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贸易理论的历史逻辑与新方向

2014-10-23朱瑶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19期
关键词:新方向历史逻辑

朱瑶

摘要:从18世纪诞生至今,国家贸易理论界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基于不同的角度、假设和理论基础,每一种理论都试图解释在当时的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及结果等问题,并各自得出具有一定解释力的结论。为此,简要回顾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重点梳理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新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历史逻辑;新方向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9007002

1国际贸易理论的历史逻辑

1.1古典贸易理论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绝对优势理论,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的诞生。

斯密的贸易思想主要包括:①分工思想,即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进而增加国家财富,但分工会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参与国际贸易可以扩大市场规模,促进分工。②绝对优势说。即国际贸易遵循的原则与国内贸易一样,都是绝对成本优势。③互利双赢思想。斯密认为,国际贸易对各参与国都是有利可图的,参与国不仅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直接收益,还能通过提高国内竞争者的压力、降低国内垄断的可能性等获利。

1817年,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绝对优势理论,提出影响深远的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都是基于劳动价值论,二者的假设前提也大体相同,前者对后者最大的修正在于:国际贸易的基础不仅限于生产效率的绝对优势,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效率上的相对差异,国际分工和贸易就可能产生。一个国家即使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拥有绝对优势,也应集中生产并出口相对优势最大的商品,反之亦然。

1.2新古典贸易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分析国际贸易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赫克歇尔最早提出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其学生俄林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于1933年创立了要素禀赋论。要素禀赋论的核心观点是:生产成本决定的商品的绝对价格的差异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直接原因,生产成本取决于要素价格,而各国的要素禀赋决定了要素的价格,归根到底,国际贸易的前提是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因此,各国应该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富、价格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本国相对短缺、价格高的要素生产的商品。

1.3二战后的国际贸易理论

二战以后,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贸易结构和地理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促使学者们对传统贸易理论提出质疑,最先拉开战后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序幕的是里昂惕夫,他先后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贸易结构进行计算,得出的结论与H—O理论得出的结论恰好相反,后人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随后的国际贸易研究几乎都是围绕解释和验证“里昂惕夫之谜”展开的。

1.3.1需求相似理论

传统理论都是从生产和供给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而林德提出从需求方面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他认为,要素禀赋论适宜解释初级产品的国际贸易,却不能很好地解释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需求相似理论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三个:①一国产品的出口取决于国内需求;②两国之间的贸易量取决于二者需求结构和偏好的相似程度;③影响一国需求结构和偏好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

1.3.2技术差距理论

波斯纳认为,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主要是技术产品的贸易,贸易产生的原因是各国间的技术差距,这种差距能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在技术上具有比较优势,从而通过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获益。但随着技术被进口国学习和模仿,这种比较优势也会逐渐消失,该种技术引起的国际贸易也会终止。一国之所以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利用这种比较优势获利,原因是技术存在模仿时滞,包括需求时滞和反应时滞。

1.3.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在国际贸易中,技术产品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发明创造出来的,但随着贸易的发展,技术会被其他国家学习和模仿,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原来的出口国和进口国的地位会发生逆转。弗农提出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他将国际贸易的参与国分为发达工业国家、中等发达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将产品的技术阶段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阶段。在创新阶段,发达工业国家首先发明新产品,获得了绝对优势;随着贸易的开展,其他国家开始竞相模仿,产品进入了成熟阶段;最后,技术会趋于标准化,大量厂商参与竞争使产品进入了标准化阶段,最初开发这一产品的国家就会丧失绝对优势。

2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2.1新国际贸易理论

1977年,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建立了一个规模经济和消费多样化之间两难冲突的模型,即DS模型,他们认为市场能够折衷这一冲突,形成垄断竞争的均衡状态,即每个生产者各自生产一种差别化的产品,这样既可满足消费者的产品多样化需求,生产者也可通过形成规模经济来获得垄断优势,参与国际贸易能够扩大产品市场,因而能缓解这种两难冲突的局面。

1979年,克鲁格曼利用DS模型和张伯伦模型研究了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的国际贸易,他提出,国际贸易可能仅仅是一种扩大市场和追求规模经济的方法。1981年,他引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对国际贸易出现的三个新现象进行解释,提出了两个重要结论:①贸易的性质取决于国家在要素禀赋上的相似程度,推动产业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是规模经济;②开放贸易产生的效应取决于贸易模式,如果产业内贸易占主导地位,那么扩大市场的好处就会超过分配效应,拥有大量稀缺要素的生产商也会从中获利。1983年,他进一步阐述了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都是贸易和贸易所得的原因。1985年,他和赫尔普曼探讨了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的关系,在引入规模报酬递增和三种处理报酬递增的不同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其他学者对新贸易理论研究,发展了一个新的贸易理论的分析方法,即“产品差异化”分析法,建立了一个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分析国际贸易的模型。至此,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逐渐成为贸易理论研究的核心,新贸易理论正式形成。

