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研究初报
2014-10-22张先荣宋述元周国斌杨利
张先荣+宋述元+周国斌+杨利
摘要: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解决了普通塑料盘毯状秧苗插秧植伤重、秧苗本田缓苗期长、返青分蘖慢的技术缺陷。通过对该技术的引进、研究、示范与推广,总结出了江汉平原水稻生产应用钵形毯状秧苗机插关键技术。
关键词:江汉平原;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械插秧
中图分类号: S23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7-4012-04
Mechanical Planting Technology of Bowl-blanket Rice Seedling
in Jianghan Plain
ZHANG Xian-rong1,SONG Shu-yuan1,ZHOU Guo-bin1,YANG Li2
(1.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in Qianjiang City, Qianjiang 433199,Hubei,China;2.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Institute for Plant Protection,Soil and Fertilizer, 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 The mechanical planting technology of bowl-blanket rice seedling can solve defects of ordinary plastic blanket-like seedling transplanting including more injury seedlings, longer time from planting stage to turning green stage and slower tillering rate. The key mechanical planting technologies of bowl-blanket rice seedling were summarized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demonstration and promotion, for rice production in Jianghan plain.
Key words: Jianghan plain; rice; bowl-blanket seedling; mechanical planting
水稻机械插秧因其节省劳力、省工省时,而逐渐在中国南方地区推广。目前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水稻机械插秧主要采用普通塑料盘毯状秧苗技术,由于其存在秧龄弹性小、栽插漏秧漂秧多、植伤重、秧苗返青慢等不足,对水稻机械插秧技术的推广会有所制约[1,2]。为了进一步加快水稻机械插秧技术的推广步伐,中国水稻研究所发明了水稻钵形塑料盘毯状秧苗机插技术[3],与普通毯状秧苗机插相比,具有上毯下钵、培育壮苗、秧龄弹性大、实现了定位定量按钵取苗、插秧植伤轻、秧苗本田缓苗期短、返青分蘖快等优点[4,5],该技术在中国黑龙江省推广应用面积较大,江苏、浙江、湖南、四川等省亦有一定推广面积。
2012年潜江市首次引进示范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其中中稻“广两优香5”连片示范面积为66.7 hm2,一季晚粳“稻嘉58”连片示范面积为33.3 hm2、晚稻泰优398连片示范面积为33.3 hm2,连续两年的示范与推广均获得成功。通过引进、示范与推广,旨在探索出加速江汉平原推广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步伐的新路。
