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探索
2014-10-21郑周道
郑周道
摘要:道路对一个民族的复兴来说,意义特别重大。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了各種代价”。
关键词:民族复兴;道路;探索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的十八大主题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贯穿报告的一个核心内容。报告响亮的提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1] 道路对一个民族的复兴来说,意义特别重大。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正如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了各种代价”。
奠基。恩格斯指出:“历史从那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那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2]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实行“一化三改”,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并启动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之时,就已经开始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探索。这一时期探索的主要成果主要体现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两部代表作中。比如毛泽东提出建设要“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两类社会矛盾学说;关于社会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的思想;主张中国也应当实行“新经济政策”,在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再恢复和发展一些私营经济,并幽默地称之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关于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关于“以农业为基础”、并要按“农轻重”的顺序安排国民经济建设的要求,关于“全国一盘棋”和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原则,以及既要虚心学习外国一切长处和先进的经验,又不能盲目、教条式和机械地照搬,既要虚心学习外国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又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等,都是极为珍贵的思想遗产。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首先提出了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命题。1961年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各级干部中许多人不懂得社会主义是什么东西”、“对社会主义我们现在有些了解了,但还不甚了解”。1962年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向全党发出了要努力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要求。“社会主义建设,从我们全党来说,认识都非常不够。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逐步地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 ③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时期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正确与错误交织,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经验与教训并存。但是,这一时期的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误,都是后来在改革开放中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起点。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报告中指出:“以毛泽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4]开创。以1978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探索。在这一探索过程中,邓小平反复地指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这是邓小平总结建国30多年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反面教训后,重提毛泽东当年指出的这个命题。毛泽东本人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逐步深入的。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庄严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5]其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新时期中国发展的主旋律,也成为党的理论创新的一以贯之、孜孜以求的主题。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括和阐发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明确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他总是用“不是什么”或“是什么”的判断来认定社会主义的任务、目的、形式和原则等重大问题。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搞平均主义不行”,社会主义“不是两极分化”,“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等等。因为有了上述一系列辩证思考作为思想的基础,有了思考问题过程中的反向正向的比较作用,使我们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逐步清晰起来。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和十四大召开,提出并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第一次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吹响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因此,十八大报告指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
突破。江泽民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国际国内风云变幻的特殊历史时刻走上了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岗位,可以说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这13年, 是新中国历史上国际国内环境变化最剧烈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逐步丧失活力,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时陷入迷途,西方国家借机加紧了西化、分化的攻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严重曲折,许多国家的共产党改旗易帜,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山河变色。我国国内也发生了“六四”政治风波。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党内党外出现了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继续走下去等诸多疑虑。此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科学把握党的历史方位,集中全党智慧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1989年6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对于邓小平领导全党制定的党的基本路线,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全面执行,一以贯之”[7]同时,江泽民针对那些对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产生动摇的思潮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既不是苏联模式,也不是东欧模式,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这条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奋斗与探索作出的历史性的抉择。”“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了,就会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增添光彩。”[8]针对某些怀疑改革开放基本政策的观点,强调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并特别指出:“要划清两种改革开放观,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同资产阶级自由化主张的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化的‘改革开放的根本界限。”{9}针对有的同志提出一方面抓经济建设、一方面反和平演变的主张,他明确表示:中心只能有一个,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搞“多中心论”。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0}面对西方国家的“制裁”和反华声浪,他坚定地表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统一的。中国人历来讲民族气节,中国人民从来没有、今后也决不会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决不会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和民族独立来换取别人的施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积极迎接信息化、正确应对全球化、稳妥实施市场化、全面适应多样化、逐步推动多极化,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进行新的探索,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突破。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那样:“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发展。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审视国际形势变化趋势,认真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总结我国和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既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道路的内容和结构,又是对新时期逐步形成并作出过初步概括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新拓展。它在建设内容、建设结构、发展机制、奋斗目标上,较之以往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特别是形成了以科学发展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发展领域、建设领域、文明领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内容、新结构。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领域,已经由原来的经济、政治、文化拓展为包括社会在内的发展结构;社会主义建设领域,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建设结构;社会主义文明领域,由原来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正在拓展为包括社会文明在内的文明结构。这三重四位一体的发展结构,既是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又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实践平台。并且被写如中国共产党章程,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从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十年过去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同时还从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科学的界定。报告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总之,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注释:
[1][4][6][11][12][13]《十八大報告》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29页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7]《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8]《江泽民思想年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9、74页
[9]《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163页
[10]《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