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挥发油提取及GC—MS分析
2014-10-23李艳清高文超王蓉邹时英于海莲
李艳清+高文超+王蓉+邹时英+于海莲
摘要:川芎中挥发油提取工艺的优化,并对挥发油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法优化提取工艺,并以GC-MS为检测手段。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粒度80目,浸泡时间8 h,料液比1 g ∶10 mL,蒸馏时间14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挥发油的提取率可达0.955%。经GC-MS分析,共分离出31种组分,其中藁本内酯为川芎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
关键词:川芎;挥发油;提取工艺;气相色谱-质谱;化学成分
中图分类号:O657.63;R2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276-03
中药川芎是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被喻为“血中之气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挥发油是川芎中重要的活性成分,研究表明,川芎挥发油具有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压,增加脑血流量及镇痛,调节心血管功能,抗凝血及平喘等作用[1-3]。本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川芎挥发油,并采用GC-MS对川芎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进行了鉴定,为川芎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川芎,购于成都同仁堂。
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Agilent 6890N-5979B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CP114电子天平(上海奥豪斯仪器有限公司生产);98-1-B 500 mL电子调温电热套,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生产;RT-20中药粉碎机,北京环亚天元机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试剂:无水硫酸钠分析纯,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生产;无水乙醇分析纯 99.7%,成都科龙化工试剂厂生产;甲醇(色谱纯),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生产。
1.3 试验方法
1.3.1 提取方法
参照中国药典2010版的《挥发油测定法》[4]进行挥发油提取。以挥发油提取量为考察指标,按正交试验设计。取经分样筛选的川芎粉末装入挥发油提取器装置,加入一定量的水,浸泡2 h,缓慢加热至沸,保持微沸回流提取一定时间,放置冷却1 h,读取挥发油量。
1.3.2 GC-MS测定条件
色谱柱:石英毛细管柱DB-5(30 m×0.25 mm×0.25 μm);柱温为50 ℃,保持2 min,以 5 ℃/min 升温至240 ℃并保持10 min;载气He;分流比 30 ∶1;柱前压52.5 kPa;进样口温度:260 ℃;离子源温度 200 ℃;电离电压70 eV;扫描质量范围30~400 AMU;扫描方式为EI源;扫描间隔0.5 s。
2 结果与分析
2.1 川芎挥发油单因素提取工艺条件
2.1.1 粒度对挥发油提取量的影响 药品川芎采用粉碎机粉碎,分别过20、40、60、80、100目分样筛,取40 g加入12倍蒸馏水,浸泡时间2 h,蒸馏提取4 h,考察药品粒度对挥发油提取的影响,结果见图1。根据扩散定律,药材粉碎度愈细,浸出效果愈好,成分得率愈高[5]。由图1可看出,川芎挥发油提取量随着粉碎度的增加而增大,但粉碎度达到80目以上时,挥发油提取量减少,这可能是由于过细的粉末加水加热时成糊状,容易引起焦化和暴沸现象,使提取量减少[6],因此选择80目的粉碎度为宜。
3 结论
本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川芎挥发油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考察了粒度、浸泡时间、料液比和蒸馏时间4个因素对挥发油提取量的影响,确定了4个因素的3个水平进行正交优化试验,确定了粒度80目,浸泡时间8 h,料液比1 g ∶10 mL,蒸馏时间14 h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通过GC-MS分析,鉴定出川芎挥发油中主要物质为藁本内酯,川芎挥发油水溶液室温条件下保存不稳定,且挥发油中的活性成分蒿本内酯对光、温度十分敏感。川芎水提液的pH值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在贮存川芎水提液过程中建议调节pH值为5,采用低温避光保存,确保制剂的质量和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侯大平,张 巍,康天济. 论川芎药性与临证应用[J]. 中医药学报,1996(1):44-45.
[2]陈友鸿,莫尚志,李洁仪,等. 川芎挥发油成分研究[J]. 中药材,2004,27(8):580-582.
[3]谢秀琼,詹 珂,尹蓉莉,等. 川芎挥发油的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6):1508-1510.
[4]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5]张兆旺. 中药药剂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971.
[6]陈有根,王汉章,黄 敏,等. 关于《中国药典》挥发油测定方法的商榷[J]. 时珍国医国药,1998,9(4):60.
[7]郑 勇,张志兰. 正交试验法优选豆蔻挥发油提取工艺[J].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4):596.
[8]陈友鸿,莫尚志,李洁仪,等. 川芎挥发油成分研究[J]. 中药材,2004,27(8):580-582.
[9]原永芳,周 践,郑晓梅,等. 超临界流体CO2萃取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00,35(2):84-87.