1 材料与方法
以广两优香5为供试品种,采用大面积试验示范对比的方法进行。地点位于潜江市高场办事处,东经112°1408”北纬30°2512”。该地块地势平坦,肥力中上,排灌方便。除育秧所采用的育秧盘不同外,其他的管理如播期、播量、浸种方式、施肥、打药等农事操作均一致。试验示范对比设2个处理:处理1为普通毯状秧苗,即采用普通平底育秧盘育秧(图1),处理2为钵形毯状秧苗,即采用钵形底育秧盘育秧,每块育秧盘尺寸均为21 cm×27 cm,钵形底育秧盘底部有648孔的钵体(图2)。试验示范对比于2012-2013年连续两年在同一地点进行,处理1面积为66.7 hm2,处理2面积为10.0 hm2,插秧机型号选用久保田NSD8乘坐式水稻插秧机,调查选取100株样点进行定点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钵形毯状育苗对秧龄的影响
由表1可知,钵苗机插秧苗平均秧龄为21 d,最大秧龄为28 d,较普通毯状秧苗分别多2 d和6 d;平均苗高20.1 cm,最高苗高22.4 cm,较普通毯状秧苗分别高1.8、3.6 cm;平均叶龄3.7叶,最大叶龄5.1叶,较普通毯状秧苗分别多0.3和1.4叶。特别是连作晚稻,钵形毯状秧苗移栽期平均秧龄为25~28 d,苗高20.3~22.4 cm,叶龄4.5~5.3叶。对中晚稻而言,普通毯状秧苗对秧苗要求较为严格,而采用钵形毯状育苗技术,则使秧苗弹性更大。
2.2 钵形毯状育苗对机插质量与成苗的影响
普通毯状秧苗机插质量要求是漏秧率小于10%,漂秧率小于5%,实际操作中一般漏秧率在10%~20%,漂秧率在5%~10%;普通毯状秧苗机插0.33 hm2大田,一个农工需要补秧、扶秧2~3 d,补秧任务繁重,农民不愿接收,技术推广难度大。钵苗机插技术实行定位定量按钵取苗机插,漏秧率和漂秧率极小,田间调查钵苗机插漏秧率5%,漂秧率2%。实际栽插0.33 hm2大田,一个农工2~3小时即可完成补苗扶苗,做到了插秧机进田补秧农工进田,插秧机离田补秧农工离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由表2可知,采用钵形毯状育苗,虽然插植深度变浅,但漏秧率可减至3.7%,漂秧率可减至0.2%。
由表3可知,钵形毯状秧苗机插采用定位定量按钵取苗,每公顷插植密度为18.51万穴,每穴3.90个基本苗,每公顷共72.15万基本苗,与普通毯状秧苗相比,插植密度增加1.86万穴/hm2、基本苗增加1.12苗/穴、合25.80万苗/hm2;同时最高苗数、有效穗分别比普通毯状秧苗多64.65、28.65万苗/hm2。
2.3 钵形毯状育苗对插秧植伤的影响
由表4可知,钵苗秧苗5月10日播种,5月28日移栽,6月5日进入本田分蘖始期,6月16日为有效穗数决定日期,6月28日为最高苗出现日期,与普通毯状秧苗机插相比,本田分蘖始期提早3 d,有效穗数决定日期提早3 d,最高苗数出现日期提早6 d。
普通毯状秧苗机插时植伤较重,特别是对根系损伤严重,插后新根发生慢,缓苗时间长,一般插后10~15 d进入本田分蘖始期;钵苗机插技术采用上毯下钵带泥移栽,插秧植伤轻,插后发根快(第二天见新根),返青迅速,一般插后6~8 d进入本田分蘖始期,与旱(水)育手插秧本田分蘖始期相当,较普通毯状秧苗提早3~6 d。
2.4 钵形毯状育苗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对连片示范片,于收获前取样考种,并于9月20日进行实产验收,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钵形毯状秧苗平均有效穗282.60万穗/hm2,平均穗实粒数172.3粒/穗,平均结实率77.33%,与普通毯状秧苗相比,有效穗多28.65穗/hm2,穗实粒数多3.6粒/穗,平均结实率高0.17个百分点。经湖北省水稻专家组实产验收,连片广两优香5钵苗机插示范片,总体单产10 530 kg/hm2,较普通毯状秧苗机插田块产量增加960 kg/hm2,增产10.03%,增产效果极显著。
3 小结与讨论