新贸易理论创造性地将产业组织理论中的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等概念运用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中,突破了传统理论的限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2.2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20世纪90年代,杨小凯和黄有光初步建立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对贸易理论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新古典贸易理论把国内与国际贸易割裂开来,无法解释国内贸易如何发展到国际贸易,也无法解释发达国家间贸易多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的原因,而新贸易理论虽引入规模经济,将生产力和贸易额等内生化,但它仍假定纯粹消费者不是生产者,因此也无法解释这一问题。杨小凯认为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有相同的理论基础,都是折衷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之间两难冲突的结果,因此,可以用交易效率的改进来解释这一问题。随后,杨小凯和张永生进一步解释了国际贸易如何从国内贸易发展而来。他们认为,人们之间不存在外生比较优势,且都偏好消费多样化,专业化生产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的这一需求,而且可以提高市场容量、劳动生产率和市场一体化程度,但专业化生产也引发了生产效率和交易费用之间的矛盾,国际贸易在国内贸易之后发展起来正是因为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有一些额外的交易费用。2001年,他们又对主流贸易理论的四大命题(比较优势说、要素价格均等说、SS定理、罗宾辛斯基定理)的予以否定,认为这些理论的假定条件不符合现实,只能在特定条件下成立,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杨小凯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斯密的古典贸易理论,故有学者称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堪称是贸易理论领域的一次革命。

2.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末,波特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他认为,在当今的产业竞争中,国家才是企业最基本的竞争优势,影响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因素包括四个关键因素和两个变数:①生产要素,即后天创造的专业化或高级生产要素,一个国家要想获得持续成功,必须持续创造生产要素,并在生产要素上拥有持续的优势。②需求条件,即国内市场的质量,它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动力,而且会促进企业发展、持续投资和创新。③相关及支持产业,即一国的企业会因为它的相关产业而具有竞争优势而拥有潜在优势。④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波特提出,各个企业的战略、结构会因产业和国情的差异而不同,国家竞争优势就是各种差异条件的最佳组合,国内的竞争对手是创造和维持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关联因素。

两个变数指机会和政府。机会无法被控制或影响,只能通过创新、外部环境突然变化等来引发。政府与生产要素则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政府应扮演好它的角色,促进产业竞争优势的提高。

竞争优势理论创立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学者们普遍认为该理论比传统贸易理论更全面、深入,但也有人认为竞争优势理论尚未经过实证检验。

2.4新新贸易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后,伯纳德和詹森等学者研究发现,虽然各国的出口额占贸易总额的比例很大,但出口企业所占比例却很小,选择进出口的一般都是规模大、生产效率高、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企业,且出口额仅占企业产量的很小一部分。由于以前的贸易理论是以国家或产业为研究单位,假设企业都是同质的,隐含假定了所有的企业都会选择参与国际贸易,故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在这种背景下,梅里兹等学者将企业的异质性、内部边界、沉没成本等概念引入国际贸易分析中,建立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形成了新新贸易理论。

2003年,梅里兹将一般均衡框架下的Hopenhayn动态产业模型运用到垄断竞争中,通过引入企业间生产率的差异,拓展了克鲁格曼的贸易模型,探讨了国际贸易中企业生产率的差异及其对出口决策的影响,并说明微观的企业异质性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产出。他的基本逻辑是:由于存在进入成本,自由贸易使得只有生产效率高的企业才能进入出口市场,生产效率最低的企业将退出市场,由于企业存在异质性,贸易会引起资源和市场份额在产业内的重新分配,并且是偏向生产率高的企业,这种重新配置又会带来整个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福利的增长。

近年来,学者们又从不同方面对梅里兹模型进行了拓展。梅里兹和奥塔维亚诺建立了一个企业异质性和市场竞争强度内生差异的垄断竞争模型,分析了不同规模大小的市场中这些特点的差异以及不同贸易自由化政策的影响。埃克尔等则提出了一种新的多产品企业和柔性生产的模型,并将其运用到部分和一般均衡框架下,分析多产品企业如何适应单一产品企业的存在和异质化行业,结果证明了多产品企业和柔性生产在国际贸易产品多样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新贸易理论从全新的研究视角,立足于微观的企业和产品层面,并假定企业存在异质性,从企业生产效率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新现象,进一步完善了国际贸易理论。

3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历经200多年的演变,孕育了一大批优秀成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学者们不断从新的视角去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为贸易的展开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但现有的理论大多是从某个角度来解释贸易现象,或只是对前人理论的修正,因此,未来需要更多解释范围更广、更综合的贸易理论。同时,绝大多数国际贸易理论是立足于西方社会,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事实上,发展中国家已经逐渐参与到国际贸易中,并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这方面的理论空白也有待填补。

参考文献

[1]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杨小凯,张永生.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J].经济学,2001,1(1).

猜你喜欢

新方向历史逻辑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高职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的新方向
我国港口发展的新形势与新方向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编新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开展地新理念、新方向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五大发展理念的历史逻辑与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