[10]阮 琴,张 颖,胡燕月,等. 不同制备方法对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03,28(6):572-574.endprint
摘要:川芎中挥发油提取工艺的优化,并对挥发油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法优化提取工艺,并以GC-MS为检测手段。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粒度80目,浸泡时间8 h,料液比1 g ∶10 mL,蒸馏时间14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挥发油的提取率可达0.955%。经GC-MS分析,共分离出31种组分,其中藁本内酯为川芎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
关键词:川芎;挥发油;提取工艺;气相色谱-质谱;化学成分
中图分类号:O657.63;R2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276-03
中药川芎是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被喻为“血中之气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挥发油是川芎中重要的活性成分,研究表明,川芎挥发油具有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压,增加脑血流量及镇痛,调节心血管功能,抗凝血及平喘等作用[1-3]。本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川芎挥发油,并采用GC-MS对川芎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进行了鉴定,为川芎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川芎,购于成都同仁堂。
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Agilent 6890N-5979B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CP114电子天平(上海奥豪斯仪器有限公司生产);98-1-B 500 mL电子调温电热套,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生产;RT-20中药粉碎机,北京环亚天元机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试剂:无水硫酸钠分析纯,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生产;无水乙醇分析纯 99.7%,成都科龙化工试剂厂生产;甲醇(色谱纯),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生产。
1.3 试验方法
1.3.1 提取方法
参照中国药典2010版的《挥发油测定法》[4]进行挥发油提取。以挥发油提取量为考察指标,按正交试验设计。取经分样筛选的川芎粉末装入挥发油提取器装置,加入一定量的水,浸泡2 h,缓慢加热至沸,保持微沸回流提取一定时间,放置冷却1 h,读取挥发油量。
1.3.2 GC-MS测定条件
色谱柱:石英毛细管柱DB-5(30 m×0.25 mm×0.25 μm);柱温为50 ℃,保持2 min,以 5 ℃/min 升温至240 ℃并保持10 min;载气He;分流比 30 ∶1;柱前压52.5 kPa;进样口温度:260 ℃;离子源温度 200 ℃;电离电压70 eV;扫描质量范围30~400 AMU;扫描方式为EI源;扫描间隔0.5 s。
2 结果与分析
2.1 川芎挥发油单因素提取工艺条件
2.1.1 粒度对挥发油提取量的影响 药品川芎采用粉碎机粉碎,分别过20、40、60、80、100目分样筛,取40 g加入12倍蒸馏水,浸泡时间2 h,蒸馏提取4 h,考察药品粒度对挥发油提取的影响,结果见图1。根据扩散定律,药材粉碎度愈细,浸出效果愈好,成分得率愈高[5]。由图1可看出,川芎挥发油提取量随着粉碎度的增加而增大,但粉碎度达到80目以上时,挥发油提取量减少,这可能是由于过细的粉末加水加热时成糊状,容易引起焦化和暴沸现象,使提取量减少[6],因此选择80目的粉碎度为宜。
3 结论
本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川芎挥发油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考察了粒度、浸泡时间、料液比和蒸馏时间4个因素对挥发油提取量的影响,确定了4个因素的3个水平进行正交优化试验,确定了粒度80目,浸泡时间8 h,料液比1 g ∶10 mL,蒸馏时间14 h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通过GC-MS分析,鉴定出川芎挥发油中主要物质为藁本内酯,川芎挥发油水溶液室温条件下保存不稳定,且挥发油中的活性成分蒿本内酯对光、温度十分敏感。川芎水提液的pH值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在贮存川芎水提液过程中建议调节pH值为5,采用低温避光保存,确保制剂的质量和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侯大平,张 巍,康天济. 论川芎药性与临证应用[J]. 中医药学报,1996(1):44-45.
[2]陈友鸿,莫尚志,李洁仪,等. 川芎挥发油成分研究[J]. 中药材,2004,27(8):580-582.
[3]谢秀琼,詹 珂,尹蓉莉,等. 川芎挥发油的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6):1508-1510.
[4]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5]张兆旺. 中药药剂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971.
[6]陈有根,王汉章,黄 敏,等. 关于《中国药典》挥发油测定方法的商榷[J]. 时珍国医国药,1998,9(4):60.
[7]郑 勇,张志兰. 正交试验法优选豆蔻挥发油提取工艺[J].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4):596.
[8]陈友鸿,莫尚志,李洁仪,等. 川芎挥发油成分研究[J]. 中药材,2004,27(8):580-582.
[9]原永芳,周 践,郑晓梅,等. 超临界流体CO2萃取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00,35(2):84-87.
