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特点的历史分析

2014-10-23张蕾蕾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4年10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党员干部

张蕾蕾

以运动方式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是延安时期党的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历史是过去与现实的对话,积极借鉴这些历史经验与智慧,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延安时期党的建设中运动方式的鲜明特色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革命斗争的需要和复杂险恶的斗争环境,在党的建设中闯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

通过开展学习、整风等运动,寓党的思想建设于积极的思想斗争之中,在提高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的同时,也使党内的思想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通过开展精兵简政运动,寓党的组织建设于政权建设之中,在强化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同时动员了民众,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通过开展整军、整训、创模立功和练兵等运动,用先进的战略战术思想武装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和军队的战斗力水平;

通过开展尊干爱兵、拥政爱民运动,改善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健全党内的民主制度;

通过开展团结互助等运动,把团结的精神贯注于各级党组织之中,大大增强了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通过开展大生产、土改等运动,寓党的作风建设于经济工作之中,克服了解放区的经济困难,锻炼了党的优良作风;

通过开展新式整军等运动,寓党的制度建设于“三查”和“三整”活动之中,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国共产党走向全面执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运动以其革命时代的鲜明特色,大力推动了延安时期党的建设工程。但也必须认识到,随着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转变,党的建设也实现了由“运动”到“活动”的方式嬗变。这是党的建设基于角色、环境、任务、取向、思维和方式上的立体的、全方位的重大变革。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待延安时期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工作所开展的各种学习教育实践运动,在明确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仔细分析运动方式推进党的建设的利弊,以趋利避害。

二、延安时期党的建设中运动方式的适用性分析

以运动方式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的建设是延安13年党的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也完全适应那个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年代。

(一)适应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理念。运动方式规模大、力量强和措施激烈的特征与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理念可谓不谋而合。延安时期,处于新的历史方位的中国共产党人要承担起领导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历史重任,刚刚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人民军队要迅速发展壮大并坚强各级党组织,就需要动员全体具有革命志向的群众参与其中,特别是加入到共产党的队伍当中来。运动方式能在短时期内爆发出巨大的力量正好满足了革命形势的需要。毛泽东就曾多次说过,“如果要把几十年来的革命做一个总结,那就是……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只有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才有可能”。[1]“力量的来源就是人民群众”。[2]可见,运动方式正是能够在短时期内积聚起强大的力量,产生一种非常激烈的效果,迅速将各方面的力量汇聚到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来。

(二)适应于艰难复杂的斗争环境。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奋斗在敌、我、顽犬牙交错的险恶环境中,面对的是两个战场(即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三个政权(即国民党政权、抗日民主政权和汉奸伪政权),尤其是三种迥然不同社会环境的复杂局面。其中,沦陷区带有殖民地的社会性质,而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性质是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则是一个全新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社会。因此,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需要以深远的政治洞察力和高超的斗争艺术,正确妥善地处理好这些性质截然不同的矛盾。党的建设就是在这一复杂历史环境中不断推进的,这就迫使初到延安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壮大自己的队伍和军力,不得不选择广泛的、彻底的运动方式来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民众。运动方式侧重精神激励而淡化物质激励的固有特点也正契合了战争年代物资匮乏的客观环境。

(三)适应于动员不同层次对象的要求。延安时期党的建设中的运动方式,具有灵活性和较强的适应性,较好地适应了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层次动员对象的需求。

各级党组织在党的建设的各项运动中,非常重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来带动党员干部,要求“做出一个榜样给全国人民看”。[3]邓小平提出,“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成为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化身”。[4]在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也开荒种菜,周恩来被评为“纺线能手”,任弼时被誉为“中国人民的骆驼”。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5]延安时期党的建设就非常注重在运动中树立先进典型,其主要经验有六:典型的树立要与党的中心工作相结合,特别是要注意把握好典型的时代特征;以身边人教育身边人,身边的典型具有巨大的威力;积极宣传典型,使之深入人心;典型树立之后还要开展监督、教育、自省的督促活动;恰当运用反面典型来教育群众可以对后进者产生预防和警示作用;典型教育与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综合效力。

在普通民众的动员方面:由于文盲占到了当地人口总数的90%以上,因此党的建设中就充分利用了运动方式所固有的广泛性和群众性的突出特点,创造了诸多与之相适应的具体方法。如寓学习教育实践于通俗易懂的文化活动之中,在有效地提高民众的自觉意识和政治觉悟的同时,也大幅减少了文盲数量。各级党组织在大生产运动、土改运动中也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政治动员,使民众从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团结奋斗的自觉性得到显著的增强,从而增强了动员的实际效果,使得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基础不断扩大,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在党员干部的动员方面:随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使得党内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当时党员队伍发展却在很长时间内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之中。这两者间矛盾的日益激化使得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三个问题也日益凸显:首先是党员干部文化理论水平普遍较低越来越不适应于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其次是党员干部数量严重短缺也同中国共产党所担负的历史重任产生了矛盾;最后是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和爱国青年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强烈的爱国热情,但他们中的多数人缺乏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改造,迫切需要加强理论修养。党的建设要通过加大党员干部的培养力度来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也成为延安时期党员队伍建设在组织大发展之后的首要任务。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不断变换的斗争时局以及残酷的战争环境迫切要求不断创新党内学习教育的活动方式,以运动方式开展党内军内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就适合了当时的这一形势需求。

