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愿服务与素质教育关系研究

2014-10-21李康刘巍王修彦

管理学家·学术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调查研究

李康 刘巍 王修彦

摘要:作为一支不断发展壮大的队伍,青年志愿者群体开展服务,对于促进青年成长与社会和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调查选取某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及全校各学院志愿服务基地,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对志愿服务做出科学评估与督导,积极探索青年志愿者协调共进、科学发展的组织模式与运转机制。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调查研究

引言

我国青年志愿者活动于1993年逐步开始,到目前为止我国志愿服务工作已经取得长足发展,志愿者规模逐年增长,服务项目不断完善。作为一支不断发展壮大的队伍,青年志愿者群体开展服务,对于促进青年成长与社会和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志愿服务队伍中,规模最大的群体是大学生。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入研究探索志愿服务与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既是对志愿服务的工作意义、发展方向、实施策略的深入挖掘,也是对学生素质教育新平台、新机制的积极探索。目前,青年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组织做了很多努力,在人员招募、项目实施、社会影响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对于促进青年志愿者自身成长、服务社会发展做了重要贡献。但是,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青年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对此,我们选取天津市某高校为案例,通过实地调查,研究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状况、基本做法、基本经验,以及目前在功能定位、组织结构、活动体系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寻找对策措施,推动青年志愿者更好参与志愿服务。

一、调查过程与样本分析

本次研究按照对于志愿服务的介入层次,将调研对象分为普通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者两个群体。问卷采取网络调查与线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简单随机抽样进行调查。其中志愿者调查问卷共回收问卷176份,志愿服务组织者调查问卷共回收问卷151份,填答者覆盖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其中以大一大二学生最多。样本多为注册志愿者,男女比例均衡,家庭出身均匀分布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乡镇、农村各个层次,志愿服务时长从10小时到200小时不等,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

二、基本统计

研究主要从参与动机、主观感受和客观所得进行了考察,并对学校志愿服务组织工作的开展状况进行了关注,具体的分析如下。

(一)志愿服务参与动机。问卷将志愿服务动机分为责任动机、快乐动机和自我发展动机三类,如图1所示,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项得分高达7.22,占所有选项中的第一位,排在其后的则是“寻求自我满足感”和“获得新的生活体验”,“扩大交际范围,积累人脉资源”“个人升学和发展的需要”排在更后。由此可见,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动机仍然是责任感和个体的满足感,而一些比较偏于功利性质的动机则不占主要地位,这与学生参与其他一些学生活动相比存在动机上的差异,也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更多地倾向于服务社会、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诉求。

图1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

问卷第13和14题涉及志愿者的父母和寝室周围同学对于志愿者所做的志愿服务工作的态度,超过70%的填答者表示父母和同学非常支持。这也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社会氛围和认同度较好。

(二)志愿服务主观体验

志愿服務对于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价值观和道德感上。志愿者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收获,排名最高的两项与志愿服务参与动机相似,分别为“了解了社会现实,增强了社会责任感”(4.03分)和“获得了成就感和满足感”(4.01分),此外,“沟通能力得到提升”也得到了很多同学的认可。而“为升学、出国等积累了资本”的得分只有2.63。总体来说可以看到,志愿服务主要的作用是在大学生脱离高中之后为其提供更好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并且实现价值观的改变与提升。

从一些关键词来考查志愿者对于志愿服务的主观感受(如表1),其中“奉献”占据了第一位,“责任”和“公益”则紧随其后。从上述情况来看,志愿服务在大学生志愿者的观念中考虑回报的情况并不多,更多地体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表1 志愿服务相关词汇认同度统计

85.43%的填答者认为志愿服务活动在其大学生活中占据很重要或比较重要的地位;98%的填答者表示在工作后会继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有13.16%的填答者表示在毕业后会用一到两年的时间专门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甚至于进入NGO成为专职工作人员;71.05%的填答者相信志愿者的努力会让社会更加美好。从这些情况看,大多数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之后有着良好的主观感受,并且强化了责任意识和道德观念,奉献互助的思想深入内心。志愿服务对于德育的作用不可忽视。

(三)志愿服务客观所得

志愿服务客观所得(如技能提升、各类奖项、加分项等)是学校或社会层面对于志愿者的肯定与鼓励,对于志愿者客观所得的重视实际上是对志愿者激励工作的重视,合理的志愿者激励能够有效促进志愿服务品质和规模的提升。