总结连续两年的示范推广经验,做好钵形毯状育苗技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备足苗床,培肥盘土
苗床选择:选择离大田较近、运输便捷、排灌方便的旱地或菜园地作苗床,忌用水稻田作苗床,苗床与大田比为1∶100;营养土配制:每公顷大田备足营养土1 500~1 800 kg(约1m3)。选择土壤肥沃、无残茬、无杂草、无砾石、无病虫的旱地或菜园地壤土,隔年或播种前25~30 d培肥土壤,按10∶1~20∶1的比例加入腐熟有机肥,充分混匀土肥,翻晒、干爽后粉碎过筛入库备用。每立方米营养土装播400个秧盘,每盘需营养土0.75 kg。
3.2 选择品种,备足秧盘,确定播期
一季杂交中稻宜选择优质、高产、稳产、抗倒性好、生育期适中、适合本地种植的种子。每公顷备种22.5 kg,备648孔钵形毯状塑料软盘330~360张,播期依前茬控制在4月25日至5月10日之间。①精整苗床:播前3~5 d干耕旋整土地,做到“实、平、光、直”,田面高低差不超过3 cm,净厢面宽1.5 m,厢沟宽0.5 m。播种前1 d用沟灌的方法将苗床底水浇足浇透,苗床压平压实,播种时再喷淋一遍。②软盘铺设:做到“平、实、直、紧”,厢面四周用土培实。③盘土配制:播种前1 d,每盘用25~30 g壮秧剂均匀拌入每盘所需的3/4营养土中,余留1/4营养土作盖籽土,盖籽土不拌壮秧剂,切忌播种前施肥,忌用草木灰。④盘土装配:软盘内装盘土2.0~2.2 cm厚,盘土底水浇足浇透,以保证盖籽土能完全吸湿。⑤精量播种:种子破胸露白为宜,每个软盘播芽谷90~100 g,先播4/5种子,余留1/5种子补稀补缺补边角。⑥播后处理:每平方米用2 g敌克松对水0.5~1 kg喷雾杀菌,再覆0.5~0.7 cm厚盖土,盖籽土不浇水;并用7~9 g呋喃丹拌细土撒于厢面,最后按每公顷用42%恶草·丁草胺乳油900 mL对水450~600 kg厢面均匀喷雾土壤封闭除草,2~3 h后盖拱膜,晚上铺一层黑色遮阳网防晒、暗化、保温、保湿,当膜内温度超过40 ℃时及时开窗降温。这与周先竹等[6]人的研究是一致的。
3.3 加强管理,培育壮苗
①播种后5~7天立针、齐苗,及时揭膜炼苗。达到壮秧标准:秧盘苗齐苗匀,苗高18~20 cm,茎基宽大,叶挺色绿,每10 cm2成秧10~15株,矮壮秧块长58 cm、宽28 cm,根系发达,上毯下钵,盘根老健,秧龄17~21 d,叶龄3.7~4.1叶。②防病:秧苗1叶1心时每公顷用18%咪鲜·松脂酮(保治达)乳油600~900 mL加70%甲基硫菌灵水分散剂750~1 125 g对水450~675 kg喷雾防病,7 d后以相同方法用第二遍药。③管水:覆膜期间沟内无积水,齐苗揭膜后厢沟内晴天满沟水、阴天半沟水、雨天排干水;盘土保持湿润,前期基本不补水,当床土发白、秧苗叶片发生卷曲至第二天清晨仍不能恢复时适当喷水保湿;2叶期后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可在早晨或晚上酌情补充水分,移栽前3~4 d控水,促秧苗盘根老健。④肥料:机插秧以苗床培肥为主,一般不进行追肥。⑤治虫:2叶期每公顷用480 g/L毒死蜱乳油900~1 200 g加10%啶虫咪乳油300~600 mL对水750~1 200 kg傍晚喷雾,防治齐螬、蝼蛄、蓟马、根蚜等地上地下害虫。移栽前3~4 d施好送嫁药。
3.4 大田精耕细作,确保增产增收
因地制宜安排好合理播插期,保证适时移栽,特别是规模种植大户,要制定好分期播种计划,确定好栽插日期。①大田先机械干旋耕整地,后上浅水耖耙,做到田平草净,田面高低差不超过3 cm,土壤软硬适中,沉实1~2 d后进行机插;秧苗随起、随运、随插。采用宽行窄株的栽插方式,在保证行距30 cm的前提下尽量缩小株距,株距控制在12.0~13.5 cm,每公顷插21万~24万穴,每穴3~4粒谷苗,每公顷基本苗插足600万~1 200万苗,插植深度1 cm。②机插秧本田生长期较长,加强大田栽培管理,培植健壮个体,构建适宜群体,是机插秧夺取高产的关键。③因苗施肥:轻施基肥,早施重施分蘖肥,重施促花肥,不施或少施保花肥,后期结合防病治虫叶面喷肥。