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善于做教育现象的思考者和创造者
2014-10-22董月娥
董月娥
每次走进教室,都能看到一些学生在“抄作业”,也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说学生的作业是“抄”来的。在调研中,很多学生反映“不会做呗”“作业太多呗”等。对于学生的这种行为,我更多的是理解。
写作业的目的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加深,如果学生根本就没有听懂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没有把课堂上所要学习的知识弄懂、弄明白,那他们又怎么去完成课后的习题呢?加上现在很多老师以“题海战术”来进行教学,学生的作业量很大,但不写又不行,那么解决的唯一办法就只有“抄”,不然还会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所以,每次看到学生“抄作业”,我都没有去指责他们,而是告诉他们:遇到问题首先要动脑筋想一想,实在想不出来的话,可以找老师或同学帮忙,不要为了完成任务而做一些无用功。
其实,学生抄没抄作业,科任老师从学生写的作业中一眼就可以看出,老师并不缺少发现问题的眼光,而是缺少对问题的思考和创造。在对待这个问题上,很多老师会把问题归责到学生身上,认为是学生“懒”、是学生不爱写作业、对学习没兴趣,很少有老师去思考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学习是一项脑力劳动,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是一样的。在脑力劳动领域中,每个人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记忆会快一些,有的学生则相对会慢一些。做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来,有的学生则需要老师的引导才能回答上来,而有的学生不管你怎么去引导,他就是想不明白,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就突然想明白了。在脑力劳动领域中,孩子也存在着个性的差异,如果老师关注不到这些差异,或者是缺乏一种区别对待个性差异的态度,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技巧就在于让每一个学生在他原有智力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只要学生能进步,老师的付出就没有白费。因此,在作业这个问题上,教师没有必要强求每个学生去完成那些他们还没有理解、还没有完全弄明白的习题,如果老师硬逼着他们去做,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感。而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作业量,分层布置作业。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给学生,譬如,对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特别强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这些作业不一定是教材中所要求的,也可以是教材以外的内容;对于那些理解能力一般、需要经过一番思考和研究才能完成作业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些书本上的或者是课后需要完成的习题;而对于那些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消化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在他们能力范围内能独立完成的、比较简单的作业给他们,只要学生在他原有的基础上能有所进步,都是值得庆祝的。分层布置作业的好处就在于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学生只有享受到了脑力劳动成功的乐趣,他们的能力才能最大地发挥出来,他们才会对学习感兴趣。
任何一种教育都有问题存在,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不了问题,或者是发现了问题之后而不去想办法解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都有其存在的根源,教师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创造性地进行工作,那问题就不是什么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