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职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诵读的作用

2014-10-22孙碧清

文理导航 2014年28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中职语文

孙碧清

【摘 要】文言文阅读教学一直是中职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重讲轻学,学生的主体性严重缺失;重工具轻人文,不能达到人文与工具的统一。如何解决目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我认为“诵读”是一个绝好的视角,体验作为生命存在的本体方式,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诵读体验,不断地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应用与创新的学习。

【关键词】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诵读作用

初中时学生就开始接触文言文了,也了解了一些文言文的知识,但由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文言文考查的不是很多,所以不少文言文教学只是流于形式。因此,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如何提高中职文言文教学的效率等一系列问题,摆到了突出的位置,而当前中职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以讲代读现象,这就背离了文言文学习的初衷。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这条经验是宝贵的。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入门之径。宋人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熹《读书之要》)然而,现在置身于绝大多数的语文课堂,听到的是教师们慷慨激昂的讲解,看到的是学生们埋头奋笔记录,而少了莘莘学子的琅琅读书声。

老师逐字逐句翻译,学生逐字逐句记下来却缺少朗读的教学现象,目前越来越普遍。当然,出现这种现象有很多原因:

其一,受考试制度的影响。其二,一般而言,学生学习文言文普遍存在障碍。面对古今差异,学生学习文言文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而教师的繁琐讲解和文言文助读资料的详细注释,更使得学生疏于思考,人云亦云。以上提到的这些障碍使得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也导致了学生在朗读、背诵上不愿多花时间。“满堂灌”、“一言堂”等现象在课堂中难以改变,朗读教学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文言文的朗读教学始终被冷落在一旁。然而,对于学生而言,文言文的朗读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不断积累材料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培养和提高语言能力还会是件难事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的文人墨客,像三国七步成诗的曹植,南朝倚马可待的袁虎,若非平时读得多背得多,学富五车,能文思泉涌,才高八斗吗?对私塾持批判态度的鲁迅先生,其古文基础恰恰是在私塾里打下的;听说巴老十二三岁时就能背《古文观止》,茅公能背《红楼梦》等等,想必并非子虚乌有。不多读多背,能写得出那些划时代的扛鼎之作?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有音义结合,信息量大,构词能力强,简练达意等优点。延用几千年的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言约意丰,表现力强,有着独特的魅力。沿用至今的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大多出自文言文。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深邃,丰富典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而且能更好地继承人文传统,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母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更好地提高自身修养。

例如:教学《岳阳楼记》时,注意指导骈读法,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衔/远山,吞/长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等。通过正确朗读,培养审美情趣。又如《醉翁亭记》全文中连用21个“也”字,读起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却无单调重复之感。层次分明,抒情淋漓尽致,“也”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指导朗读时重点要让学生知道“也”字表达的几种语气:有陈述(用于描绘景物);有肯定(用于介绍人名);有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让学生通过语气体会作者情感。

三、有利于加强学生记忆力

中职生的记忆力正处于巅峰状态,大量的朗读、记忆可以让学生快速进行知识储备,所以要抓住这一契机,大量朗读以至熟读成诵,加强记忆。

文章不是无情物,而蕴含在文中深远的意境、高妙的立意、细致的刻画等往往需要反复诵读才能领会。文言文教学中更应注重诵读,有些文章学生初看不懂,讲解会使句子变得浅白、淡而无味,削弱了文章的意境美。只有通过指导后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出作者所表达的意境,领悟到雪后初霁,雨后彩虹,海市蜃楼等佳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四、有利于激发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潜心学习,定会有较好的收获,文言文采用诵读法教学也正是符合学生这种心理。中职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涵泳诵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情味,激发美感从而引发对文本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言散文,当读到“余泣,妪亦泣”的时候,同学们深深地为那种洋溢着的亲情所感动,整堂课都紧紧跟随作者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复杂感情。

如果我们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喋喋不休的串讲,对号入座的翻译,搞得学生昏昏欲睡,兴趣索然,又怎能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呢?又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作品“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醉心痴情,进入角色,进而针对作品的有关描写,充分调动记忆仓库中的表象积累与生活经验储备,广阔地展开相似、相近联想,创造出活灵活现新的形象。现代接受美学也告诉我们,读者不仅是艺术作品的被动、消极的欣赏者,而且也应该成为作品艺术形象的主动参与者及积极的再创造者。师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必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情态进行想象和再创造。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教师讲授《促织》中成名捕蟋蟀一节,用轻声朗读“侧听徐行”,“如寻草芥”,“冥搜未已”,用急促声朗读“逐而得之”,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轻重缓急、高低长短地朗读,结合自己捕捉蝈蝈儿的情景产生联想,再现出成名捕虫难,失虫心焦,复得而喜的人物形象。

当然,诵读教学并非文言文教学中的唯一模式,但无疑是文言文教学的独特优势。清代名臣曾国藩就说过,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家训·字谕纪泽》)因此,重视文言文诵读的作用,尤其是诵读方法的指导,无疑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江宁中等专业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中职语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初探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