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院校英汉翻译过程教学之交互管理

2014-10-21赵华成丽芳

管理学家·学术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新模式

赵华 成丽芳

摘要:农业院校的英汉翻译课程起步晚,并长期处于边缘地带。因此,与其他非英语专业的学科相比,翻译学科的发展竞争力不强。一直以来,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不高,这与翻译教学传统模式的弊端有关。为此,本文以S农业高校为研究重点,针对该校英汉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建构了以“过程教学之交互管理”为特点的农业院校英语专业英汉翻译教学新模式,以期为院校英语专业和翻译课程的创新发展助一臂之力。

关键词:农业院校英汉翻译课程;学科改革;“过程教学之交互管理”新模式

近年来,我国英语翻译教学取得了跨越性的发展。无论是开设翻译课程的学校数量,还是翻译课程的规模,其发展都是飞快的。众多的农业院校虽然也开设了翻译课程,但其现状却不容乐观,问题多,制约了该学科进一步的发展。

一、农业院校翻译教学传统模式的弊端

2010年,在以“英语专业学科特色建设与人才需求”为主题的“全国英语专业院系主任高级论坛”上,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戴炜栋教授在发言中指出英语专业成绩大、问题多、人才培养缺少特色、毕业生就业前景堪忧等,进而呼吁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院校要办出特色,化解英语专业被边缘化的危险[1]。

导致农业院校英语专业英汉翻译课程边缘化、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很多,但这些院校英汉翻译教学仍然沿用传统模式是主要的原因之一。传统教学模式在过去教学的使用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如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它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老师讲解较多,学生翻译实践较少;绝大部分的教学活动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竖起两只耳朵听就行,学习氛围沉闷;教学内容跟着教材走,缺乏灵活性、时代感;译文的结果大多唯参考译文是瞻;课程评估形式以闭卷考试为主,形式较单一,缺乏挑战性等等,这些问题逐渐成了农业院校英汉翻译课程建设的最大阻碍。因此,农业院校英汉翻译教学应该借着当前课程改革的东风,抓住机会,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学科特点、市场需求、学生梦寐以求的新模式。

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应该是翻译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然而,在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则一直处于翻译教学活动的被动承接者的地位,长期以来他们的话语权始终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英汉翻译教学的改革中,笔者特意对S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翻译教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当前翻译教学的模式,并就翻译教学的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提出了他们自己的意见和希望。笔者发现,这些意见和这次翻译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下面就从学生的角度来谈谈当前农业院校英汉翻译教学存在的不足。

调查对象为S农业高校英语专业大三、大四学生以及部分毕业生。该校英语排专业在校大三、大四学生共122人,已毕业一年的学生59人。调查问卷共发出150份,收回148份,其中空白卷10份,调查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问卷题目主要有两种形式:选择题和开放题。选择题围绕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意见,各有10道题,每题有5个选项;开放题有3个,以了解学生对翻译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综合看法,以及学生毕业后从事翻译工作的情况。

在教学内容方面,调查问卷主要就翻译理论、中西文化差异、翻译技巧、翻译文类等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展开了解。结果显示,学生对当前翻译教学内容偏重翻译技巧的讲解不满意。大部分学生认为对翻译理论了解过少,中西文化差异的比重也应该增加,尤其是翻译文类,绝大部分学生说当前学到的翻译文类偏重文学,比较单一,且应用性不强。比如在关于“是否同意加大经贸类、旅游类、科技类”的意见,同意经贸类、旅游类的比例略高于科技类,而“是否同意教学内容体现农业专业特色”的比例和科技类相当(毕业生比例略高),具体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关于应用翻译必要性的调查

从教学内容的调查结果看来,学生认为目前翻译教学内容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与他们对翻译课程的希望有所差距,对此,他们表示中西文化差异、应用文翻译和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应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并要求内容具备实用性、趣味性和审美性等。

而从表2所列出的关于学生对翻译教学方法的意见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当前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持反对意见,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支持“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比例。学生还在后面的开放题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的具体组织形式,对以小组合作、自主选择翻译语料等方法表示赞同。

表2 关于教学方法有效性的调查

关于“将平时翻译实践成绩列入期末成绩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的意见,学生表示肯定的比例都在80%以上。这表明学生希望课程的期终考核应与平时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联系起来,对当前一張试卷定优劣的考核方法不赞同。

总之,农业院校英汉翻译教学模式陈旧,既不适合时代特点,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笔者建构了以“过程教学之交互管理”为特点的农业院校英语专业英汉翻译教学新模式,以促进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创新发展。

二、农业院校英汉翻译课程“过程教学之交互管理”新模式

与“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不同,“过程教学之交互管理”新模式强调学生参与到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的教学全过程,建立师生交互、模仿与创新交互、课内与课外交互和平时与期终交互的新模式,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社会培养出真正有文化的翻译人才。

强调“教学过程”的理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北美有一批学者对大学教育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过程为重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的新模式[2]。在中国,朱玉彬和许钧于2010年也提出了“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经过与“以译品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对比,得出前者优势突出[3]。遗憾地是,这些模式都没有与交互性衔接起来。过程教学是网,交互性是结,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服务于英汉翻译教学。“交互”贯穿在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以师生交互、模仿与创新交互、课内与课外交互以及平时与期终交互为其组织形式。

过程教学管理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流于形式的管理,着重知识的灌输,而学生则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活动沉闷,学习积极性不强,教学效果不理想。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就成了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决定着教学效果。过程教学是对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的教与学进行管理。比如之前提到的调查问卷就是让学生在学期之前就参与到该课程的组织管理中,通过了解和分析学生对该学科的看法,教师就能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而教学中的一切课堂课外活动的组织,无疑是过程教学的重点,将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果。教学后的评估则是对整个教学活动效果的检测,同时又会为新一轮翻译教学提供经验。

