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教为学、以生为本、激扬生命

2014-10-21胡新慧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39期
关键词:学习活动教师学生

胡新慧

摘 要:人们说,要到学校的第一线去研究教育,我在这里想要进一步建议的是,要到教育的前沿,到人的学习的前沿——学生学习行动的真正发生之处去了解教育。因为这里是教育的能量发挥、情感升华、成效初现的地方。

关键词:学习活动;教师;学生

一、到底谁才是学习者?

曾听过一个笑话:一个人要外出旅行,他妻子为他做了周到的安排,提前几天都在想一定要带上什么东西。终于到了出发的那天,行李箱也收拾利索,但那个人到了机场才发现,忘记带行李箱,妻子所有的努力都告无效。我们在失笑之余,不禁思考,到底谁是旅行者?正如我们的课堂,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学习者?不能不说我们的老师就像笑话中的妻子一样,都是在尽职尽责的工作,课堂上唯恐一个学生听不会,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当我们面对自己讲过几次的题学生还是照样做错而无语时,当我们自以为自己的教学设计细致入微而自鸣得意时,有没有想过,学生在做什么?谁才是真正的学习者?老师会不会像笑话中的妻子一样忙得不易乐乎而学生就像笑话中的丈夫一样完全不在状态呢?

因此:对于学习活动而言,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者。

二、老师的讲与学生的做,那个更重要?

鱼牛的故事: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及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

当我们看了这幅图,听了这个故事,会想到什么呢?是青蛙错了,还是鱼的错?

在鱼的身体上,加上了它听到的牛的特征。对于鱼来说这种结果是合理的,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关于牛的部分信息,并将该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的形象。鱼有错吗? 但对于青蛙来说,鱼理解的牛根本不是它所要表述的牛,或者说鱼认识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

联系我们的教学,当我们老师在给学生讲解各种知识的时候是否就像青蛙对鱼说自己看到的岸上世界呢?青蛙可能永远不会知道鱼在听完它的讲述后脑子里想像出的鸟、牛、人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那么,作为教书育人的我们,是不是也想到,可能我们的学生在听完我们的讲解后,他们所建构的知识体系并不是我们想要的那样?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思考:如果把鱼看成是孩子的隐喻,青蛙看成是教师的隐喻,牛是教学内容的隐喻,那么这个故事不正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孩子建构其认知世界的道理吗,它至少给我们以下启示:

1、孩子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的

2、孩子只有到真实的情境中才能认识真实的事物。

3、教师的教并不等同于学生的认识。

因此,对于学习活动而言,学生的做更重要。

三、“被动”地学与“主动”地学,那种方式更有效?

“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率先提出的,也有人翻译成“经验之塔”。

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24小时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我们总是怕学生学不会而选择精讲,却不知这是收效最低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整甚至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努力转变学习方法,要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要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要耳、眼、脑、口、手并用。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在参与中掌握知识,生成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更使学生们真正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

因此: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式的学习更有效。

四、对于学习活动而言,谁才是唯一的主体?

大家知道水稻的栽培技术改革吗?传统的水稻栽培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插秧,把秧苗插的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越多,但是水稻并没有因此而增产,后来有人把插秧改为抛秧,农民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之苦,姿态优美地拋出秧苗,却带来了丰收。

“插秧”、“抛秧”都是为了能有一个好收成,但所采取的方式却不尽相同。“抛秧”之所以取代“插秧”,不仅仅是为了省时省力,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秧苗自主生存的能力。这样在看上去不是很“规范”的稻田里,每一个秧苗都做出了自己在生长过程中的一些努力,为了生存,它们必须在被抛后不断积蓄生存的力量,牢固根基,这样才能存活,才能争取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当然,农民一定会为它们准备好存活的基本条件:水、淤泥、一定的营养成分等。教育教学,呼唤回归抛秧式的手法!学生只有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才能保证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生存;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稻田”里更具生命力。教师应摈弃那种出力不讨好的“插秧”式的教学工作方法,做一个快乐的“抛秧人”。给孩子的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充足的条件,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在类似于抛秧的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舒展个性,发挥潜能,自主发展,自由成长。

因此:对于学习活动而言,学生才是唯一的学习主体。

综上所述,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者,学生才是学习的唯一主体,教师的最大责任不是自己教,而是把更多的努力放在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上,把握学生的起点有效诱导,研究学生的疑点有效探究,利用学生的错点有效互动,捕捉学生的亮点有效生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让每一位学生受到关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发展。

猜你喜欢

学习活动教师学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育教师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