④合理管水:插后湿润立苗2~4 d,促新根发生,灌薄水1.0~1.5 cm促苗返青,分蘖期保持2 cm左右水层浅水勤灌;当总茎蘖数达到计划穗数80%时自然落干搁田,晒田时做到多次轻晒,控制无效分蘖,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壮杆防倒;切勿重晒,以免影响分蘖成穗。孕穗至抽穗期需保持一定水层,做到足水孕穗、有水扬花;后期干干湿湿,以湿为主,收获前7 d断水。⑤草害防除:在移栽后7~10 d,结合返青分蘖肥施用,每公顷用46%苄嘧·苯噻酰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 g拌尿素撒施,保持3 cm水层5~7 d。插后20~25 d因杂草生长情况,选用对口除草剂除草。⑥病虫防治。加强预测预报,及时掌握病虫情报资料,选用对口农药防治。⑦适时收获:稻谷成熟度达90%~95%,抓住晴好天气,及时收晒入库。
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不断涌现,工厂化秧苗的逐步推广,解决了水稻机械化插秧的插秧价格高、一家一户育秧技术难掌握,标准不统一的难题,水稻机插秧技术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现行推广的水稻普通毯状育苗机插秧秧苗小,漏秧漂秧多、植伤重,导致了补苗工作量大,秧苗缓苗期延长,水稻品种生育期延长,导致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较慢,其秧苗培育方式是重要的限制瓶颈。应用水稻钵形毯状育秧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普通的毯状秧苗技术的缺陷,达到了水稻生产技术的返青快,分蘖早,避灾害,产量高,效益好的基本要求,水稻钵形毯状育苗技术的应用将成为普及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强大助力器。
参考文献:
[1] 吉基伟,李世峰.水稻机插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13(2):39-40.
[2] 项忠懒,傅金兰,袁 祥,等.影响水稻机插技术推广的主要原因和改进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10(10):112-113.
[3] 朱德峰.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N].农民日报,2013-02-06(6).
[4] 陈慧哲,朱德峰,徐一成.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及应用效果[J].中国稻米,2009(3):5-6.
[5] 李文琴,刘 浩,陈慧哲,等.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在天津的应用效果及关键技术[J].中国稻米,2013,19(4):118-120.
[6] 周先竹,胡正梅,廖世勇,等. 水稻集中育秧的技术选择——以江汉平原早稻集中育秧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4):3241-3242.
由表3可知,钵形毯状秧苗机插采用定位定量按钵取苗,每公顷插植密度为18.51万穴,每穴3.90个基本苗,每公顷共72.15万基本苗,与普通毯状秧苗相比,插植密度增加1.86万穴/hm2、基本苗增加1.12苗/穴、合25.80万苗/hm2;同时最高苗数、有效穗分别比普通毯状秧苗多64.65、28.65万苗/hm2。
2.3 钵形毯状育苗对插秧植伤的影响
由表4可知,钵苗秧苗5月10日播种,5月28日移栽,6月5日进入本田分蘖始期,6月16日为有效穗数决定日期,6月28日为最高苗出现日期,与普通毯状秧苗机插相比,本田分蘖始期提早3 d,有效穗数决定日期提早3 d,最高苗数出现日期提早6 d。
普通毯状秧苗机插时植伤较重,特别是对根系损伤严重,插后新根发生慢,缓苗时间长,一般插后10~15 d进入本田分蘖始期;钵苗机插技术采用上毯下钵带泥移栽,插秧植伤轻,插后发根快(第二天见新根),返青迅速,一般插后6~8 d进入本田分蘖始期,与旱(水)育手插秧本田分蘖始期相当,较普通毯状秧苗提早3~6 d。
