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型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及精题演练
2014-10-22曹津源
曹津源
题型概述
研读近两年高考新材料作文命题,可以发现有的命题材料已经把观点直接表述出来,考生只需行文即可。而寓意型新材料作文则有所不同,它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所给材料有简要情节,有一定语境,可称之为“故事类”;二是所给材料虽然没有情节,但主要概念或句子具有比喻象征等意义。第一类如2014年重庆高考作文题,所给材料是一位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时与房东之间发生的故事;第二类如2014年山东卷:“一扇窗户,就是一幅画框,通过窗户,可以看到一幅幅画面,有的看到的是雅,有的看到的是俗,有的看到的是闹,有的看到的是静……”材料中的“窗户”“画面”“雅”“俗”等词都有比喻、象征、引申等含义。以上两种命题类型的共同点是,材料主旨指向不直接点出,而是“藏”在材料的描述之中,且具有多义性,需要考生提炼。
技法指津
写好寓意型新材料作文必须练就三种功夫。
一、初读材料,整体把握,全面理解。寓意性材料信息量比较丰富,材料中有哪些人或物,说哪些话,所写细节有何作用,都须理解把握到位,因为这些信息是进一步理解材料的基础,其中的某一信息很可能成为你思考的起点。例如上述重庆题,“整体把握,全面理解”的要求是要把握下面的信息要素:地点:波罗的海;事件:度假;人物:游客、房东老人。房东截然不同的神态:“和蔼可亲”,“脸色凝重”;房东语言对比:“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行为、动作:“进屋后就问”“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写上:‘玻璃碎片,危险”;游客习惯性地将碎玻璃装入垃圾袋还觉得安然无事……上述信息如果都能理解到位,那么你构思立意就有了较为广阔的余地。例如你抓住房东截然不同的神态,就能以此为切入口挥动思维的翅膀——“宽容”固可敬,“担责”(自觉担当保护环境的责任)更可贵;让人文关爱融入生活细节。如果抓住游客的习惯性动作,你就能提炼出“高素质始自优化细节”“戒除陋习才能走向世界”等立意角度。
二、再读材料,巧选角度,提炼主题。让我们阅读201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一卷提供的材料。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很明显,此材料没有给出结论性观点,因为“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嘛。在“整体把握,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围绕“比赛”“规则”“争论”等关键词语展开多角度思考,提炼与材料有关但又未超出材料含义范围的观点,概括起来可以用六个“让路”表示:1.让规则为双赢让路;2. 让规则为创新让路;3. 让规则为合作让路;4. 让规则为灵便让路;5. 让规则为效率让路;6. 让规则为智慧让路。具体切入的角度可有:消除零和思维(指竞争者此长彼消,胜者之所得加败者之所失等于零),倡导合作共赢;2.不墨守成规,敢于大胆尝试;3.既要竞争,也要合作;4.冲突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5.要有竞争智慧;6.不论做什么,都要守规则。当然我们还可以结合当今社会经济领域与时俱进的改革措施,推出下列新论:走出惯性,打破常规;规则总有漏洞,弥补才能优化;完善规则,共进共荣……
这么多角度哪个最佳呢?必须明白一个观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里的“适合”是指拥有个性化的素材、曾经思考过类似的观点、自己擅长的文体等。
当然,在“适合”的前提下,选优也离不开求新。某地高考模拟题提供下列材料:
窗前有一棵树,树上有一片叶子,叶总是微微地摇摆着。我问:“叶,为什么你老是摆动?”“我想飞。”它说。“叶即是叶,永远不可能像鸟一样飞的。”“看着吧。”它纯纯地笑着,不再说话。从春天摆到夏天,再到秋天,叶执着热烈。冬天到了。一个景象使我呆住了——干瘪的叶,在飞!它离开了树的怀抱,在四溢的冬日暖阳中,在天空这个舞台上,飞旋着、飘舞着……
材料中有关键词“执着热烈”,多数同学会据此提炼出“实现理想须坚持执着”一类的主旨,如此立意虽然正确,但容易撞车。实际上,命题者很希望考生进行如下的创新立意:追求梦想既要享受结果,更要享受过程,结果的欢乐是由过程带来的,没有结果的过程固然可惜,没有过程的结果更为可悲;梦的存在,是为了追求,为此付出一生等待,耗尽全部精力,也无怨无悔,因为身后留下了闪光的生命轨迹。
三、用好材料,谋篇拟题,外引内应。新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在“自选”和“自定”时不能越出材料能指、所指的“固有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但这绝不意味着考场作文必须处处注意引用材料、点击材料。不论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寓意型新材料作文不要求与材料形似,只强调与材料神似,万不能大段引用、改写、复述或续写材料,文章只要有“灵犀”与材料的某一含义相通即可。一般的写法是以一两句话将材料“植入”文章,或引入,或比附,或“点睛”,做到“恰到好处,点到即止”“文字少联内在多联”。下面一篇考场作文的开篇堪称范例,请欣赏:
《周易》有言:“穷则变,变则通。”固守和变通的平衡是自古以来文人志士所追寻的至高境界,是成人成事之关键。
