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型大使”挺好玩
2014-10-23赵涵
赵涵
作为一国的驻华大使,他从2013年4月26日开通自己的新浪微博后便经常更新,截至目前已经积累了近11万的微博粉丝,对此他直言“感觉棒极了”;在连续几届的“丹麦使馆开放日”中,他走到众多的中国民众中间,和他们对话,并应要求亲切合影;今年5月,他甚至登上了湖南卫视某最火爆的综艺节目的舞台,也由此成为了迄今为止第一个参与此类节目录制的驻华大使。
他就是丹麦王国驻华大使裴德盛。
近日,本刊记者对裴德盛的专访被安排在了大使官邸。在途经官邸途中的一棵核桃树下时,裴德盛大使突然一个俯身,捡起了掉落地上的一个核桃,然后略带顽皮地往一旁看了看,掂在手里玩了起来。
任丹麦王国驻华大使已有4年多时间,他称自己为新时代环境下,一个创新又勇敢的“新型大使”(new type of ambassador)。“有时确实很累,但去健身房锻炼一下就好了。”裴德盛笑言,“我一直坚信,如果你保持积极主动的话,你总会感到有更多的精力补充进来;用到的能量越多,你得到的能量就越多。”
他为丹麦政府工作了35年,曾先后任丹麦审计署处长、外交部经济事务处处长、外交部政治经济事务处处长、丹麦驻埃及大使馆一等秘书、经济事务司处长等职位。2005年10月,他出任丹麦王国驻美国大使。2010年9月1日,他开始担任丹麦王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兼驻蒙古大使)。
裴德盛的桌子上散放着几本“大部头”,除了介绍他的故乡斯卡恩(Skagen)的书 (斯卡恩系丹麦最北点的一个小镇),剩下的书则多是围绕中国古典家具、行摄中国、中国城市历史等主题。环顾大使官邸的装饰和家具,虽然为典型的北欧式设计,但也不难看到复古的中国家具和栩栩如生的中国雕塑。裴德盛告诉我,四年多来,他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城市,并越来越被中国的文化所震撼、吸引。
1小时23分钟后,采访结束,已经62岁的裴德盛大使抓起眼镜和手机,又匆匆投身到下一场的工作中。不过他看起来身轻如燕,在大使繁复的工作面前,他显然乐在其中。
谈丹麦文化季
文化月刊:丹麦文化季的想法起源于何时?在准备过程中丹麦王国驻华使馆都做了哪些工作?
裴德盛: 在中国开展大型文化活动的计划其实已经酝酿很久了。最初起于2012年丹麦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的时候,当时的丹麦文化部长乌菲·埃尔贝克访华时,我们讨论出了这个富于创造性的想法和决定。他本人也非常喜欢这个理念,即如何创造出一个大型的、独特的、新颖而不拘泥于形式的了解丹麦的途径。
此外在2012年第一季度中,中丹两国文化部门的执政者间对话十分频繁,包括我们和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的对话,他们积极、开放的态度对文化季来说十分重要,实际上是中丹双方的文化部门共同促成这个事情的。并且在当年的第二季度,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丹麦,他也是第一位访问丹麦的中国国家元首。当时两国签订了文化方面的三个协议,包括在两国分别建立对方的文化中心、建立孔子音乐学院、两国博物馆的交流协议等,这些都是促成文化季实现的基础。
我们使馆在文化季的准备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很主动的角色,这也是我们必须做的。中国离丹麦如此远,背景又如此不同,因此取决于我们大使馆如何巧妙抓住如“丹麦在华文化季”的机会,做好文化桥梁的作用。
文化月刊:准备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最深的事?
裴德盛: 其实说起来筹备文化季是一个冗长、琐碎,还有点无聊的过程。不仅是中丹两国文化部的行政层面、丹麦使馆,还有丹麦文化中心都是这样,需要运用大量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想什么东西对这个文化季来说可能是最好、最有趣、最有启发的。正好比你看到某种艺术表演,可能会被舞台上的表演震撼,但是在此之前,他们一定经历了不断的训练,一个严谨、艰苦的过程。
不过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促成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与彭丽媛女士的会面,见到彭丽媛女士,她是一个十分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她们一起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为小朋友朗读安徒生童话,那是一个非常成功而美好的时刻。
文化月刊:为何将“小童话,大未来”作为文化季主题?希望给中国观众带来怎样的影响?