2.4 钵形毯状育苗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对连片示范片,于收获前取样考种,并于9月20日进行实产验收,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钵形毯状秧苗平均有效穗282.60万穗/hm2,平均穗实粒数172.3粒/穗,平均结实率77.33%,与普通毯状秧苗相比,有效穗多28.65穗/hm2,穗实粒数多3.6粒/穗,平均结实率高0.17个百分点。经湖北省水稻专家组实产验收,连片广两优香5钵苗机插示范片,总体单产10 530 kg/hm2,较普通毯状秧苗机插田块产量增加960 kg/hm2,增产10.03%,增产效果极显著。
3 小结与讨论
总结连续两年的示范推广经验,做好钵形毯状育苗技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备足苗床,培肥盘土
苗床选择:选择离大田较近、运输便捷、排灌方便的旱地或菜园地作苗床,忌用水稻田作苗床,苗床与大田比为1∶100;营养土配制:每公顷大田备足营养土1 500~1 800 kg(约1m3)。选择土壤肥沃、无残茬、无杂草、无砾石、无病虫的旱地或菜园地壤土,隔年或播种前25~30 d培肥土壤,按10∶1~20∶1的比例加入腐熟有机肥,充分混匀土肥,翻晒、干爽后粉碎过筛入库备用。每立方米营养土装播400个秧盘,每盘需营养土0.75 kg。
3.2 选择品种,备足秧盘,确定播期
一季杂交中稻宜选择优质、高产、稳产、抗倒性好、生育期适中、适合本地种植的种子。每公顷备种22.5 kg,备648孔钵形毯状塑料软盘330~360张,播期依前茬控制在4月25日至5月10日之间。①精整苗床:播前3~5 d干耕旋整土地,做到“实、平、光、直”,田面高低差不超过3 cm,净厢面宽1.5 m,厢沟宽0.5 m。播种前1 d用沟灌的方法将苗床底水浇足浇透,苗床压平压实,播种时再喷淋一遍。②软盘铺设:做到“平、实、直、紧”,厢面四周用土培实。③盘土配制:播种前1 d,每盘用25~30 g壮秧剂均匀拌入每盘所需的3/4营养土中,余留1/4营养土作盖籽土,盖籽土不拌壮秧剂,切忌播种前施肥,忌用草木灰。④盘土装配:软盘内装盘土2.0~2.2 cm厚,盘土底水浇足浇透,以保证盖籽土能完全吸湿。⑤精量播种:种子破胸露白为宜,每个软盘播芽谷90~100 g,先播4/5种子,余留1/5种子补稀补缺补边角。⑥播后处理:每平方米用2 g敌克松对水0.5~1 kg喷雾杀菌,再覆0.5~0.7 cm厚盖土,盖籽土不浇水;并用7~9 g呋喃丹拌细土撒于厢面,最后按每公顷用42%恶草·丁草胺乳油900 mL对水450~600 kg厢面均匀喷雾土壤封闭除草,2~3 h后盖拱膜,晚上铺一层黑色遮阳网防晒、暗化、保温、保湿,当膜内温度超过40 ℃时及时开窗降温。这与周先竹等[6]人的研究是一致的。
3.3 加强管理,培育壮苗
①播种后5~7天立针、齐苗,及时揭膜炼苗。达到壮秧标准:秧盘苗齐苗匀,苗高18~20 cm,茎基宽大,叶挺色绿,每10 cm2成秧10~15株,矮壮秧块长58 cm、宽28 cm,根系发达,上毯下钵,盘根老健,秧龄17~21 d,叶龄3.7~4.1叶。②防病:秧苗1叶1心时每公顷用18%咪鲜·松脂酮(保治达)乳油600~900 mL加70%甲基硫菌灵水分散剂750~1 125 g对水450~675 kg喷雾防病,7 d后以相同方法用第二遍药。③管水:覆膜期间沟内无积水,齐苗揭膜后厢沟内晴天满沟水、阴天半沟水、雨天排干水;盘土保持湿润,前期基本不补水,当床土发白、秧苗叶片发生卷曲至第二天清晨仍不能恢复时适当喷水保湿;2叶期后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可在早晨或晚上酌情补充水分,移栽前3~4 d控水,促秧苗盘根老健。④肥料:机插秧以苗床培肥为主,一般不进行追肥。⑤治虫:2叶期每公顷用480 g/L毒死蜱乳油900~1 200 g加10%啶虫咪乳油300~600 mL对水750~1 200 kg傍晚喷雾,防治齐螬、蝼蛄、蓟马、根蚜等地上地下害虫。移栽前3~4 d施好送嫁药。
