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有关问题
2014-10-23吴周辉
吴周辉
[摘 要]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是实现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必由之路,农业机械的发展必须是因地制宜有选择地逐项发展。必须改变观念,目标和计划正确与否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来衡量,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只讲“化”的水平,不讲“化”的效益,导致了许多弊端,应引以为戒。加强宣传,创办适应本地的经营规模方式,加强技术引进、研究、开发、改进、创新,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关键词] 农机 农艺 效益 推广 创新
[中图分类号] S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9-0223-02
农机与农艺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门学科,农业机械要满足农业技术和科学种田的要求,农业技术也要适应农业机械化, 为机械作业创造条件。现在笔者就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有关问题提出供大家一起讨论。
一、农机与农艺的关系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农民的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势在必行。 但农业机械的发展是有条件的,其发展要满足农业技术和科学种田的要求,合理的农业科学及耕作制度也要适应农业机械,为其创造条件。
首先,农业机械和农业机械化必须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根据农艺要求,应选用或设计适合的农机具。如一般来说深耕能增产,但是什么土质耕多深,年年深耕还是隔年深耕等等,都要有科学依据,不是越深越好。在一块不需要深耕的地里进行深耕, 其结果会比畜耕的产量低。因此,农业科学技术既是农业机械作业的先导,又是农业机械作业的发展条件。
其次, 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配合作物的耕作栽培制度来进行,以发挥农机具的作用,提高其生产率和减少机械化作业中的浪费。为达到这一目的,农业生产上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相对稳定的耕作栽培和作物生产的成套作业工序,农业机械的设计与选择使用必须以此而定。
再次,耕作栽培制度和作物育种等方面应考虑到农业机械化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及当前农业机械性能的局限性,积极创造条件以达到农艺与农机互相适应、互相配合。比如水稻生产通过组织协调,实行区域化种植,统一品种播种,统一作业工序,便于农业机械的连片作业,提高效率,保证作业质量,从而促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因此,农机与农艺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不满足农业科学、耕作制度的农业机械是不能在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反之,农艺的革新如不利于机械化,从长远来看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样,先进的农业技术不通过机械化手段来实施,也是不可能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的。
二、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土地辽阔,地形复杂,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种植习惯差异很大。农机具的使用受到地区性限制。因此,农机具必须满足农业高产的需要,实现与农艺的密切结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有了较大发展。但对这几年农机化的发展进行调查就会发现,凡是与土地经营规模密切相关的机具都没有多大的发展,而与土地经营无关或关联不大的机具增长幅度较大。总动力是增长了不少,其中拖拉机增长了几十倍,农用汽车增长了几百倍,而大中型和小型农机具,尤其是机引农具却没有什么增加。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机从事农田作业时间短,收入低,机具的利用率不高;同时,由于现时农村中大部分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太小,从而限制了农田作业机械的使用;再一个就是由于农机化的体制不顺,使农机化的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也是制约农机化水平提高的因素之一。近几年来,小规模的土地经营,给先进的农业技术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农民掌握了先进的农艺, 在同面积的耕地上,多生产出了几倍的粮食,但是,却给农业机械作业带来了很大不便,效率不能得到全面发挥。因此,农业机械的发展必须是因地制宜有选择地逐项发展,每项农机作业新成果的发展,一般是生产上需要,符合农艺要求,经济上也合算, 三者缺一不可,这样才有生命力。
三、农机与农艺相结合要注意的问题
1.观念问题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解决了许多人、畜、力不可能办到的事, 抗灾害,抢农时,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但农业机械毕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要争为首,也不要争为主、根本,而是看作我在其中,这一点,对于农机战线的同志来说,可能带有一点转变指导思想的性质。因为,以往的一些理论曾经使人产生了一种不太切合实际的观念。这种观念至今可能还在起一定作用。比如,我们总希望什么时候上级发个文件、决定,把农业机械化放在首位,或某年某月再来个高潮,作为投资重点,等等,而实际上已经很难有这个可能了。这不是说它不重要,而是客观现实,客观规律决定了它的地位和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要农机化一马当先,孤军深入是不可以的。不顾客观规律和经济效益的瞎发展,危害很大。目标和计划正确与否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来衡,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只讲“化”的水平,不讲“化”的效益,导致了许多弊端,应引以为戒。
2.适应经营规模方式
实现农机化必须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经过几年的时间,农机经营出现了三种有效的经营形式,一是国营大农场,统一进行农机作业,机具大型化,农机化水平高;二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集体或掌握土地大块的农业种植大户)机械化程度较高;三是农业分户承包,农机以户营为主,作业分散,农机的威力不能充分发挥,机械化水平不高,目前我市正是这种特况,因此应引起有关领导重视,加以引导,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户发展,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3.加强研究,协同发展
农机化的技术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农机化的科学研究应坚持农业生物技术与农机工程技术相结合,有计划地联合攻关互相适应地发展。农机具的研究应该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引进国外机具,走选、改、创的道路;另一方面也要依靠基层的科技力量,他们熟悉当地的农艺、走创、选、改的道路,逐步把两者结合起来。还应当加强农机化理论科学的研究,理论研究不够,也是造成农机化发展不快的原因之一。
4.重技术的衔接和更新发展
为了保证农业的高效率和高效益,在制定农业生产技术规范和机械化作业工艺程序时,应选用科学的先进技术;在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时,则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制定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规范和新的作业工艺程序,提出适宜的新模式。因此, 此项研究一方面是长期的、连续的,另一方面又要及时地提出阶段性成果。这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可以在短时间里付诸实施,产生效益。就农业生产的技术体系而论,生物技术、工程技术都是不断进步的,机械化作业工艺程序,作为这两类农业生产硬技术 “联接肌腱”的软技术,也应随之改变和进步。新的机械化作业顶目的开展,新型作业机具的采用,必然要求相应地改变传统的栽培和作业工艺程序。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对先进适宜的生物栽培技术和机械工程技术进行选择和组合,研究制定合理的机械化作业工艺方案,是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四、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实效
从1997年起,结合我市农业种植特点以及农艺要求,开始引进适用农艺要求的农机具到我市进行推广,主要有:谷物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大型起垄机、烘干机等。通过引进示范、试点推广、改进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机械化收割实现了零的突破后到现在的70%机收水平;2003年通过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试点,带动了本市和邻近市的水稻种植户的增加,购买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起垄机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并逐年增多;通过对小型起垄机的改进,我市的旱园作物的起垄(厢)都实现了机械化,大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和效率,也推进了我市旱作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的面积,目前我市正在全面铺开推广使用这些项目。因此,应该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土地替代和劳动替代的关系,正确处理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项农艺措施同农业机械化的关系,相互配合共同发展,就能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五、关于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建议
综上所述,根据我市农机化的调查与发展目标,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道路,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农业机械推广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有关规章规定,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认识,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农业发展出路在于机械化,科学种田、提高效率都离不开机械化这一种概念。组织农机、农业等有关部门,发挥综合优势,多引进适合农艺要求的农机具开展示范,创办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试点,以推进我市的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二是因地制宜,注意引导乡、村、农户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和发展现有的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进行扶持、发展和壮大,为他们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服务。认真总结经验,抓好典型,以点带面,逐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为农机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是为大面积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先进成熟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和农艺新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应用,从而实现农作物增产增收。
四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建好农业发展基金,鼓励农民购置农机具,推广应用农艺新技术,种植优良新品种,政府部门给予适当的补贴,提高他们向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在某些环节或工作上给以适当的优惠政策,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