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建起“菜园子” 农民鼓足“钱包子”
2014-10-22闫俊斌曹裕
闫俊斌 曹裕
[摘 要] 对志丹县棚栽业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棚栽业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棚栽业 调查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9-0008-02
志丹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降水量507.4mm,昼夜温差大,平均气温7.9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人居环境较差,全县辖七镇一乡(四个中心社区)和一个街道办,200个村民委员会,1107个自然村小组,全县总土地面积3781平方公里,总人口14.11万人,农业人口10.6万人,志丹县在石油工业的支撑下,县域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陕西“十佳县”,“西部百强县”。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7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72元。在川道地区以棚栽业为主导产业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一、当前志丹县棚栽业建设的实施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大力实施“富民强县”战略,把发展棚栽业作为增加川道地区和重点社区农民收入的一项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来抓,棚栽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目前,全县已建成辐射6个川道乡镇的省、市、县三级标准蔬菜示范园区3个,日光温室总数累计达到4117座,大棚总数累计达到8419座,“两棚”总数累计达到12536座,以10000多亩的设施面积,年蔬菜总产达到5.6万吨,拿回了12000万元的产值,受益人群涉及44个川道村2200多户约10000人,受益农户90%以上的收入来源于此项产业,人均直接受益高达8500元。
二、创新机制,加大棚栽业综合技术建设提升整体效益
1.日光温室。一是种植品种趋于合理。全县现有日光温室4117座,主要种植番茄、黄瓜、辣椒、茄子、西甜瓜等茄果类蔬菜和瓜类,从事食用菌种植和花卉生产的极少。2012年,我县日光温室种植主要以番茄和西甜瓜为主,其中番茄种植面积约占日光温室总面积的67%,西甜瓜约占21%,黄瓜、辣椒、茄子的占比都较小。二是茬口安排得当。除黄瓜、辣椒、茄子实行一年一大茬栽培,其他基本上都采用一年两茬生产模式,即番茄——西甜瓜,番茄——豆角,番茄——叶菜,西甜瓜——叶菜等,大多数采用8月初育苗,9月下旬定植,11月上市,4月中下旬完成收获并进行第二茬种植。三是投入不断加大。我县日光温室棚均施入农家肥约3500公斤,另外施入二胺以及三元复合肥约120公斤。最多棚施入农家肥5000多公斤。四是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常态化。在品种选择上,我县黄瓜以津优系列为主,辣椒以2313和亨椒为主,番茄以中研988和958为主,西瓜以京欣为主,甜瓜以2030、碧玉为主,茄子以布利塔为主。在生产技术上主要采用了工厂化和嫁接育苗技术、生物反应堆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棚型改良技术、机械化辅助生产技术、病虫害绿色控防技术等。五是蔬菜产量呈现出显著的增产态势。番茄棚均产量达到4000公斤,西甜瓜棚均产量达到2000公斤,黄瓜棚均产量达到5000公斤,辣椒棚均产量达到2500公斤,茄子棚均产量达到4500公斤。日光温室总产达到2.5万吨,占全县蔬菜总产的44.6%。根据我们调查,全县日光温室棚均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最高棚达到3.2万元,最低收入也达到了1.3万元,大多数收入都在2.2—2.6万元左右。
我县日光温室生产效益逐年提升,除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额的扶持外,主要得益于:一是农民对日光温室的认识比较到位,特别是温室使用年限长,冬春季瓜菜产品价格行情好,易销售,农民已经把种植日光温室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来经营。二是技术服务到位,业务部门技术骨干、蔬菜技术员常年蹲村驻点抓培训、开展技术指导,在重要生产环节进棚手把手教,广大菜农都能掌握基本的生产技术和管理要领,在生产上没有出现重大的技术失误。三是新品种、新技术以及机械化机具的推广使用促进了增产增效。四是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市场价格激发了生产热情。当然,也有少数棚收入不理想,只达到了1万多元,分析原因主要有:一是个别种植户认识不足,没有把日光温室种植放在心上,生产上没有按照技术要领操作,不愿听取技术人员指导,生产管理极不到位。二是个别棚发生了冻害,失去了错季上市良机。三是少数棚投入不足,产量跟不上。
2.大棚。全县现有大棚8419座,主要种植番茄、豆角、辣椒、西甜瓜和时令叶菜。2012年,我县大棚主要种植番茄、西甜瓜、辣椒、豆角和叶菜,其中番茄种植面积最大,约占一半以上,其他种类种植比较平衡。在茬口安排上,除辣椒生产一茬外,其他基本上都采用一年两茬生产模式,即番茄——叶菜,豆角——叶菜,西甜瓜——叶菜,西甜瓜——番茄等,距县城较近的区域采用了一年多茬叶菜连种模式。生产季节基本上从4月10日开始定植一直持续到10月上旬,6个月左右。在投入上,根据我们调查,大棚棚均(50米标准棚)施入农家肥约1000公斤,另外施入复合肥约50公斤左右。在品种选择上,辣椒以2313和亨椒为主,番茄以中研988和958为主,西瓜以京欣、西农8号为主,甜瓜以2030、碧玉为主,豆角以架豆王为主。在生产技术上主要采用了工厂化育苗技术、吊蔓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控防技术等。在产量上,番茄棚均产量达到2000公斤,西甜瓜棚均产量达到1000公斤,豆角棚均产量达到1500公斤,辣椒棚均产量达到1000公斤。大棚总产达到1.8万吨,占全县蔬菜总产的32.1%。根据我们调查,全县大棚棚均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最高棚达到1.8万元,最低收入约4000多元。
