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良的成因及转化建议
2014-10-21陈盈羽蔡恋
陈盈羽 蔡恋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学习不良的定义,然后剖析了学生学习不良的问题表现及其成因,最后提出了转化学生学习不良的建议。
关键词:学习不良;问题表现;成因;转化建议
一、学习不良的界定
1958年,Thelander等首次在《与轻微脑损伤有关的学习不良》中将学习不良界定为轻微脑功能障碍和学习困难[1]。1963年, Kirt认为学习不良是:“个体在一种或多种过程中涉及说话、语言、阅读、书写、算术或其它学科中表现出的落后、障碍或延迟发展[2]。” 俞国良(2005)认为,学习不良本质上是一种或多种心理过程障碍,主要表现在听、说、读、写、思考、数学计算的落后和困难[3]。综上所述,学习不良是学生身心发展处于健康水平且智力正常,表现为听、说、读、写或某一技能学习的落后或困难,其成绩的提高需要额外辅导和自身努力。
二、学习不良的成因
(一)内部因素
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研究发现,学习不良学生和非学习不良学生在其他自我概念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学术自我方面有着明显差异[4]。 学习不良学生更倾向于持消极自我概念,而消极自我概念会削弱其学习动力从而形成学习不良。
自我归因风格是个体在长期归因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归因倾向[5]。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所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学习不良学生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为不稳定、外源和不可控制的,对学习成功与否,反应消极,这不仅削弱了学习积极性,也降低了自我效能感。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习者进行学习并维持学习活动使其学习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6]。耶基斯-多得森定律认为,过高和过低学习动机都会减低学习效率,而中等强度学习动机有助于学习效率提高。因此,学习不良学生过低的学习动机,会降低学习效率导致学习不良。
(二) 外部因素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行为举止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研究表明,学习不良学生的父母以专制型和放养型为主,家长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将造成学生厌学、怕学的不良心理,从而影响其学业成绩[7]。
学校因素是学习不良形成的另一个因素。巴班斯基对3000名学生学习不良的主要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教育因素在学生学习不良中起着主要作用,约占70%[8]。在一些学校,学校为了抓升学率忽略了学生的均衡发展。一些老师为了提高班级升学率,忽略了学习不良学生而导致其缺乏学习热情。
同样,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学习不良的产生。随着各种论坛、博客等网络文化传播方式给民众提供了言论空间,并成为了不良言论的交流、传播平台。一些学生受 “读书无用论”,“学得好不如长的好,长的好不如嫁的好”等不良言论的影响产生弃学心理从而形成学习不良。
三、转化建议
(一)增强自信
自信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习不良学生做一些简单任务,让其体验到成功,树立信心。学习不良学生在取得成功时,应及时给予鼓励,并告诉他们是其能力的体现,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归因和正面自我概念。
(二)建立和谐家庭
家庭作为学生最重要的生活、成长的场所,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在自由民主的环境中成长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创建一个和谐家庭环境。这可以让孩子在这种环境中自由思考、平等地参与进家庭决策中,以培养孩子的思考和决策能力,同时父母还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对教育的接受和认可程度,而且还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质量和效果[9]。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关注学习不良学生,多与他们交流谈心。在发现学习不良学生的优点时,多加表扬;在发现他们进步时,给予鼓励。一方面,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对不同学生运用不同教学方法,以使学生达到要求。
参考文献:
[1] Kirk S A, Bateman B D. Diagnosis and Remediation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J].Exceptional Children,1962(29)
[2] 王禮申,杨盈.儿童学习不良与社会因素探究[J].教育论坛,2009,24(4)
[3] 俞国良.学习不良:一个有待拓展和深化的研究领域[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
[4] Tabassam W,Grainger J. Self-concept,Attributional Style and Self-Efficacy Beliefs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J].2002,25(2)
[5]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第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 匡华,张仲华等.儿童记忆特点和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
[7] 胡文琴,胡俊.非智力型“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26(5)
[8] 王虹.互联网对社会关系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4)
[9] 李凌.浅议语文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中学教学参考,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