裴德盛: 因为很多中国人了解丹麦都是从安徒生开始的,从小读安徒生的童话。还记得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我们把丹麦哥本哈根港口旁边的小美人鱼雕塑搬到了丹麦馆的现场,取得巨大的成功,500多万的中国公民参观了小美人鱼,那差不多是我们国家的人口总数了(注:丹麦人口约570万)。这个事情反映了中国公众对于安徒生童话的兴趣与近身接触的迫切感,还启发了我们:当我们在加强与中国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推广新的文化,也不能忘记过去的文化。
当时在小美人鱼的周围还有一个环形自行车道,传递了很多其他的信息,即丹麦日常生活中的绿色低碳理念,回归自行车,没有排放,没有污染。这是一种综合的传达,也是我们想在这次丹麦文化季中做到的,即不只是单方面展示艺术,还想在一个更深刻的层面上,传达丹麦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作为丹麦有史以来在国外举办的最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这一次的内容上会非常多元,囊括文化的所有表现种类,展览、音乐会、演出、舞蹈,最新的与过去的、现代的与古典的……希望将新的灵感、美好的时光、美好的东西带给中国观众。
可能很多中国人看丹麦只是看到了安徒生童话,同时可能很多丹麦人对中国的了解也并非当今中国理应得到的评价。文化季也将成为两国人民一个历史性的、新的认识机会。
谈中丹两国文化
文化月刊 :您感受到中丹两国文化有哪些相似点吗?
裴德盛: 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是中国人对于外来世界的开放心态,对偌大的一个国家来说(有些不可思议),包括中国的年轻人热衷于到外面的世界旅行,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动人的、重要的特质。其实我们丹麦人也是如此,你总能在旅途的各个角落,比如喜马拉雅山、非洲、南美洲等,看到丹麦人的身影。
今天早上我在人民大会堂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的讲话,他也特别提到了中国的开放性问题,即从外国先进的文化中找到灵感,但不是照搬照抄,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我认为,用一种宽阔的心胸去拥抱新的事物,得到新的经验和想法,更好的交流,才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虽然丹中两国文化背景完全不同,但中国人非常聪明,充满好奇,懂得欣赏并享受美好的事物,所以两国在文化交流方面根本没有障碍。
文化月刊:中国文化的哪些方面是最吸引您的?您已经学习了些什么吗?
裴德盛: 中国的古典家具非常吸引人,不仅实用,而且非常漂亮。我还喜欢中国的绘画和雕塑,其颜色运用和形状都令人惊叹。
中国人在对西方古典音乐的理解和对乐器的学习上也很有造诣。我发现,很多在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等西方乐器演奏方面成功的演奏家均来自中国,比如我看过郎朗的现场演奏,他的表演无与伦比,简直是天才。
中国文化有太多美好的东西要学。我经常去中国的博物馆,我想即便每周看一个都看不过来!顺便提一句,国家博物馆里的瑰宝真是太多了。住在北京的日子,帮我更好理解了很多中国艺术文化的思想,包括历史、文化遗产、建筑等,虽然很复杂很深奥,但又是那么独一无二,给人启发。
谈大使的日子
文化月刊:担任丹麦王国驻华大使四年多的时间,为丹中两国的文化交流,您都做了哪些努力?
裴德盛: 有以下几个亮点。首先是始于2011年的“丹麦开放日”(Open Denmark Day),使馆敞开大门让普通的中国公民都来参观,了解大使馆是怎么运作的,包括参观我的书、我的桌子,还有丹麦企业、丹麦美食、丹麦生活方式等,在我看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二是推广我们的骑行文化,试图劝服很多大城市的人们回归自行车,因为自行车更简单、更环保、更快捷。包括一年一度的绿色骑行(Climate Race),以及丹麦王室成员和政府官员造访中国时和大学生们一起骑行,都是在宣传丹麦的环保意识。
第三是在社交媒体上与更多中国年轻人互动,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在任期间开通了微信、微博,告诉粉丝我们在做什么,以及我们是怎么看待环境问题、绿色能源问题、社会问题等等。我的个人微博现在有超过10万的粉丝,感觉棒极了!这一成功多亏了中国同事们的帮助,以及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在信息方面做得更充分、更透明,对网民几乎有问必答。
此外,我也接受过很多中国媒体的采访,就能源、环保、反腐、教育、社会福利、甚至建筑等问题发表观点,传达作为丹麦人的理念。这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吧!