固守而不知变通,在人生路上辗转求索却一无所获,最后愤而斥责社会不公,恰如刻舟求剑的楚人;一味改变而无所坚守,随波逐流,终为后人不齿,又如为名利厚禄屈膝的秦桧;而巧妙地平衡固守与变通,懂得取舍,方才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正如在运动会“山羊过独木桥”里互相抱住转身的一对同学,放弃了固有的一人下桥一人通过的规则,做了一次成功的转变。他们坚持了游戏的一部分规则,亦以合作变通成就了更好的结局。endprint
这样的开篇既有与材料外显的照应,又有正反对比的内在呼应,显示出作者谋篇的细密严谨。
新材料作文的拟题堪称“明眸善睐第一瞥”,须讲究准、美、新,远离偏、俗、平。上面这篇考场议论文拟题“固守而笃志,变革以通途”,10个字挑明中心,用语整饬凝练。重庆考生拟出的“与世界接轨从细节做起”“碎的是玻璃,不碎的是责任”“拒绝:冰冷其外,仁爱其中”“让规范变成敬畏”等标题都属上佳。
新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半个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话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说的。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作文。
审题导引
1.明确“面包”和“水仙花”的寓意:面包是用来填饱肚子的,是物质食粮;而“水仙花”是美丽、高洁且散发着幽香的,它是高雅的志趣、高尚的情操,美丽的精神家园的象征,是“心灵和精神的追求”。面包是身体的食粮,水仙花是灵魂的食粮。
2.把握“用‘面包去换‘水仙花”的寓意:人不只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生活。“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苏格兰谚语)“人不只生活在现实中,还生活在理想中, 21世纪,科学技术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但如果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道德却在进一步堕落,审美情趣进一步下滑,那将是人类的灾难。”(钟南山语)因此,“用……换……”的寓意是呼唤精神文明,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呼唤人性的光辉。
3.用辩证眼光审视材料是准确立意的基础。为什么“用一块”去换?这就必须以辩证法去分析。是的,如果一味地贪婪地追求“面包”而遗弃“水仙花”,人的精神就会空虚,乃至死亡;但如果失去了生存必需的物质条件,精神追求也就失去基础,陷入“可望而不可即”的境地。所以“面包”与“水仙花”是互相依存的关系。立论不能绝对化,不能因为强调前者就否定后者,也不能因为强调后者就否定前者。辩证的立意是:人不能只停留在物质享受的层面上,还应该有自己的精神追求。
学生佳作
仰视灵魂
226400 江苏如东中学 单郁璠
我们赞颂青松,不在其屹立峭壁,而在于其一身傲骨,在精神领域占领一方高地;我们敬仰鹓,不在其羽翼华美,而在其非梧桐不栖,将精神高举至超越一切的高度。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不满足于口腹之欲、饱暖之需,精神家园的丰盈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让肉体仰视高高在上的灵魂,这便是人。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这句话提出了做人的要求——既要立身又要立心。我们也欣慰地看到,在物质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的充盈,世界正向更文明更和谐的方向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大多数人茶余饭后读两本书,便已足够风雅地度过一生,这当然不错。然而攀行在精神高地的人们,却用他们坚定的步伐,给了我们来自心底最深处的震撼。
假如你只有一口水,你是用它濡湿干裂的嘴以解干渴之苦,还是选择用它洗清双眼来以最清澈虔诚的目光遍访文明?余秋雨和他的《千年一叹》给了我们明确的答复。一位学者在当今最危险的地区游历,只为用手感知历史的余温,让目光穿透先贤们呼吸过的空气,以脚步丈量文化的长度。一本札记,写在颠沛流离的旅途,却以轻重分明的笔墨绘出最绚烂的精神花园,轻的是无衣无食的肉体之苦,重的是惺惺相惜的文人情怀;轻的是舟车劳顿的苦楚难耐,重的是抚摸历史遗迹的兴奋愉悦;轻的是穿越封锁线生死一线的忧患,重的是满盛心间的对世界的文化关怀……轻翻书页,看着学者低头兴奋地抚着一块历史遗迹中的砖瓦,背景或是黄沙茫茫或是战火纷飞,却都影响不了他亘古温和而恬淡的笑。学者轻盈的灵魂翱翔天际,我们因仰视而心生无边的敬畏。
嵇康以一曲《广陵散》将世俗贬低至尘埃,只因灵魂高至天堂;鲁迅先生以瘦弱之躯迸发万钧之力,至如今仍铿锵有力,只因灵魂飞至云端,便无人伤得了它……或许我们的一生无法如此轰轰烈烈,但哪怕只有一块面包可以果腹,也请分成两半以获得换取一朵水仙花的机会吧,以此代价换得仰望灵魂,便得人如至天堂,春暖花开。
例文评析
这是一篇立意鲜明、文采斐然的议论性散文。对文题“仰视灵魂”的论述,既有博喻构成的排比,形象生动且富有诗意;又有典型事例的正反阐述,“轻的是……,重的是……”的反复出现,使论述深入而富有哲理;结尾再引入古今名人“仰视灵魂”的做法,使立论更有说服力。行文时“面包”“水仙”等词既有明示又有暗联,足见作者严谨谋篇之功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