3.4 大田精耕细作,确保增产增收
因地制宜安排好合理播插期,保证适时移栽,特别是规模种植大户,要制定好分期播种计划,确定好栽插日期。①大田先机械干旋耕整地,后上浅水耖耙,做到田平草净,田面高低差不超过3 cm,土壤软硬适中,沉实1~2 d后进行机插;秧苗随起、随运、随插。采用宽行窄株的栽插方式,在保证行距30 cm的前提下尽量缩小株距,株距控制在12.0~13.5 cm,每公顷插21万~24万穴,每穴3~4粒谷苗,每公顷基本苗插足600万~1 200万苗,插植深度1 cm。②机插秧本田生长期较长,加强大田栽培管理,培植健壮个体,构建适宜群体,是机插秧夺取高产的关键。③因苗施肥:轻施基肥,早施重施分蘖肥,重施促花肥,不施或少施保花肥,后期结合防病治虫叶面喷肥。④合理管水:插后湿润立苗2~4 d,促新根发生,灌薄水1.0~1.5 cm促苗返青,分蘖期保持2 cm左右水层浅水勤灌;当总茎蘖数达到计划穗数80%时自然落干搁田,晒田时做到多次轻晒,控制无效分蘖,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壮杆防倒;切勿重晒,以免影响分蘖成穗。孕穗至抽穗期需保持一定水层,做到足水孕穗、有水扬花;后期干干湿湿,以湿为主,收获前7 d断水。⑤草害防除:在移栽后7~10 d,结合返青分蘖肥施用,每公顷用46%苄嘧·苯噻酰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 g拌尿素撒施,保持3 cm水层5~7 d。插后20~25 d因杂草生长情况,选用对口除草剂除草。⑥病虫防治。加强预测预报,及时掌握病虫情报资料,选用对口农药防治。⑦适时收获:稻谷成熟度达90%~95%,抓住晴好天气,及时收晒入库。
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不断涌现,工厂化秧苗的逐步推广,解决了水稻机械化插秧的插秧价格高、一家一户育秧技术难掌握,标准不统一的难题,水稻机插秧技术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现行推广的水稻普通毯状育苗机插秧秧苗小,漏秧漂秧多、植伤重,导致了补苗工作量大,秧苗缓苗期延长,水稻品种生育期延长,导致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较慢,其秧苗培育方式是重要的限制瓶颈。应用水稻钵形毯状育秧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普通的毯状秧苗技术的缺陷,达到了水稻生产技术的返青快,分蘖早,避灾害,产量高,效益好的基本要求,水稻钵形毯状育苗技术的应用将成为普及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强大助力器。
参考文献:
[1] 吉基伟,李世峰.水稻机插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13(2):39-40.
[2] 项忠懒,傅金兰,袁 祥,等.影响水稻机插技术推广的主要原因和改进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10(10):112-113.
[3] 朱德峰.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N].农民日报,2013-02-06(6).
[4] 陈慧哲,朱德峰,徐一成.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及应用效果[J].中国稻米,2009(3):5-6.
[5] 李文琴,刘 浩,陈慧哲,等.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在天津的应用效果及关键技术[J].中国稻米,2013,19(4):118-120.
[6] 周先竹,胡正梅,廖世勇,等. 水稻集中育秧的技术选择——以江汉平原早稻集中育秧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4):3241-3242.
