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名副其实,香港就是李家的城。”
2014-10-23陈涤
陈涤
前不久,据称是一位香港小学生写的作文《李家的城》疯传网络,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在这篇作文里,该“小学生”历数了屈臣氏、百佳、7-11、惠康等在香港街头随处可见的李氏家族产业,“感叹”说:“看着一间间诚哥旗下的物业,我心中有无比的感动。香港内一切的商店,不论是哪种的类型,全是诚哥带给我们的欣赐。”
随后,该“小学生”继续写下了被认为是最精彩的神来之笔:
“李嘉诚,名副其实,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他是我们的上帝,万物都是他所创造。当然,香港传说中的三位一体就是他们:李嘉诚、李泽楷、李泽钜。他们的力量远超人类,为打工仔遮风避雨,使香港免受台风、暴雨的侵袭。他们付出了那么多,只是希望我们可以准时上班,不准时下班。这都是诚哥的伟大。”
这篇妙文当然不会是真的出自小学生的手笔,但是却用一种童言无忌的直率,酸溜溜地道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李家的财富过于庞大了。
公开资料显示,李嘉诚旗下四大集团:长江实业、和记黄浦、长江基建、电能实业,不但控制或涉及了香港几乎所有经济与民生领域,并且在中国内地乃至全球都有着庞大的业务。据统计,李嘉诚控制着24家上市公司(包括在新加坡和加拿大上市的各1家),总市值高达1.2万亿港币,业务遍布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从业人员数量达26万余人。
第一桶金
李家本是潮汕一带的望族,李嘉诚本人接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可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战乱频仍,全家流落到香港,李父很早就过世,所以到李嘉诚成年的时候,家境已经十分窘迫了。
市面上关于李嘉诚的传记非常多,对这位亚洲首富的创业经历可谓不惜笔墨。李嘉诚早年做过茶楼伙计、五金店推销员、塑胶厂工人等多种职业,也曾在舅父所开的钟表行做事——以后的事大家都知道,就是李的聪明勤奋与伶俐稳重深得舅父赏识,后来舅父把自己的女儿庄明月嫁给了他。
1950年,李嘉诚设立长江塑胶厂,生产简单的塑料日用品和玩具。创业之初,资金紧张,人员和设备都很缺乏。李嘉诚既是设计师,又是工程师,还身兼采购、推销、会计等,工厂里事无巨细,都需要他亲力亲为。
现在人们很喜欢总结首富的成功学。有人说李嘉诚得益于早年茶楼伙计的经历,对世道人情了然于心,是“关系学大师”。有人说李嘉诚知人善任,有些老臣跟着他长达半个世纪。还有人说李嘉诚情商极高,比如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长江在地产业的盈利已经十分可观,而李嘉诚最早的王牌产品塑胶花也早过了黄金时代,根本无钱可赚。可是他却仍然维持着最低限度的塑胶花生产,“不外是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点生计”。
这些观点当然都对。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风险”和“机遇”对李嘉诚的特别意义。
1950年正是新中国政权成立之初,人民解放军大举南下,势如破竹,却在深圳河一带止住脚步,引而不发。香港作为多年的自由港,其民众的恐慌心态可想而知。就是在这种情势下,李嘉诚却以惊人的胆识,拿出多年积蓄创办实业,为今天的长江实业集团奠定了基础。常言道富贵险中求,不是没有道理的。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这一年的初冬,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抗美援朝。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大陆开始了全面经济封锁,香港的转口贸易自然遭到重创。在这种情况下,港英政府转而扶持加工制造业。所有这些,都对李嘉诚长江塑胶厂的发展壮大产生了积极影响。
财富扩张
众所周知,李嘉诚的财富主要来自于房地产业和资本市场,以低买高卖为主要特点。和日用品生产不同,这两个领域都是有名的高风险高回报领域,而李嘉诚对经济周期和时世变幻的把握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世纪50年代末,香港经济开始复苏。由于外来人口不断增加,香港人口从1951年的200万一路疯长的1958年的300万。李嘉诚先人一步,看到了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可能出现的房地产业的繁荣,于是筹措资金,买下了两块地皮,从此进军地产业。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令房地产市场更为萧条。
