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差异时空格局

2014-10-22谢磊袁华斌李景保

谢磊 袁华斌+李景保 等

摘要采用传统统计学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1—2011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区绝对差异呈持续扩大,相对差异呈波动式缩小;四地市间差异和岳阳、常德内部差异是经济区差异的主要贡献者.高水平县域为地市市区及周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向东高西低、南高北低转变;县域经济空间相关性不显著,呈“四核”空间结构.

关键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空间自相关;动力因子

中图分类号K902;F1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37(2014)02-0007-05

因为区域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外部环境的迥异[1],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差异.现阶段国内学术界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1)研究区域从沿海与内陆(东中西)差异[2]转向各省份省内差异[3-5]、经济区和城市群差异[6-7];(2)研究方法以传统统计学方法为主[2-3]到结合GIS的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空间统计方法成为主要方向[4-7];(3)研究尺度从宏观的省(市、自治区)为单位[2]转向微观的县域为单位[3-7];(4)研究指标为单一指标[2-3]和综合多指标测度[4-8]共同使用.近年来省际边缘区的经济发展及其差异开始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领域[9].从目前的成果来看,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东部省际边缘区,对中西部相关研究较少;研究内容更多关注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较缺乏.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我国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探讨其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规律和动力因子,对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构建长江黄金水道发展轴线和促进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区域概况、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来源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以洞庭湖为核心,所在自然地理区域为载体,由洞庭湖平原自然生态系统和周边地区复杂网络型经济社会系统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生态经济区.经济区由湖南省岳阳、常德、益阳3市,长沙市望城区,湖北省荆州市组成,共33个县(区),规划总面积6.05万平方公里.2011年经济区生产总值5 964.9亿元,常住人口2 279.06万人.由于人均GDP可以很好地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而被广泛用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中,因此选用其作为测度指标.本文将各市辖区合并为地市市区,最终研究县域28个.基础数据源于2002—2012年《湖南统计年鉴》、《湖北统计年鉴》,部分缺失数据来自各地市统计公报.

1.2研究方法

1.2.1标准差和极差、变差系数和泰尔系数区域经济差异可以分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绝对差异用标准差(S)、极差(R)衡量,相对差异用变差系数(CV)、泰尔系数(T)测度.变差系数是用来表示一组数据标准差与其平均数大小的相对量,泰尔系数可将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分解成子区域区际差异和区内差异并能计算各自对区域总体差异的影响程度(公式见参考文献[2]).

1.2.2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是指某要素属性值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相关性,是检查某区域要素属性值与相邻区域是否存在显著的关联.空间自相关一般有全域和局域两种指数,全域指数用于判断属性值在整个研究区域的聚集特性,不能准确指出聚集子区域;局域指数用来反映研究区域中子区域与相邻子区域在属性值上的相关程度,能确定聚集子区域的具体位置.空间自相关计算方法有Morans I、Geary C、Getis-Ord G等,常用Morans I[6].

2县域经济差异时间演变特征

2.1绝对差异持续扩大,相对差异呈现同步波动式缩小

图1显示,绝对差异呈逐年扩大趋势:标准差由3 771.83上升到14 272.61,年均增长14.23%;极差由20 004.04变化为53 988.88,扩大2.70倍.以2006年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2001—2006年为缓慢增长阶段,两者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45%和8.95%;2006—2011年为加速增长阶段,两者速度达到18.14%和11.95%.相对差异呈同步波动缩小趋势,根据变化情况可分为两个阶段:2001—2008年为波动式扩大阶段,两者均上升至最高点,分别达到0.678和0.084 9;2008—2011年为持续下降阶段,两者分别下降17.17%和18.37%.

2.2四地市内部和地市间县域经济差异变化各异

根据泰尔系数空间分解特性,可将整体差异分解为荆州、岳阳、常德、益阳4地市内部差异和地市间差异地市间的差异在研究时段内由0.008 3升至0.027 8,对整体差异的贡献率由11.61%扩大至40.10%;

荆州和常德内部差异呈波动式扩大,两者分别由0.005 7和0.011 8增加至0.007 7和0.015 2,贡献率分别由8.04%和16.59%升至11.08%和21.99%;相反岳阳和益阳内部差异明显缩小,岳阳对整体差异的贡献由比重过半降至22.78%,益阳在2002年达到最大值后减至4.05%.由此可知:地市间差异和岳阳、常德内部差异“三足鼎立”,是经济区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

3县域经济差异空间演变特征

根据世界银行按人均GDP均值的150%、100%、50%划分区域经济类别的标准,以2001、2006、2011年经济区各县域人均GDP为基础,可将县域划分为发达、次发达、欠发达、落后4种类型,并绘制图2.计算Morans I,Global Morans I结果见表2,根据Local Morans I结果所有县域可分为HH型(high-high)、HL型(high-low)、LH型(low-high)、LL型(low-low),用ArcGIS.