由表3可知,钵形毯状秧苗机插采用定位定量按钵取苗,每公顷插植密度为18.51万穴,每穴3.90个基本苗,每公顷共72.15万基本苗,与普通毯状秧苗相比,插植密度增加1.86万穴/hm2、基本苗增加1.12苗/穴、合25.80万苗/hm2;同时最高苗数、有效穗分别比普通毯状秧苗多64.65、28.65万苗/hm2。
2.3 钵形毯状育苗对插秧植伤的影响
由表4可知,钵苗秧苗5月10日播种,5月28日移栽,6月5日进入本田分蘖始期,6月16日为有效穗数决定日期,6月28日为最高苗出现日期,与普通毯状秧苗机插相比,本田分蘖始期提早3 d,有效穗数决定日期提早3 d,最高苗数出现日期提早6 d。
普通毯状秧苗机插时植伤较重,特别是对根系损伤严重,插后新根发生慢,缓苗时间长,一般插后10~15 d进入本田分蘖始期;钵苗机插技术采用上毯下钵带泥移栽,插秧植伤轻,插后发根快(第二天见新根),返青迅速,一般插后6~8 d进入本田分蘖始期,与旱(水)育手插秧本田分蘖始期相当,较普通毯状秧苗提早3~6 d。
2.4 钵形毯状育苗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对连片示范片,于收获前取样考种,并于9月20日进行实产验收,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钵形毯状秧苗平均有效穗282.60万穗/hm2,平均穗实粒数172.3粒/穗,平均结实率77.33%,与普通毯状秧苗相比,有效穗多28.65穗/hm2,穗实粒数多3.6粒/穗,平均结实率高0.17个百分点。经湖北省水稻专家组实产验收,连片广两优香5钵苗机插示范片,总体单产10 530 kg/hm2,较普通毯状秧苗机插田块产量增加960 kg/hm2,增产10.03%,增产效果极显著。
3 小结与讨论
总结连续两年的示范推广经验,做好钵形毯状育苗技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备足苗床,培肥盘土
苗床选择:选择离大田较近、运输便捷、排灌方便的旱地或菜园地作苗床,忌用水稻田作苗床,苗床与大田比为1∶100;营养土配制:每公顷大田备足营养土1 500~1 800 kg(约1m3)。选择土壤肥沃、无残茬、无杂草、无砾石、无病虫的旱地或菜园地壤土,隔年或播种前25~30 d培肥土壤,按10∶1~20∶1的比例加入腐熟有机肥,充分混匀土肥,翻晒、干爽后粉碎过筛入库备用。每立方米营养土装播400个秧盘,每盘需营养土0.75 kg。
3.2 选择品种,备足秧盘,确定播期
一季杂交中稻宜选择优质、高产、稳产、抗倒性好、生育期适中、适合本地种植的种子。每公顷备种22.5 kg,备648孔钵形毯状塑料软盘330~360张,播期依前茬控制在4月25日至5月10日之间。①精整苗床:播前3~5 d干耕旋整土地,做到“实、平、光、直”,田面高低差不超过3 cm,净厢面宽1.5 m,厢沟宽0.5 m。播种前1 d用沟灌的方法将苗床底水浇足浇透,苗床压平压实,播种时再喷淋一遍。②软盘铺设:做到“平、实、直、紧”,厢面四周用土培实。③盘土配制:播种前1 d,每盘用25~30 g壮秧剂均匀拌入每盘所需的3/4营养土中,余留1/4营养土作盖籽土,盖籽土不拌壮秧剂,切忌播种前施肥,忌用草木灰。④盘土装配:软盘内装盘土2.0~2.2 cm厚,盘土底水浇足浇透,以保证盖籽土能完全吸湿。⑤精量播种:种子破胸露白为宜,每个软盘播芽谷90~100 g,先播4/5种子,余留1/5种子补稀补缺补边角。⑥播后处理:每平方米用2 g敌克松对水0.5~1 kg喷雾杀菌,再覆0.5~0.7 cm厚盖土,盖籽土不浇水;并用7~9 g呋喃丹拌细土撒于厢面,最后按每公顷用42%恶草·丁草胺乳油900 mL对水450~600 kg厢面均匀喷雾土壤封闭除草,2~3 h后盖拱膜,晚上铺一层黑色遮阳网防晒、暗化、保温、保湿,当膜内温度超过40 ℃时及时开窗降温。这与周先竹等[6]人的研究是一致的。
3.3 加强管理,培育壮苗
①播种后5~7天立针、齐苗,及时揭膜炼苗。达到壮秧标准:秧盘苗齐苗匀,苗高18~20 cm,茎基宽大,叶挺色绿,每10 cm2成秧10~15株,矮壮秧块长58 cm、宽28 cm,根系发达,上毯下钵,盘根老健,秧龄17~21 d,叶龄3.7~4.1叶。②防病:秧苗1叶1心时每公顷用18%咪鲜·松脂酮(保治达)乳油600~900 mL加70%甲基硫菌灵水分散剂750~1 125 g对水450~675 kg喷雾防病,7 d后以相同方法用第二遍药。③管水:覆膜期间沟内无积水,齐苗揭膜后厢沟内晴天满沟水、阴天半沟水、雨天排干水;盘土保持湿润,前期基本不补水,当床土发白、秧苗叶片发生卷曲至第二天清晨仍不能恢复时适当喷水保湿;2叶期后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可在早晨或晚上酌情补充水分,移栽前3~4 d控水,促秧苗盘根老健。④肥料:机插秧以苗床培肥为主,一般不进行追肥。⑤治虫:2叶期每公顷用480 g/L毒死蜱乳油900~1 200 g加10%啶虫咪乳油300~600 mL对水750~1 200 kg傍晚喷雾,防治齐螬、蝼蛄、蓟马、根蚜等地上地下害虫。移栽前3~4 d施好送嫁药。