从志愿者接受的技能培训以及志愿服务与专业知识上看,高达85.53%的填答者表示参与志愿服务之前接受了简略的技能培训或活动介绍,仅有3.95%的受访者表示接受过系统的技能培训课程;表示志愿服务中应用到了大量专业知识的填答者仅占5.26%,有48.68%的填答者表示涉及到了一些基础的专业知识,还有46.05%的填答者表示并没有涉及到任何专业知识。由此可见,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技能或专业上的提升并不多,同时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了对于专业化程度高的志愿者的需求。

从对志愿者的奖励情况看,有64.47%的填答者表示没有获得过有关志愿者的奖项,而在获得过奖项的填答者中,59.26%的人获得的是院级的志愿者奖项。这可以看出,当前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的激励力度仍然有待加强。第38题中70.37%的填答者表示其所在的学院在保研、评优中志愿服务经历并不能加分,这可能与部分理工科学院以成绩和科研为先的性质有关,但仍然反映了对于志愿服务重视程度的不足。但在志愿服务组织者的问卷中,33.33%的填答者表示志愿服务工作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被纳入了考虑。

志愿者对于学校志愿者激励方面的改进建议中,表现出了对于更多更优质的志愿服务项目和更专业的培训课程的需求,对物质奖励的需求并不明显(仅占19.74%)。在志愿服务组织者的问卷中,本题的答案也集中在志愿服务项目和培训课程的提供上,可见无论是从志愿服务组织者的视角还是普通志愿者的视角来看,项目和培训都是值得期待的。

(四)志愿服务组织方的相关工作

志愿服务组织方承担的是资源的联系、人员的管理、项目执行保障和后期跟进等等工作,组织方工作的好坏与整个志愿服务环境的好坏息息相关。在进行调查中,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者们也反映了一些问题。

对志愿者参与过的志愿服务种类和希望多提供的志愿服务活动机会的统计显示(如图2、图3所示)。有68.42%的填答者表示他们参与过弱势群体服务(照顾孤老病残、关爱农民工子女、帮助贫困家庭等),50%的填答者参与过社会公益服务(大型赛会、应急救灾、普及法律法规等),但有76.32%的填答者表示了对社会公益类服务的需求,只有42.11%的填答者表示了对弱势群体服务类活动的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之后学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

图2实际参加的志愿服务类别

图3希望学校侧重提供的志愿服务类别

志愿者参与过的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单位中院级和校级的志愿者组织得分最高,尤其是院级的青年志愿者组织,表现出了学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覆盖程度的工作成果,但是也反映出了各院青年志愿者组织所承担的责任之重。

志愿服务经费问题的统计显示,57.89%的填答者表示志愿服务中产生的费用需要由自己承担,但在能够报销的填答者中费用的报销比例一般都在70%以上。

另外,93.42%的填答者表示了对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和执行情况的满意,而在志愿者的权益保护方面,选择有明确权益保障规定、有规定但不能认真落实和没有规定但不影响活动进行的各占三分之一,可以看出权益保障工作在当前的志愿服务中其实还没有受到重视。

在志愿服务组织者的调查中,组织者们认为当前志愿服务组织的主要问题是“存在挂名不做事现象,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66.67%)“部门分工不明,组织松散”(45.1%)两方面,可见当前志愿服务组织的组织建设工作还需要加强。58.82%的填答者认为当前志愿服务组织在学校各组织当中的地位一般,重视程度还需加强。

在考查志愿服务的指导教师的问题时,74.42%的填答者表示指导教师在志愿服务组织建设上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行政资源的支持和对志愿服务组织骨干人员的指导上也比较充分。在指导教师改进方向的询问中,填答者表现出了对物质资源和社会网络资源(与社会NGO、企业、兄弟院校的联系等)的需求(如图所示),这也是学校方面在以后的工作需要注意的方面。

图4 指导教师当前的工作情况统计图

三、现状总结与对策分析

在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往往成了“雷锋精神”在现时代的延续,人们过多地强调奉献和社会责任,对志愿者本身的发展、素质教育强调不足。从以上的调研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志愿服务在大学生志愿者的道德发展和责任感培养中已经显现出了作用,參与志愿服务的人往往表现出一种更加柔和的处世态度和更高的道德水平。但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到当前志愿服务的一些问题。

(一)专业化程度不高

高校志愿者的项目大多都以关爱弱势群体或社会公益项目为主,而很多志愿者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有些时候参加志愿服务,并没有感到自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能作为旁观者或者做一些诸如聊天、陪伴的事情,在受助对象自身境况的改善上几乎不能起什么作用,所以对此类志愿服务的社会效益产生了质疑。实际上,志愿者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如医学、外语、法律等等。

(二)志愿者培训力度不足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志愿者培训还处在简单的技能讲解上,这与结果中表现出的对于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培训的大量需求是不匹配的。这是提高志愿服务质量的需要,更是志愿者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