文化月刊:能否描述一下您典型的“大使的一天”?
裴德盛: 我早上6点半起床,二女儿在7点20分要坐校车去上学,在这之前我们一起吃早饭,我还会阅读中丹两国的报纸,然后去上班。
今天就是一个典型的“大使的一天”:上午受邀去人民大会堂听习主席演讲,一个小时,回到使馆后对于未来几周即将发生的事情做出计划、决定,比如为这一次丹麦高层的访问确定行程。每天都要与中国官员、同事开不同的会,还要向哥本哈根总部汇报工作。
我每天工作16个小时,睡6个小时,同时挤出时间运动健身,在任何一个我能运动的地方。
谈未来
文化月刊:未来你们打算如何做,来推动丹麦的文化交流和旅游业?
裴德盛:这个9月,丹麦旅游局与中国6家知名旅行机构签署了战略协议,未来将对丹麦旅游进行深度挖掘,让中国游客知道丹麦不只有安徒生,不只有哥本哈根,还有诸如同中国西藏一样大、景色一样美的格陵兰岛;位于挪威海和北大西洋中间的法罗群岛,那里景色也非常美!
文化方面,未来有计划在使馆内举办丹麦电影的展览,要知道,丹麦电影在世界上取得了很多荣誉。尽管使馆没有大的电影院设备,但会腾出尽量多的空间,力所能及,同时奉上丹麦的美食,比如来自格陵兰的虾,以及世界上最纯净的饮用水来招待来客。
此外,丹麦文化季肯定会衍生出单独的合作项目,在文化季结束之后产生新的联系,到那个时候也会有更多的文化项目产生。
明年是中丹两国建交65周年。我坚定地认为,在政治合作之外,肯定还有一些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机会。当然我们现在还在考虑这个合作的内容和方式,已经有些好想法了,只是还需要审视并使得它们变成现实。
文化月刊:假如有一天您退休了,不再从事大使工作,您想做什么?
裴德盛:我已经为丹麦政府工作35年了。我也一直在思考,自由之后我该做一些独立性的工作了。我热爱运动,同时也热爱工作,退休后希望能为中丹两国的交流,尤其是企业和经贸方面的交流做出贡献。我还打算多阅读并写一些东西,到大学里任教,总之退休后很可能会更忙!(笑)
我的经验是,身处一个像中国这样充满活力的国家中,很容易得到能量的补充。也许你的工作压力也很大,但是我相信一种平衡的生活。工作很多,但能享受其中,因为这是你真正喜欢、在乎的工作。
我还想说的是,我特别喜欢去中国的大学转悠,和学生、老师们聊天,就很多问题交换意见。他们的思想先进,这是一种很棒的文化交流体验。
文化月刊:未来您想定居在中国吗?
裴德盛: 我去过中国的很多地方。平均算下来,每周有一天到两天是在外出差的,像哈尔滨、无锡、嘉兴、天津、拉萨、乌鲁木齐我都去了很多次了,我与普通中国人和中国企业交流得很多。
未来想定居在中国,或者经常在中丹两国间往返。我的两个女儿都在学习中文。大女儿在哥本哈根经济学院上学,中文差不多学了3年了;二女儿15岁了,在北京上学,学中文将近5年。
文化月刊:明年是中丹两国建交65周年。您有哪些感想?
裴德盛: 1950年5月,丹麦作为第十四个国家和第一个西方结盟国家与新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比美中建交要领先长达25年。从1950年起,丹麦政府就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丹麦就支持中国进入联合国。同时,丹麦也是目前唯一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北欧国家。对于这些,我感到非常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