过程教学管理形成了整个英汉翻译教学的网络,从教学前的调查、交流、课前准备,教学中的活动设计,到教学后的形成性评估,环环相扣,弥补了过去“满堂灌”的不足。

交互管理 如果说过程教学构成了英汉翻译教学的网络,那么师生交互、模仿与创新交互、课内与课外交互以及平时与期终交互等便是这个网络一个又一个结。

(一)师生交互。过程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还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且还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例如,在每个学期前,教师要做出整体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设计,并以交谈、讨论或者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看法和希望。同时,教师在教学开展前,将教学内容分成几大主题,把学生分成五到十人一组(视班级人数而定),每组选一个主题任务,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翻译实践,通过组内讨论,将译作在课堂上展示,并提交相关的翻译笔记和论文。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李德凤教授经验丰富,他提出的反思日志,与这里的翻译笔记实为殊途同归[4]。师生交互贯穿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整个教学活动的网络中,翻译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师生交互能使翻译教学在和谐健康的氛围中进行。

(二)模仿与创新交互。众所周知,知识的学习,没有输入,就不会有输出。翻译教学要始终以学生为主,加强实践环节。翻译家黄源深老师说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外语人才的‘看家本领。”[5]这是译者最基本的素质。但问题是多数学生的双语能力达不到要求,语法错误多,译文表达不符合习惯,加大了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识记基本知识仍然很重要,记住了,才能运用。识记也是模仿。在此基础上,模仿实用性强、通俗易懂的英语表达,坚持不懈,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会大为改观。此外,模仿优秀译作不失为学习翻译的最佳途径之一,这一点在学期前的问卷中,学生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们认为,多读多背优秀译作,才会在翻译过程中创新地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增强语言表达的美感,有效地提高翻译能力。模仿与创新的交互,就如同自行车的两个轮子,看似重复地转圈,却不知不觉地走出了很远。

(三)课内与课外交互。课内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仍以学生参与为主,结合学生需求、市场需求、翻译人才素质要求等,设计系统的教学内容和灵活丰富的课堂活动。而课外,教师会布置现实性强、生活色彩浓的课外翻译任务,比如校报上的一则新闻、班里的一件趣事、影响深刻的一则英文小故事以及随处可见的宣传单、标语等练习资料,让学生带到课堂与其他同学共享,翻译讨论。其它形式的课内与课外交互活动还可以是教师布置课内或课外翻译练习,要求学生和同桌或小组边做边讨论,完成定稿。一位教师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她曾经承接过温州永嘉昆曲传习所的昆剧《张协状元》部分台词汉译英的任务,当时组织了班里12位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分工协作。翻译任务的完成全在课外进行。该老师还指出了这种课内与课外的供需交互活动的好处:1) 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2) 使教师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做到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3) 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化、组织、协调和社会交际能力;4) 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追求教学的高标准和实际目标。这一点与国外翻译教学的精神不谋而合。国外翻译教学强调翻译教学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为重点[6]。

而笔者认为农林院校的翻译应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即农林学科的健全的学术环境。课外翻译应该和农林等专业学科联系起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翻译技巧,拓展了知识视野,而且让学生切身体会了翻译人才高素质的要求。这种课内课外翻译任务与农林院校其他专业的交互是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具有自身特色,响应了戴炜栋主任对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和翻译学科发展的号召。

(四)平时与期终交互 教学改革的最后一项是学生关心的评估测试。传统的测试多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这种单一的考试方式往往会破坏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养成急功近利的坏毛病。华东师范大学汉译英课程经过几年的改革,成功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他们最主要的经验是采用了“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7]。对将平时实践成绩列入期末考试成绩的举措体现了这一理念,期末测试形式还可以采用开卷翻译、评析译作、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

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估之外,学生对教师和教学活动的评估也以书面形式或调查问卷进行,其实,S高校已经开始要求学生对课程负责教师进行学期后的网上评估了,不过这些评估大多以匿名提交,而这里的评估,则可以是具名的,甚至是面对面的意见反馈,来自学生的这些反馈都将是翻译教学活动的珍贵资源。

三、结语

农业院校的英汉翻译课程与其它学科相比,发展慢,收效小,学生学习劲头不强,就业形势不乐观。为了尽早改变这种状况,早一点解决这些发展中的瓶颈,增强该学科的竞争力和魅力,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思考,提出了“過程教学之交互管理”的教学新模式,全盘考虑翻译教学的整个过程,强调各个环节的衔接,通过管理师生交互、模仿与创新交互、课内与课外交互以及平时与期终交互等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其不仅能熟练掌握翻译知识,通过识记、模仿众多优秀译作,而且能在整个翻译实践中独立思考,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克服困难的精神,最终成为有文化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方颖芝. 英语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趋势及问题——“第四届全国英语专业院系主任高级论坛” 综述. 外语界[J]. 2010, 2: 95.

[2]肖琦. 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翻译教学模式. 工业与信息化教育[J]. 2014, 3: 63.

[3]朱玉彬,许钧.关注过程:现代翻译教学的自然转向——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的理论探讨及其教学法意义.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J]. 2010, (l): 84-88.

[4]叶苗. 翻译教学的交互性模式研究. 外语界[J]. 2007, 3: 52.

[5]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外语界[J]. 2001, (1): 10.

[6]陈喜文.学术、趣味、实用“三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石家庄学院学报[J].2012, 14(4): 121.

[7]张春柏, 吴波.从翻译课堂到翻译工作坊——翻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J]. 2011, (2): 72.

猜你喜欢

新模式
浅谈刑事现场勘查与图侦相结合的新模式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互联网金融监管原则与新模式研究
“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中职“人才孵化基地”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礼仪文化引领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