[10]阮 琴,张 颖,胡燕月,等. 不同制备方法对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03,28(6):572-574.endprint
摘要:川芎中挥发油提取工艺的优化,并对挥发油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法优化提取工艺,并以GC-MS为检测手段。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粒度80目,浸泡时间8 h,料液比1 g ∶10 mL,蒸馏时间14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挥发油的提取率可达0.955%。经GC-MS分析,共分离出31种组分,其中藁本内酯为川芎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
关键词:川芎;挥发油;提取工艺;气相色谱-质谱;化学成分
中图分类号:O657.63;R2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276-03
中药川芎是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被喻为“血中之气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挥发油是川芎中重要的活性成分,研究表明,川芎挥发油具有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压,增加脑血流量及镇痛,调节心血管功能,抗凝血及平喘等作用[1-3]。本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川芎挥发油,并采用GC-MS对川芎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进行了鉴定,为川芎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川芎,购于成都同仁堂。
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Agilent 6890N-5979B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CP114电子天平(上海奥豪斯仪器有限公司生产);98-1-B 500 mL电子调温电热套,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生产;RT-20中药粉碎机,北京环亚天元机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试剂:无水硫酸钠分析纯,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生产;无水乙醇分析纯 99.7%,成都科龙化工试剂厂生产;甲醇(色谱纯),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生产。
1.3 试验方法
1.3.1 提取方法
参照中国药典2010版的《挥发油测定法》[4]进行挥发油提取。以挥发油提取量为考察指标,按正交试验设计。取经分样筛选的川芎粉末装入挥发油提取器装置,加入一定量的水,浸泡2 h,缓慢加热至沸,保持微沸回流提取一定时间,放置冷却1 h,读取挥发油量。
1.3.2 GC-MS测定条件
色谱柱:石英毛细管柱DB-5(30 m×0.25 mm×0.25 μm);柱温为50 ℃,保持2 min,以 5 ℃/min 升温至240 ℃并保持10 min;载气He;分流比 30 ∶1;柱前压52.5 kPa;进样口温度:260 ℃;离子源温度 200 ℃;电离电压70 eV;扫描质量范围30~400 AMU;扫描方式为EI源;扫描间隔0.5 s。
2 结果与分析
2.1 川芎挥发油单因素提取工艺条件
2.1.1 粒度对挥发油提取量的影响 药品川芎采用粉碎机粉碎,分别过20、40、60、80、100目分样筛,取40 g加入12倍蒸馏水,浸泡时间2 h,蒸馏提取4 h,考察药品粒度对挥发油提取的影响,结果见图1。根据扩散定律,药材粉碎度愈细,浸出效果愈好,成分得率愈高[5]。由图1可看出,川芎挥发油提取量随着粉碎度的增加而增大,但粉碎度达到80目以上时,挥发油提取量减少,这可能是由于过细的粉末加水加热时成糊状,容易引起焦化和暴沸现象,使提取量减少[6],因此选择80目的粉碎度为宜。
3 结论
本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川芎挥发油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考察了粒度、浸泡时间、料液比和蒸馏时间4个因素对挥发油提取量的影响,确定了4个因素的3个水平进行正交优化试验,确定了粒度80目,浸泡时间8 h,料液比1 g ∶10 mL,蒸馏时间14 h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通过GC-MS分析,鉴定出川芎挥发油中主要物质为藁本内酯,川芎挥发油水溶液室温条件下保存不稳定,且挥发油中的活性成分蒿本内酯对光、温度十分敏感。川芎水提液的pH值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在贮存川芎水提液过程中建议调节pH值为5,采用低温避光保存,确保制剂的质量和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侯大平,张 巍,康天济. 论川芎药性与临证应用[J]. 中医药学报,1996(1):44-45.
[2]陈友鸿,莫尚志,李洁仪,等. 川芎挥发油成分研究[J]. 中药材,2004,27(8):580-582.
[3]谢秀琼,詹 珂,尹蓉莉,等. 川芎挥发油的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6):1508-1510.
[4]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5]张兆旺. 中药药剂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971.
[6]陈有根,王汉章,黄 敏,等. 关于《中国药典》挥发油测定方法的商榷[J]. 时珍国医国药,1998,9(4):60.
[7]郑 勇,张志兰. 正交试验法优选豆蔻挥发油提取工艺[J].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4):596.
[8]陈友鸿,莫尚志,李洁仪,等. 川芎挥发油成分研究[J]. 中药材,2004,27(8):580-582.
[9]原永芳,周 践,郑晓梅,等. 超临界流体CO2萃取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00,35(2):84-87.
[10]阮 琴,张 颖,胡燕月,等. 不同制备方法对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03,28(6):572-5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