业产业带。但是,尽管他不分昼夜地奔波10多天,都没有找到适合本村发展的理想产业,一向的笑容里藏着愁苦。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蒋乙嘉激动。那次,遂宁军分区一位首长到村里看望复员军人蒋乙嘉,摆谈中,蒋乙嘉知道养鸵鸟效益高,前景好。邻县三台有一个鸵鸟养殖基地,蒋乙嘉第二天就急忙赶去考察。

回到村里,连夜组织村干部亮灯开会。他说,鸵鸟是个宝,蛋白含量高,浑身都值钱,一张皮卖一千多元,一斤肉六七十元,一只蛋壳都值一百多元。鸵鸟吃的是苣莒草、黑麦草,正适合在我们村新发展的核桃树下种植,还可以做鱼饲料、猪饲料。蒋乙嘉接着搬起指头算了一笔账:一只鸵鸟一年毛收入4000多元,纯利1200元以上,一户村民能养50只,仅此一项就可收入6万元,而且,由公司包销包技术,风险低。

养鸵鸟一锤定音,公司决定引进500只,教村民试养。

一边探索,一边引进,看准一个,发展一个。拱市村虽然不足两平方公里,如今却产业齐聚:千亩核桃林园、千亩粮食基地、百亩花圃、百亩荷塘、百亩特色水产鱼塘……起伏连片,壮观悦目。

更奇特的是,产业连绵处,新村点缀其间。这是蒋乙嘉在探索中提升的产业形态。

蒋乙嘉对我说:“这些年,村里重新规划了新村建设,新村建到哪里,产业就跟进到哪里;产业发展到哪里,新村就布局到哪里。”

聚居点向产业靠拢,产业向聚居点延伸。拱市村以水果产业基地为核心,顺山就势,倚山而建,连片推进新村聚居点建设,把新村建成了新型社区和景点。目前,全村聚居规模150户,全村村民楼房率达到90%以上。形成村在绿中隐,房在园中建、人在画中游的生态美景。

户户院前有产业,出门就上工,抬腿就挣钱。

村民唐才荣挺高兴。他一身西装,走出浸染着当地文化元素的红白“小洋楼”,走在那条鹅卵石和花草点缀的路径上,飘然、惬意。能不兴奋?这个在外打工近20年的游子被吸引回乡了,他与村科技公司联手,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年收入15万元以上。购了5台农用车,在乡村跑运输。去年他儿子也被吸引回村创业,还娶了大学生老婆。

曾经每年在打工地和家乡之间疲惫迁徙的劳动者,如今,真正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成长为林。

“就在本村企业里当工人挣现钱。”五组村民荣孝廷4亩多地全部流转给了村“合作社+公司”,每年仅租金便可得3000多元。蒋乙嘉让他加入公司当养蜂专业户,年收入5万多元。像荣孝廷一样,全村近半村民由农民变身为村里合作社和企业的“工人”。

蒋乙嘉说,现在公司有300箱蜜蜂,正在繁育蜂王,到年底就能繁殖出1000只蜂王,达到1000箱蜜蜂。通过对村民进行培训,今年再培养10户养蜂专业户,保证每户年收入过10万元。

一条“产村相融”的新路,蒋乙嘉探得准,村民们走得畅。拱市村农业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民持续增收,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2000余元增加到7152元,增幅高于全县城镇居民增收水平。50户人家有了小汽车。

“只有抬起头,阳光才能照着脸”

“让村民过上让城里人羡慕的生活”,这是蒋乙嘉在拱市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几年来,他总是千方百计地用大爱的能量来为这个目标的进程升温和提速。

蒋乙嘉明白,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如同人的两条腿,缺一条就会跛脚,就会让人有缺陷感。因此,蒋乙嘉在拱市村一手抓产业,一手树新风。

蒋乙嘉告诉我,过去,拱市村长期贫穷,给一些人留下了“贫穷病”,病根儿在“懒、残、弱”。全村1719人中,这部分人有好几十,他们过去都是等靠政府的救济过日子。蒋乙嘉回村不久,就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们。

二组村民唐向全,人称“唐懒娃”。才50多岁,脚不跛,背不驼,身无大病,却没有娶到老婆,没有房子住,长期赖在哥嫂家住。他懒得连“扫把倒了都不扶”,嫂子实在看着着急,就把他撵出门。

无家可归的唐向全,流着鼻涕眼泪找到蒋乙嘉。蒋乙嘉握住他的手,拍着他的肩,说:“别着急,只要我有饭吃,你就有饭吃!”

蒋乙嘉连夜把老村部一间办公室收拾出来,给了他一个临时的家。接着又给他送去自己家的锅碗、粮食和一些生活用具。还为他申请了低保。

唐向全是懒出了名的,而蒋乙嘉,替他想得远,帮他帮到家,给他治顽疾。见他整天耷拉个脑袋,蒋乙嘉多次去开导:“只有抬起头,阳光才能照着脸。”

蒋乙嘉又给他安排事做。让他当上村里的环卫工人,每个月付给他600元工资。蒋乙嘉还扛着扫把,亲自带他到村道上扫地、捡垃圾。

没过多久,村民们都说唐懒娃变了。每天他都按时上岗,村道、村部、院坝被他扫得干干净净。遇上下雨,路上冲有泥沙,天不亮他就去铲。

我在路上找唐向全采访,他停下手中的扫把,仰起脸,自豪地说:“蒋书记让我懂得,有脚有手有力气,不在村里吃闲饭。”