我县大棚收入好的原因主要在于农户管理到位,茬口、品种选择得当,投入充分,上市较早,产量高。效益不理想原因主要有:一是集中上市太集中,出现滞销和低价销售。二是销售体系不健全,销售服务不到位,农户外出销售进一步增加成本。三是番茄出现价格波动,最低价格每市斤下降到0.25元。四是部分区域水利设施配套不到位,基本上与露地菜同时上市。五是农民对大棚的认识不足,种的少顾不住,种的多作务不过来,销售不出去。
二、当前棚栽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我县日光温室、大棚的收入还是比较好的,棚栽业种植户的效益还是很可观的。在我们的调查中,种植户凡是有日光温室的,从事棚栽业生产就比较稳定,反之,光从事大棚种植的种植户,不稳定性比较大,随时有放弃和转业的可能。在我们走访的50多户菜农中,几乎所有种植户都喜欢从事日光温室生产,大家一致认为大棚只能作为日光温室换茬而采取的补充收入的一种方式,光从事大棚种植是不行的,少之,总收入跟不上,作务和销售较为困难。调查数据显示,有日光温室的种植户,户均收入最低也在3万元以上(1座日光温室),大棚种植收入最好户年收入约在3万元左右(4座弓棚)。可见,棚栽业是我县川道地区增收致富的首选产业,适合我县川道地区发展的实际。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产业化程度较低。主要是蔬菜生产中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连片联合生产,产地市场难以形成,导致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蔬菜生产仍以一家一户的小型分散生产为主,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程度低,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不利于生产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市场竞争。
(二)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较低。一是受菜农年龄普遍较大的影响,新技术推广普及较为缓慢。特别是一些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推广缓慢,蔬菜生产管理还比较粗放,整体水平低下。二是生产产品品种门类多而杂,“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调”,品牌意识不强,难以形成地方特色产品。
(三)大棚蔬菜增效潜力不大,种植面积进一步萎缩。根据我们调查,近年来在市场没有大的波动下,大棚棚均收入一直徘徊在5000—6000元左右。然而,在生产中,我们也进行了一系列茬口安排试验对比,基本上解决不了提早上市和错茬上市的问题,在6个多月的生产时限内,难以实现茬口的调整,集中上市、滞销,再加上市场波动低价销售,大棚增效的难度相当大。受效益不高和大棚使用年限短的影响,今年我县大棚出现了大面积萎缩。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切实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随着近年来政府对棚栽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农民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强。政府减少扶持资金或降低扶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棚栽业发展影响巨大。一是加大业务工作经费的投入。增加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技术培训、三支服务队经费和技术员工资的预算,提升棚栽业的科技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二是提高对四型、五型日光温室的扶持标准。四型日光温室每棚补助提高到45000元左右,五型日光温室补助提高到60000元左右。三是加大对旧棚改造恢复的补助。旧棚达到使用年限或进入淘汰期后,日光温室通过采取翻新或改建四型、五型温室的办法进行改造,翻新的每棚补助10000元,改建的享受新棚建设补助标准;大棚给予更换棚膜和竹竿,每棚补助2000元,进一步巩固发展成果。四是加强对产业风险方面的扶持。在出现市场行情不良或个别品种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实行最低保护价政策,进一步降低菜农损失,提升发展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发生极端天气灾害,政府在民政、救灾资金中予以安排补贴。
2.积极培养产业发展主体。一是在园区建设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及相关产业配套,完善园区功能,发挥引领作用。二是在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上下功夫。积极扶持和引导合作社发展,发挥其产供销一体化作用。三是在大户培育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加大抓典型力度,培育出一批新的示范点和典型种植大户,发挥示范帶动作用。通过一系列措施,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园区引领、合作社、大户、农民为主体的发展格局。
3.加强品牌建设。一是强化生产管理,尽快完成“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二是合理品种布局,以种植传统和区位优势为依托,积极走一村一品和一园一品的路子,打造“拳头产品”。三是全县蔬菜要统一以“洛河牌”为标识,提升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