可是李嘉诚却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自由港不会久乱,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他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结果3年以后,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和地皮。
1971年6月,李嘉诚正式创办长江置业有限公司,翌年改组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在地产事业上大展拳脚。在后来多次石油危机和经济萧条的时期,长江实业趁楼价下滑,运用人退我进、人弃我取的战略,在楼市大升时获得了巨额利润。
此时的李嘉诚虽取得一定成就,不过就资产数量而言,在香港仍属第二梯队。可是在资本市场上,从收购九龙仓到入主和黄,李嘉诚很快就让人们见识了自己在汇丰银行的人脉关系和面对世界船王的外交手腕。
一般人都想当然地以为李嘉诚和包玉刚是针锋相对的竞争对手,他们有相同的社会地位,经营范围相当接近,两人先后出任汇丰银行的副主席,又同时出任“香港基本法”草委,李嘉诚捐赠汕头大学,包玉刚则捐赠宁波大学等。可是在多个场合,李嘉诚都明确表示,“我与包先生有真诚愉快的合作……”
70年代的香港,资本最雄厚的4大商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都是英资产业,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的资金,收购香港其他有实力的上市公司。
他把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做为第一个猎取目标,派人暗购九龙仓股票。九龙仓集团感到大势不妙,立即部署反收购行动。李嘉诚见好就收,主动将持有的1000万九龙仓股票转让给了同样觊觎九龙仓的世界船王包玉刚,获利的同时,又使后者把手中另一老牌英资洋行和记黄埔的股票转让给了自己,为后来入主“和黄”伏下一着。1980年,李嘉诚已拥有超过40%的“和黄”股权,顺利登上和记黄埔董事局主席的宝座。
李嘉诚的成功当然不止收购和黄这一桩。他曾与汇丰合伙重建华人行,1980年被委任为汇丰银行董事,成为继包玉刚之后的第二位华人董事。他还得到地铁公司主席唐信的垂青,获得商业重地遮打站和金钟站附属物业的开发权……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张。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集装箱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进军内地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嘉诚已控有几间老牌英资企业,这些老牌英资企业与欧美澳有广泛的联系,也雇佣着相当多的外籍员工。1982年秋,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赴北京就香港的政治前途与中方谈判,在港英国人惶恐不安,信心危机席卷香江。
这时和黄集团的行政总裁李察信和李嘉诚在公司发展方向上出现了严重分歧。李察信主张将和黄集团的事业重心转向海外,李嘉诚却依然看好香港前途。这种分歧导致了李察信的辞职,接替行政总裁一职的是另一位英籍人士——马世民。马世民上任不久就参与收购英资港灯集团,并出任港灯主席。
1979年大陆进行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主要是港资、美资、日资,其中最早在不动产领域投资的是港资,而在政治中心北京最早的地产类外资企业,是包玉刚的兆龙饭店和李嘉诚旗下益和有限公司的丽都假日饭店。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外资特别是港资因为政治原因纷纷撤出中国的时候,李嘉诚再度显露出其常人难以企及的投资眼光和生意头脑。1992年,李嘉诚与后来成为港首的董建华合作,高调拿下北京长安街上毗邻天安门广场、故宫及中南海、地段本身就蕴涵高度敏感意味的一处顶级地块,即后来的“东方广场项目”,从而正式进军还处于襁褓期的内地房地产市场。
时至今日,东方广场已建成10余年,无数更新颖更华丽的商业中心拔地而起,但东方广场的经营水准和江湖地位仍一骑绝尘,无人能及。