村里的“懒残弱”,蒋乙嘉一个不嫌弃,一个也不丢下。

村民吴正清、周云,一个眼睛有疾病,一个大脑有问题,蒋乙嘉却同他们走得近。他把打工无人要的吴正清安排到自己的公司上班,每月1500元,还把水泥路修到他家门口。他给无房住的周云租了一间外出打工户的房子,作为过渡房。今年,蒋乙嘉把全村所有“五保户”都纳入新农村集中点,让他们都住上“小洋房”,享受周到服务。

蒋乙嘉付出的爱,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在拱市村的人与人之间互相传递着,互相激励着。如今的拱市村人,一扫过去的自卑和陋习,自信、自强、自豪灿烂在每一个拱市村人的脸上。

在花果飘香的来龙山下,有一座4000平方米的建筑,白墙青瓦,飞檐翘角,具有浓郁的川中民居风情,这是拱市村文体活动综合楼。这是蒋乙嘉耗时两年、花去700多万元自有资金,特意为村民们修建的。

这里有图书室、文化室、电教室、书法室、留守儿童之家、村民健身室等等。这是村民们过去没有见过的地方,这里是村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夜晚,灯火通明;节日,热闹非凡。村文书姜丰伦说:“有了这栋综合楼,村民们就生活得充实、阳光。”

如今的拱市村,麻将声变成了歌声、锣鼓声,“尖嘴婆”的嘴不再“尖”了,成了村艺术团骨干,村里的腰鼓队、秧歌队参加市县农村文艺调演,还得过大奖呢。

村里的超市、卫生室、民工培训中心等公共服务体系,为村民们激越昂扬的生活添彩。

如今的拱市村,业兴、家富、人和、村美,让城里人羡慕。村民们的脸,就如同蒋乙嘉那张脸,随时都挂满笑。

2013年,蒋乙嘉被遂宁市评为 “最美遂宁人”,拱市村被誉为“四川最美乡村。”

“乡亲们的信任,就是最高的奖赏”

5月13日,风和日丽,拱市村满眼新绿,花灿山坡。

村部综合楼一楼,一个陈设简洁的房间,是蒋乙嘉的家。在这里,我见到一位文静、端庄、秀挺的东北女,她叫杨扉婷,毕业于师范大学。她就是蒋乙嘉的爱人。如今,她也离开长春市,住进了拱市村。

谈起蒋乙嘉,她嫣然一笑,“其实,我一直都在说服他放弃乡村,过去还曾经以离婚为要挟,但都没动摇过他的信念。今天,反倒我被他动员到山沟里来了。”

说到这8年的日子,她脸色黯淡下来,从手提包里掏出一个小本子,说:“这8年,蒋乙嘉与我和孩子在一起生活只有100多天,最多的一年也只有36天。他每回来一次,我都记在这本子上。”说着,她眼里蓄满了委屈的泪水。

她说,当初,蒋乙嘉为了把那一千多万花在村民身上,还用上了军事策略,“化整为零”、“蚂蚁搬家”,对付我那是一整套的,有勇有谋啊。

毕竟夫妻这么多年,我理解他。当年,他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才离开这块土地;如今,他为了改变土地的命运,又走回来。

她说,2013年春节,我和女儿盼他早日回家团聚,他却打来电话说,村里整治“小农水”,只能耍三天。我只好带着孩子来见他。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拱市村,一下子震撼了!长长的水泥路、蜿蜒的竹节堰、漫山遍野的果树、一幢幢的新楼,可想,蒋乙嘉为此付出了多少艰辛!过去我都错怪他了。

大假结束离开的那一天,那才叫“依依惜别”、“情深似海”。送我走时,家家都送来咸鸭蛋、老腊肉、各类土特产,长长的队伍像是在送一个战斗英雄。我眼泪止不住地流。我只是一个普通妇女,也没为他们做什么事情,我知道,他们对我的热情对我的爱,都是因为蒋乙嘉。

时隔一年,我又来到拱市村,看到很多新变化。那天,天空飘着春雨,我看到村里山坡上的果园里,一大群人都跟着蒋乙嘉栽果树,个个精神气都很足,还有个八十多的老大爷冒雨爬上山来给蒋乙嘉送斗笠。

我在心里默默地说,现在要让人信任好难啊!蒋乙嘉,有那么多人信你、爱你、跟你走,你花下我们那么多钱,舍去我们一家人的团聚,也值了。蒋乙嘉,乡亲们对你的信任,就是对你最高的奖赏!

她说,蒋乙嘉告诉我,今年他花了20多万元请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5家规划设计公司,为拱市村做远景规划,把农业产业和乡村生态旅游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现在,拱市村人都看到了“中国最美乡村”的蓝图,感觉到跟着蒋书记干,有干头,有奔头,不远的将来,他们就会过上“让城里人羡慕的生活”。

现在,拱市村人都为自己能成为拱市村村民感到自豪。昨天,稻田里,有一个返乡务农年轻人在开插秧机,刚下到水里,他父亲就在一旁敲警钟:你娃要好好干,干不好还得回到城里去打工!

我很惊奇:现在要当个拱市村的农民还不容易了!

责任编辑/廖全国

猜你喜欢

村民
“爱管闲事”的“快递书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陕西一村给村民每人发千元疫情补贴
非暴力
收费听课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奇怪村子的女人
目的
“自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