3.1高水平县域为地市市区及周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由相对均衡向东高西低、南高北低转变

据图2可知:2001年发达县域为常德市区、岳阳市区,次发达县域为益阳市区、荆州市区、望城、桃源、石首;2006年发达县域增加望城,而次发达县域除益阳、荆州两市市区,还有华容、湘阴、临澧、津市;2011年发达县域不变,次发达县域除益阳、荆州两市市区,还包括华容、湘阴、汨罗、临湘、津市.除2001年的石首外,均为地市市区及周围县域.另一方面高水平县域2001年随机分布于各地市,常德、荆州数量均为2,岳阳、益阳为1(长沙除外);2006年岳阳、常德数量各为3,益阳、荆州为1;2011年岳阳升至5,常德降为2,益阳、荆州不变.同期落后县域数量不变,但由2001年益阳所辖安化和桃江变为2011年荆州所辖江陵和监利.所以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由相对均衡分布向东高西低、南高北低转变.

3.2县域经济空间相关性不显著,呈“四核”空间结构

如表2所示,研究时段内Global Morans I均为负数且接近于0,说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随机分布,空间相关性不显著,且Z(I)全部在(-1.96,1.96)之内,P值均大于0.05,也从侧面说明如此;其值上升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县域具有集聚的趋势,但未形成核心增长极.图3显示:(1)HH县域.2001年包括桃源、望城,2006年长沙、岳阳市区、常德经济辐射作用显现,增加华容、湘阴、津市;2011年长沙、岳阳市区辐射作用增强,益阳市区、汨罗、临湘成为HH型县域,数量增至6.(2)HL县域.此类县域基本为地市市区:2001年为4个市区和石首,2006年为4个市区,2011年降为3个.(3)LH县域.该类县域主要分布在HH和HL型县域周边,又被称为“边缘县域”.数量由12减至9,集中于常德、岳阳市区周围.(4)LL县域.数量变化不大,但由分散走向集中:2001年由石门、澧县、松滋、公安、江陵和南县、沅江、汨罗、平江组成两个聚集区;2011年平江、临澧变为LH型县域,安乡成为LL型县域,在经济区西北部形成大片LL关联区.综上所述,经济区呈现出以地市市区及周边高水平县域为代表的HH、HL型县域为核心,以LH、LL县域为边缘的“四核”空间结构.

4动力因子

有的学者认为动力机制包括推动事物发生的动力因子和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机制,其中动力因子是理解作用机制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这为动力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10].本文据此进行分析.经济区过高的农业经济比重、未完成的工业化任务、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较低的外向型经济联系是经济发展内在属性.因此以2001—2011年各县域的人均GDP相对发展率(Y)为因变量,选用人口年均增长率(X1)、全员劳动生产率相对发展率(X2)和人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相对发展率(X3)、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相对发展率(X4)、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相对发展率(X5)为自变量,分别表示人口、工业化、市场和行政4种动力,使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3),模型为Y=-0.147X1+0.621X2+0.292X3+0.308X4+0.195X5.可决系数R2=0.975,调整后的可决系数R2=0.969,统计量F=169.956大于F0.05(5,22)=266,表示模型总体上拟合较好;统计量t的绝对值均大于t0.025(22)=2.074,且双尾显著性概率Sig.皆小于005,表明标准化回归系数是显著的.2001—2011年人均GDP的相对发展率与工业化、市场、行政动力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分别为0.963和0.850、0.837、0.768,说明以上3种动力对经济区经济差异的扩大起促进作用;与人口动力存在着较低程度负相关,反映出人口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差异扩大起延缓作用.

.000

4.1工业化动力

因子影响系数为0.621和0.292,居第一、三位,说明工业化是经济区差异形成主要推动力.2001年荆州、岳阳、常德、益阳、望城工业化率为35.44%、35.33%、32.16%、23.32%、32.77%,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2011年除荆州外分别上升至51.65%、42.47%、42.19%、59.04%,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主要是因为湖南部分经济区改革开放后一直是重点发展区域,享有经济发展的优先权,而湖北省的重点发展区域一直位于以武汉为中心、以黄石、宜昌、襄阳为顶点的“金三角”地区,荆州获得的发展机会相对较小.