三、延安时期的运动方式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启示

在革命时期行之有效的经验,在建设时期就遇到了一个适用性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力求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统一。革命战争年代的一些宝贵的经验,不能照搬照抄到新时期的建设当中。因此,我们要具体分析延安时期的运动方式对新时期党的建设中的有益启示,并结合实际来扬长避短和改进创新。

(一)坚持党的领导,把握党对活动的主动权。在运动中推进党的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时刻把握党对运动的主动权,这是延安时期建设党的主要经验之一。如新式整军运动的成功开展就大力推进了军队中党的建设。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初期,人民军队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兵源成分日益复杂,大批的国民党俘虏兵补充到解放军队伍中来。同时由于来自于老八路军、解放区翻身农民和俘虏兵这三个不同来源的战士之间矛盾重重,常常造成了部队内部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引起了不少部队中出现了思想混乱的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军队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各部队结合整党和整军任务,用诉苦的形式启发战士,通过“吐苦水,挖苦根,查忘本,下决心”的诉苦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在全军规模的整军运动中还普遍进行“三查”、“三整”的活动,从而把诉苦的成果巩固下来转化为战斗力,进而清除了混入军内、党内的地主、富农和蜕化变质分子,纠正了军队党员中的不良作风,充分调动了指战员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开展起来的民主运动,恢复了士兵委员会,在军队党员内部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密切了官兵关系,加强了党的领导。所以,新式整军运动是为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和军队中心任务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步骤,也是延安时期的整党运动能取得胜利的重要政治条件和根本保证。由此可见,借鉴延安经验,在新时期党的建设中也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在相关的集中教育实践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摒弃斗争思维,提高思想警惕。长期的革命战争使得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一种“斗争哲学”的思维模式,在凝聚革命力量、推动党的建设方面起了巨大的引领和激励作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一方面需要党员干部切实转变只有斗争才能解决矛盾的思维方式,彻底摒弃简单化、绝对化的“斗争哲学”,同时也不能忽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另一方面对党内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和不良倾向也要开展必要的思想斗争。新形势下党内的矛盾大量表现为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的矛盾,既不能用对付敌我矛盾的斗争办法来处理这些矛盾和问题,更不能姑息与迁就。当前,从中央到各级领导机关就改进作风问题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涵盖了学风、文风、会风、调查研究、新闻宣传和廉洁自律等各个方面。作为党员干部首先要对照这些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在党组织生活中对其他党员干部的不良现象要敢于及时提醒、批评和制止。

(三)以活动兴风尚,以机制保长久。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党的建设中开展的各种学习教育实践运动非常注重积极发扬民主的因素。党员干部参与的程度高、监督的力量强,进而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延安时期的实践表明,革命时期运用运动方式推进党的建设有利于在总体上积极发挥领导群众、组织群众和服务群众的作用,可以说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党内自我纠错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民主革命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常用形式,在当时取得了明显的实效,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然而,用运动方式推进党的建设也并非没有问题,如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在审查干部工作中就曾经一度出现了扩大化现象。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突击式的群众运动容易出现过火斗争,造成气氛紧张,容易导致社会失序,党内生活发生混乱。党在改革开放前多次发动的群众运动的深刻教训也清楚的表明,“群众运动蕴含着强烈的非理性、非秩序的危险因素,一旦失控,特别是被阴谋家所操纵,那将给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6]

因此,党的建设在借鉴延安时期经验,开展集中教育实践活动之前,首先要明确开展活动的目的。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把这一目的掌控在形成一种健康的、高尚的风尚。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照搬历史上的这种运动的方式来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而要通过监督机制的创新发展和制度规范的建立健全来调动党员主体的积极性,保证党内生活的正常化和社会的繁荣稳定。

党的建设必须加强,必须实现从运动方式到活动方式的嬗变,是中国共产党自身调整和适应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上的不懈努力,以及一个成熟的政党对时代和环境的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1][3]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52.131.

[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24.

[4]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5.

[5]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6.

[6]高浦棠、曾鹿平:延安抢救运动始末[M].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8.103.

本文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4批面上二类资助课题《新时期全面提高军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3M54248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宣传文化教研室副教授

责任编辑:平致远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开心一刻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十三五”时期的国企改革
党员干部要姓“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