后来李嘉诚把中国内地的投资项目组成长江基建集团,一直没有停下在内地一二线城市大量拿地开发的步伐,特别是在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南方市场上,无论是高端住宅还是持有型商业物业,长和系都是让竞争对手不敢小觑的力量。另一方面,长江基建集团在内地的基础设施、能源、港口运输等领域内广泛投资,建设规模都堪称巨无霸。
“脱亚入欧”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李嘉诚就开始发展海外投资,到了80年代,他分别在加拿大、美国、英国、新加坡,设立根据地,推行企业全球化战略,逐步地扩大着有关的投资比重。
1990年前后,其长子李泽钜收购了英国“兔子”电讯公司;1994年,和黄又在英国创立了电讯公司Orange,该业务其后拓展到澳大利亚、印度、以色列、泰国等市场。2000年,Orange被和黄以千亿港元的天价出售给德国电讯巨头曼内斯曼。
当然,在投资欧洲的初期,欧洲业务对和黄的盈利贡献并不大,但是从2010年开始,李嘉诚家族在欧洲的动作越来越大。
2010年,李嘉诚旗下集团以91亿美元从法国电力集团手中购得英国电力网络业务EDF Energy的电网资产。一年后,李泽钜又以24亿英镑买下了英国最大的自来水供应及污水处理公司之一Northum brian水务。2012年,李泽钜继续斥资6.45亿英镑,收购了英国天然气公司威尔士和西部公用公司。
2013年以来,长和系先后通过旗下公司收购了爱尔兰O2电讯业务,以及荷兰最大的废物转化能源公司AVR。此外,新西兰第二大废物管理公司Enviro Waste,也被长和系收入囊中。仅2013年上半年,李嘉诚就完成了总计249亿港元的四宗海外收购。
谈到李嘉诚的“脱亚入欧”,就会发现在李嘉诚的身后,他两个儿子的面目逐渐清晰。
长子李泽钜1964年出生,弟弟李泽楷小他两岁。两兄弟从小就曾一同列席父亲公司的董事会,一直到读大学,他们都在父亲设计好的轨道里前行:小学和中学同读于香港圣保罗英文书院,之后先后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1970年代末正值香港地产业发展高潮,李泽钜遵照父亲安排选读土木工程专业,后又攻读硕士学位,李泽楷则依据自己爱好读了计算机专业。
毕业后两兄弟进入父亲旗下的公司,李泽钜直接进入长江集团。温哥华世博旧址开发工程的成功,让他在家族企业中初步奠定根基。1993年2月,长实集团董事局擢升董事李泽钜任长实董事副总经理,同年,李泽楷也获得和记黄埔副主席的任命。
在父亲手下“学艺”的日子并不轻松。中国事务观察者、曾任《中国经济季刊》总编辑的美国人乔·史塔威尔(Joe Studwell)在其所著的《亚洲教父》(Asian Godfathers)一书中,记录了一个细节,“李嘉诚的孩子已经步入中年,但依然害怕父亲发怒,李嘉诚的执行官回忆起李嘉诚的长子有一次在会议中打盹儿,被父亲的尖叫声惊醒,好像遭到电击一般。”
2012年7月,李嘉诚将庞大家族企业的权杖移交给已经48岁、在长江集团干了27年的长子李泽钜;留给次子李泽楷的则是“超过其现在身家数倍的资金支持”;而他的“第三个儿子”——李嘉诚基金会,则交由两个儿子共同打理。此举让李泽钜正式掌控市值逾8,500亿港元,涉及22家在港上市公司的商业王国。当时,《南方周末》以“家产易分,人脉难传”为题,针对李嘉诚庞大的商业帝国的传承问题做了详细报道。
有分析认为,长实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只要管理层继续保持传统,发挥品牌效应,发展多元化业务,就可以不再需要李嘉诚这样的“超人”,而是需要一个有远见、重纪律的领导者。李泽钜给外界的感觉是内敛、有纪律、有计谋,知道怎样说“不”,正是符合公司目前发展阶段的理想人选。
目前李泽钜身家2900亿港元,已经跃升为华人世界新首富。
链接:
李嘉诚家族抛售香港和内地物业一览
★2013年7月31日
香港天水围嘉湖银座商场
变相减持70%股权套现58.49亿元
★2013年8月29日
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和停车场
出售套现26亿元
★2013年10月20日
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
出售套现约70亿元
★2013年11月26日
香港太平山顶富人区两处豪宅
出售套现12.8亿港元
★2013年12月31日
南京国际金融中心大厦
拟出售预计套现30亿元
★2014年1月6日
A股唯一上市公司长园集团
第7次减持累计套现11.4亿元
★2014年4月8日
北京盈科中心
出售套现7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