4.2市场动力

市场动力指区域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活跃程度,可以通过商品购买和销售状况进行观察[11].其影响系数达到0.308,为第二大因子.2001—2011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荆州、岳阳、常德、望城、益阳之比由1.73∶1.60∶1.27∶1.14∶1转变为1.18∶1.54∶1.36∶4.92∶1;同时各地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经济区的比重2001年为33.86%、26.06%、23.53%、2.52%、14.03%,2011年为25.24%、27.11%、25.09%、8.35%、14.20%.由此可看出岳阳、常德、望城的市场发育和活跃程度要明显优于荆州和益阳.

4.3行政动力

行政动力即为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直接体现是国家、省级政府的直接投入,反映了决策者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图或目标,即区域发展采取平衡还是不平衡的方式[11].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先后实施“长株潭经济区”、“五区一廊”、“一点一线”、“一带两廊”等经济战略使岳阳、常德两市获得大量投资,而益阳长期处于投资边缘带,3市经济差异不断扩大;湖北实施了“一点四面”、“重点建设以武汉为中心,以黄石、宜昌、襄阳为顶点的金三角地区”、“两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战略,投资重心在武汉,荆州未能获得足够投资导致与其余3市经济差异拉大.

4.4人口动力

区域丰富的人口可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但人口过多则会消耗更多资源、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抵消经济发展成果,最终不利于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12].2001年经济区人均GDP为6 153元,同期湖南和湖北两省为6 054元和7 813元,相当于两省的102%和79%;2011年经济区为26 080元,两省是29 880和34 197元,为87%和76%.原因除两省经济发展较快外,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抵消了经济发展成果,使得各县域经济差异缩小.

5 结论

本文采用多种方法对2001—2011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和动力因子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经济区绝对差异持续扩大,相对差异呈波动变化:先扩大后缩小.依泰尔系数分解特性可知四地市间差异显著上升,四地市间和岳阳、常德内部差异是经济区差异主要贡献者.

(2)空间上高水平县域为地市市区及周围县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由相对均衡分布向东高西低、南高北低转变.Global Morans I指数呈上升趋势,但所有值均小于0说明县域经济空间相关性不显著,呈现出以地市市区及周边高水平县域为代表的HH、HL型县域为核心,以LH、LL县域为边缘的“四核”空间结构.

(3)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工业化、市场、行政动力对经济区差异扩大起促进作用,其作用程度分居第一、二、三位,而人口动力对经济区差异扩大起延缓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殿廷,宋金平,孙久文,等.区域经济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徐建华,鲁凤,苏方林,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 2005,24(1):57-68.

[3]张锦宗,梁进社,朱瑜馨.新疆县域经济分异特征、原因及对策探讨[J].地理科学, 2010,30(4):536-543.

[4]熊薇,徐逸伦,王迎英.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 2011,30(2):224-230.

[5]艾少伟,陈肖飞,魏明洁.河南省县域经济实力时空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31(2):32-36.

[6]谢磊,李景保,何仁伟,等.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时空差异演变[J].城市问题, 2013(11):67-73,97.

[7]张永亮,白永平,黄永斌.呼包鄂榆经济区县域经济的时空变化[J].经济地理, 2012,32(8):14-19.

[8]唐凯,周国华.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空间冲突形成原因及其风险测度——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3,36(3):90-94.

[9]陈晨,王文杰,王维,等. 九龙江流域生态健康评价及管理对策[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28(3):121-128 .

[10]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 2009,64(4):387-398.

[11]欧向军,陈修颖.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 2004,24(3):338-342.

[12]谢磊,李景保,何仁伟,等.宜春市县域经济时空差异和影响因素分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3,24(3):91-97.

(编辑王健)

区域丰富的人口可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但人口过多则会消耗更多资源、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抵消经济发展成果,最终不利于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12].2001年经济区人均GDP为6 153元,同期湖南和湖北两省为6 054元和7 813元,相当于两省的102%和79%;2011年经济区为26 080元,两省是29 880和34 197元,为87%和76%.原因除两省经济发展较快外,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抵消了经济发展成果,使得各县域经济差异缩小.