(三)志愿服务参与管道不足,社会参与面不广

志愿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不强,志愿服务的参与渠道狭窄,参与管道单一,社会参与面不广。结合学校的情况就是参与的多为大一同学,大二大三大四参与度不高。参与渠道多为院青志协组织,管道单一。

(四)志愿服务网络不完备,志愿资源浪费严重

数据库建设相对滞后,软硬件设施不甚完善,网站信息量少、内容更新缓慢,管理中各自为政、相互分割的现象比较严重。志愿服务网络不完备,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的网络协调与管理机制,导致跨系统、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流动和整合非常少,容易造成志愿服务的重复和志愿资源的浪费。

(五)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和管理体系有待创新和完善

目前各高校对志愿者的组织和管理主要通过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一方面,我国的青年志愿者协会起步晚,各方面建设有待完善,另一方面,我国的志愿组织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我国志愿组织这种“官民二重性”特性,使志愿组织的独立性受到限制,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能力不够强。同时,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比较缺乏,另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事后的总结和思考,对志愿服务的后期不重视,使得志愿服务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了学生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问卷中关于是否有必要建立志愿服务双向反馈机制一题几乎百分之百的肯定也印证了这一点。

针对现存问题,要推动形成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格局需要多部门协同、多层次介入、长效化实施。

(一)明确志愿服务定位,加强校地密切对接

志愿服务要积极打造清晰、积极向上、鼓励参与的形象定位,将志愿服务任务与青年成长结合起来。主动与青年志愿者集中的单位(如高校)等密切对接,建立有效衔接、稳定通畅的沟通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定位在社会形成共识,获得认同。

(二)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形成有力支持体系

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形成有力支持体系。要加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网上注册、信息发布、跟踪反馈等新做法,方便志愿者进行注册、获取信息、表达诉求。同时,根据专业特色,加强志愿者培训工作,建立志愿服务组织者培训制度,形成高素质志愿者及组织者队伍,为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信息、能力支持。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一方面要不断拓宽志愿服务渠道和志愿服务类型,促使志愿服务和志愿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了解志愿者的需求,同时提供多渠道、多样化、多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另一方面,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网络,健全资源共享、网络协调与管理机制,从而促进跨系统、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流动和整合,降低志愿服务的重复和减少志愿资源的浪费。

(三)健全职院服务培训体系,完善志愿服务项目形式

健全培训制度,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志愿者正式注册后必须进行系统培训,二是志愿者实施具体服务项目前必须进行专业培训。对志愿者的培训经历应建立专门的档案,各类培训的小时数应有明确的要求,培训情况要作为志愿者考核的重要依据。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培训内容,结合各类志愿服务的特征进行科学归纳,参考其他领域专业化的培训课程,做到统一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在新形势、新条件下,志愿服务面临新任务、新挑战,必须主动适应,主动作为,主动完善。从项目上突破,逐步打造有实效性、影响力、带动性的品牌项目,充分发挥项目的载体、平台作用。同时,要不断创新动员机制,利用新媒体,搭建新平台,创新形式、载体,宣传志愿文化,通过创新实现新突破。

(四)做好志愿服务保障,推动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学校当前对志愿者的激励仍然不足,例如一部分学院在保研等活动的加分项中并没有列入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工作整体在学校的行政系统中并没有受到高度重视等。因结合学校本身特点,一方面加大对志愿服务精神的宣传,鼓励同学们投身于志愿服务事业,转变同学们的认知,确立对志愿服务的科学的认识,另一方面,学校在发展志愿服务的同时要注重把志愿服务和学生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志愿服务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要加强对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形成稳定投入机制,满足志愿服务在交通、基地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经费需要。要探索形成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充分挖掘典型,做好宣传推广,形成带动示范,弘扬志愿精神,凝聚、传播强大正能量,切实推动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丁元竹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M],2007.

[2]吴江.1994—2007中国志愿服务的文献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01:85-89.

[3]谭建光,朱莉玲.中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3:19-25.

[4]彭华民,陈学锋,高云霞.服务学习: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教育整合模式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04:87-91.

[5]蔡建淮,李荣志.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南京N学院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1,03:55-57.

[6]李茂平.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J].社会主义研究,2012,04:27-30.

[7]张勤,武志芳.中国志愿者發展问题研究的新视角[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06:52-56.

[8]翁铁慧.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德育践履的良好方式[J].中国青年研究,2002,06:68-70.

[9]马海韵.中国公民志愿精神:价值愿景、成长现状及培育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1,12:86-91+104.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调查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