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

2014-10-22齐艳红

理论与现代化 2014年4期
关键词:人民政协协商民主

齐艳红

2013年11月9日至10日,南开大学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主办的“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在天津召开,来自海内外5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研讨会上,学者们各抒己见,相互磋商,发表了许多新的见解。

一、协商民主在民主政治发展中的意义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协商民主是民主化进程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应当在民主化的历史进程中定位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

美国斯坦福大学詹姆斯·费什金教授指出,协商民主的两个关键问题是由谁协商和怎样协商。前者涉及协商主体,后者涉及协商过程。他认为,协商民主既不同于竞争型民主也不同于精英型民主,其主体是人民,只有人民意志才是民主的最高形式的体现。他提出,“协商民意调查”是民主协商过程的一个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雅典,目前它不仅普遍适用于局部问题的协商,而且经过科学改进可以运用于国家层面的决策。

澳大利亚皇家理工大学杰弗里·斯托克斯教授指出,协商民主发展的关键是民主化治理问题,现代政治需要治理,但治理不同于政府。自由民主的发展历史已经表明,“好的治理”的标准只能由协商民主理论所提供。他认为,约翰·德雷泽克教授提出的“协商能力建构”理念可以为衡量治理效果和民主化发展程度提供一种参考性的评价标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何包钢教授指出,必须建构协商民主在协商治理方面的机制、流程和形式,这有助于证明协商民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协商治理制度和能够加强国家治理能力的有效方法。

英国西苏格兰大学斯蒂芬·艾斯特伯博士分析了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过程中的十个焦点问题。在他看来,如果从协商民主制度化转向政治协商体制的实现,那么协商民主与政治行为、政策影响、不平等、专家意见、多元主义、利益、心理特征、公共领域、参与代表制、小众之间的关系问题就会成为困扰协商民主的体系能力得以发展的关键。英国华威大学约翰·帕金森教授则认为,在协商制度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重要张力,即内在于协商民主中的协商与民主之间的张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有赖于对这一张力的自觉意识。

就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而言,协商民主与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不少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生活中,西方代议制民主暴露出内在的困难,而协商民主则具有内在的吸引力和潜力。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马克·沃伦教授认为,在广阔的、差异化的、后传统的复杂社会背景下,自由民主理论的观念资源和近乎枯竭的制度能力已无法满足人们对民主制度日益增长的期望。协商民主能够产生协商影响力,从而为国家和政府的治理提供了一种基于说服而不是权威和压制的内在合法性。正是因为通过交往影响力而不是货币或强制力来解决政治冲突,所以协商民主在政治上有助于构建一个好政府,在伦理上有助于为协商治理提供道德合法性,在认识论上有助于融合专家决策和大众决策。

南开大学哲学院李淑梅教授阐述和分析了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对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批判和建立新型民主的构想。她认为,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发展协商民主制度具有现实启示意义。南开大学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协商民主课题组成员天津师范大学高春芽副教授指出,代议民主的出现融合了代表制和民主制两种元素,通过将大众吸纳进政治过程而重构了国家与社会的相互依赖关系,巩固了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但问题在于,将政治民主等同于选举式民主或竞争性民主的实践处理方式却弱化了民主政治的平等价值和共识性质,因此,代议制民主发展的现实表明,它越来越无法承担民主发展所能实现的政治理想。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段德敏博士通过分析法国民主理论家勒弗、汝门斯等人的“代表”思想对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正统协商民主的批评和修正,指出,代表制不同于代议制,正是良好的代表制使得民主协商能够正常有序地运行,不至于沦为生产“虚假共识”的机制。协商民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认真考虑政治代表及与之相联的派别政治在协商过程中不可化约的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性质和特征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性质、特征和发展趋势,是此次国际研讨会的一个重要论题。围绕这个问题,学者们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民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特点在于:首先,中国协商民主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是政策框架基本前提。其次,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二者不是一种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民主政治的两个互补的基本环节。第三,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有两个重点,一个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和非党派人士的协商,一个是政府与民众的协商。

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教授从社会治理和社会协商的关系角度论述了中国协商民主的独特结构、逻辑、实践和出路。他指出,中国协商民主是内生的,其内生基础就是人民民主、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它在结构上有三个层面:政治协商、社会协商和公民协商,社会协商为国家和社会之间实现互动提供了界面。从目前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阶段看,只有在构建社会管理体系的同时,建构社会治理体系,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协商。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虞崇胜教授则把中国协商民主的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协商主体、协商层次、协商渠道和协商内容。

南开大学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课题组成员、南开大学副校长朱光磊教授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政治行为的“社会化处理”的观点。他认为,对政治行为做“社会化处理”,突出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在理论上符合国家本质的要求,是推动协商民主的重要理论基础。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在发言中,从集体领导制角度论述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体制的运作过程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他指出,集体领导制的运行机制包括集体分工协作机制、集体交接班机制、集体学习机制、集体调研机制和集体决策机制。实践表明,集体领导制具有能够实现高效决策、决策过程更理性、可延续和确保稳定的政策产生的比较优势。

南开大学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课题组成员南开大学哲学院王新生教授从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历史性关联角度论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最佳选择。他认为,当今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根本性问题是,如何既在充分保障个人权利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又坚持社会主义实质平等的价值取向以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基本理念的实现。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定、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资源和当今中国现实的社会政治关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理性之路。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蔡拓教授则从全球化视角出发,分析了协商民主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他认为,从工具性层面说,有利于缓解和化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冲突和矛盾;从目的性层面说,协商民主更有利于培育适应全球化时代要求的理性的、包容的、合法的公民和造就理性的文化和文明。

三、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

人民政协是中国协商民主的一个主渠道,因而人民政协在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中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以及存在哪些有待完善的问题,就成为学者们高度关注的焦点。

俞可平教授认为,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国家层面上实现选举民主的重要场所,而各级人民政协是在国家层面上实现协商民主的主要场所。因而,应当从国家层面、从制度和法律上,对人民政协的责任给予更多授权,使人民政协肩负起自觉推动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责任,从而充分发挥政协在我国协商民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剩勇教授认为,作为一项核心制度,人民政协已有长期的成功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这使得人民政协制度建设有了更为明确的理论基础。然而,人民政协作为国家民主的平台,在结构体制上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界别主体性不足、代表性不足、各界别的委员数量及相应比例不尽合理等。解决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扩大人民政协在发挥协商民主的制度平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除人民政协制度建设外,中国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发展还包含了更多的内容。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包心鉴教授认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关键在于使协商民主制度化。然而,当前我国协商民主还存在着某些制度化不足的问题,对此,应当从党内、党间、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社会基层、大众网络六个方面构建协商民主制度。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朱勤军教授认为,应当从政党、国家、社会的宏观视野构建协商民主制度体系,探索和研究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路径的具体对策。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奔副教授认为,公民会议、协商式民意调查、公民陪审团、愿景工作坊协商制度设计可以为中国协商民主的制度设计提供借鉴。

美国加州大学张宁博士从协商话语分析的角度对中国公众听证会制度在协商方面的质量进行了评估。她肯定听证制度是中国协商民主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形式,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听证会的互动性比较差,政府对话语环境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控制等,因而听证会对危机性政治的倾听功能还相当有限。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韩福国副教授以中国温岭地区的预算民主恳谈为样本论述了民主恳谈在预算决策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翟 祎

猜你喜欢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
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根本遵循
中国式民主
人民政协70年的“变”与“不变”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努力开创新时代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新局面
从“古运河的新故事”看提案办理协商
人大协商研究综述
习近平同志关于人民政协的新思想
尼日利亚 民主日
协商民主的生命力在于注重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