5 结论

本文采用多种方法对2001—2011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和动力因子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经济区绝对差异持续扩大,相对差异呈波动变化:先扩大后缩小.依泰尔系数分解特性可知四地市间差异显著上升,四地市间和岳阳、常德内部差异是经济区差异主要贡献者.

(2)空间上高水平县域为地市市区及周围县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由相对均衡分布向东高西低、南高北低转变.Global Morans I指数呈上升趋势,但所有值均小于0说明县域经济空间相关性不显著,呈现出以地市市区及周边高水平县域为代表的HH、HL型县域为核心,以LH、LL县域为边缘的“四核”空间结构.

(3)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工业化、市场、行政动力对经济区差异扩大起促进作用,其作用程度分居第一、二、三位,而人口动力对经济区差异扩大起延缓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殿廷,宋金平,孙久文,等.区域经济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徐建华,鲁凤,苏方林,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 2005,24(1):57-68.

[3]张锦宗,梁进社,朱瑜馨.新疆县域经济分异特征、原因及对策探讨[J].地理科学, 2010,30(4):536-543.

[4]熊薇,徐逸伦,王迎英.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 2011,30(2):224-230.

[5]艾少伟,陈肖飞,魏明洁.河南省县域经济实力时空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31(2):32-36.

[6]谢磊,李景保,何仁伟,等.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时空差异演变[J].城市问题, 2013(11):67-73,97.

[7]张永亮,白永平,黄永斌.呼包鄂榆经济区县域经济的时空变化[J].经济地理, 2012,32(8):14-19.

[8]唐凯,周国华.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空间冲突形成原因及其风险测度——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3,36(3):90-94.

[9]陈晨,王文杰,王维,等. 九龙江流域生态健康评价及管理对策[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28(3):121-128 .

[10]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 2009,64(4):387-398.

[11]欧向军,陈修颖.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 2004,24(3):338-342.

[12]谢磊,李景保,何仁伟,等.宜春市县域经济时空差异和影响因素分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3,24(3):91-97.

(编辑王健)

区域丰富的人口可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但人口过多则会消耗更多资源、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抵消经济发展成果,最终不利于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12].2001年经济区人均GDP为6 153元,同期湖南和湖北两省为6 054元和7 813元,相当于两省的102%和79%;2011年经济区为26 080元,两省是29 880和34 197元,为87%和76%.原因除两省经济发展较快外,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抵消了经济发展成果,使得各县域经济差异缩小.

5 结论

本文采用多种方法对2001—2011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和动力因子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经济区绝对差异持续扩大,相对差异呈波动变化:先扩大后缩小.依泰尔系数分解特性可知四地市间差异显著上升,四地市间和岳阳、常德内部差异是经济区差异主要贡献者.

(2)空间上高水平县域为地市市区及周围县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由相对均衡分布向东高西低、南高北低转变.Global Morans I指数呈上升趋势,但所有值均小于0说明县域经济空间相关性不显著,呈现出以地市市区及周边高水平县域为代表的HH、HL型县域为核心,以LH、LL县域为边缘的“四核”空间结构.

(3)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工业化、市场、行政动力对经济区差异扩大起促进作用,其作用程度分居第一、二、三位,而人口动力对经济区差异扩大起延缓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殿廷,宋金平,孙久文,等.区域经济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徐建华,鲁凤,苏方林,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 2005,24(1):57-68.

[3]张锦宗,梁进社,朱瑜馨.新疆县域经济分异特征、原因及对策探讨[J].地理科学, 2010,30(4):536-543.

[4]熊薇,徐逸伦,王迎英.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 2011,30(2):224-230.

[5]艾少伟,陈肖飞,魏明洁.河南省县域经济实力时空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31(2):32-36.

[6]谢磊,李景保,何仁伟,等.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时空差异演变[J].城市问题, 2013(11):67-73,97.

[7]张永亮,白永平,黄永斌.呼包鄂榆经济区县域经济的时空变化[J].经济地理, 2012,32(8):14-19.

[8]唐凯,周国华.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空间冲突形成原因及其风险测度——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3,36(3):90-94.

[9]陈晨,王文杰,王维,等. 九龙江流域生态健康评价及管理对策[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28(3):121-128 .

[10]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 2009,64(4):387-398.

[11]欧向军,陈修颖.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 2004,24(3):338-342.

[12]谢磊,李景保,何仁伟,等.宜春市县域经济时空差异和影响因素分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3,24(3):91-97.

(编辑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