3.4 大田精耕细作,确保增产增收
因地制宜安排好合理播插期,保证适时移栽,特别是规模种植大户,要制定好分期播种计划,确定好栽插日期。①大田先机械干旋耕整地,后上浅水耖耙,做到田平草净,田面高低差不超过3 cm,土壤软硬适中,沉实1~2 d后进行机插;秧苗随起、随运、随插。采用宽行窄株的栽插方式,在保证行距30 cm的前提下尽量缩小株距,株距控制在12.0~13.5 cm,每公顷插21万~24万穴,每穴3~4粒谷苗,每公顷基本苗插足600万~1 200万苗,插植深度1 cm。②机插秧本田生长期较长,加强大田栽培管理,培植健壮个体,构建适宜群体,是机插秧夺取高产的关键。③因苗施肥:轻施基肥,早施重施分蘖肥,重施促花肥,不施或少施保花肥,后期结合防病治虫叶面喷肥。④合理管水:插后湿润立苗2~4 d,促新根发生,灌薄水1.0~1.5 cm促苗返青,分蘖期保持2 cm左右水层浅水勤灌;当总茎蘖数达到计划穗数80%时自然落干搁田,晒田时做到多次轻晒,控制无效分蘖,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壮杆防倒;切勿重晒,以免影响分蘖成穗。孕穗至抽穗期需保持一定水层,做到足水孕穗、有水扬花;后期干干湿湿,以湿为主,收获前7 d断水。⑤草害防除:在移栽后7~10 d,结合返青分蘖肥施用,每公顷用46%苄嘧·苯噻酰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 g拌尿素撒施,保持3 cm水层5~7 d。插后20~25 d因杂草生长情况,选用对口除草剂除草。⑥病虫防治。加强预测预报,及时掌握病虫情报资料,选用对口农药防治。⑦适时收获:稻谷成熟度达90%~95%,抓住晴好天气,及时收晒入库。
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不断涌现,工厂化秧苗的逐步推广,解决了水稻机械化插秧的插秧价格高、一家一户育秧技术难掌握,标准不统一的难题,水稻机插秧技术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现行推广的水稻普通毯状育苗机插秧秧苗小,漏秧漂秧多、植伤重,导致了补苗工作量大,秧苗缓苗期延长,水稻品种生育期延长,导致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较慢,其秧苗培育方式是重要的限制瓶颈。应用水稻钵形毯状育秧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普通的毯状秧苗技术的缺陷,达到了水稻生产技术的返青快,分蘖早,避灾害,产量高,效益好的基本要求,水稻钵形毯状育苗技术的应用将成为普及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强大助力器。
参考文献:
[1] 吉基伟,李世峰.水稻机插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13(2):39-40.
[2] 项忠懒,傅金兰,袁 祥,等.影响水稻机插技术推广的主要原因和改进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10(10):112-113.
[3] 朱德峰.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N].农民日报,2013-02-06(6).
[4] 陈慧哲,朱德峰,徐一成.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及应用效果[J].中国稻米,2009(3):5-6.
[5] 李文琴,刘 浩,陈慧哲,等.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在天津的应用效果及关键技术[J].中国稻米,2013,19(4):118-120.
[6] 周先竹,胡正梅,廖世勇,等. 水稻集中育秧的技术选择——以江汉平原早稻集中育秧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4):3241-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