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坡地建筑设计探讨

2014-10-21李尊雨王世轶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年18期

李尊雨 王世轶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坡地建筑设计,对坡地的环境特征和人文特征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坡地建筑的特点,并对坡地建筑的设计进行了简单谈论。

【关键词】坡地;建筑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建筑工程建设大规模开展,坡地建筑作为建筑工程中重要的组成,其建设目标是更合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更高的坡地建筑。作为坡地建筑建设的重要环节,坡地建筑设计工作对坡地建筑建设目标的达成意义重大,本文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专门讨论。

一、坡地

1.环境特征

坡地是一个广义词,包括对建筑造成直接影响的因素,如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候植被等因素,还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人文环境。环境因素对建筑创作非常重要,建筑是依附环境生存的,坡地建筑设计的成功与否,和建筑师的环境意识以及对环境特征的把握密切相关。在环境因素中,对建筑结构形式影响最大的是坡度[1]。坡度在3度以下的平坡地道路和房屋建设可以自由布置,但是需要对排水设计格外重视。坡度在3-10°的缓坡地内建筑无需设置梯级,建筑群的布置不受地形约束。坡度在10-25°之间的中坡地建筑区需要设置梯级,建筑群的布置需要考虑坡度的影响。坡度在25-50°之间的陡坡地建筑群布置和设计会受到严重影响,坡度在50°以上的建筑设计需要采取特殊处理,在100°以上则不再适用于房屋建设[2]。坡地形态特殊,进行坡地建筑的建设需要考虑其不稳定性。地表岩层在风化作用下会受到各种地质作用力的影响,出现断裂、褶皱,导致大规模的地貌地形变化,无论是在内力和外力作用下坡地的地质都是不稳定的,容易在自然环境或者人类活动影响下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2.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非物质的,在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思想意识以及深层结构中指导其行为和行动。不同的坡地环境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会孕育出迥然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质。从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行为方式和道德情趣等方面均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3]。

坡地的人文环境是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域、民族、时代,坡地的人文环境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中坡地人文环境最基本的特征。人文环境在建筑设计中的渗透,要求人们不仅仅要建设遮风挡雨的房屋,还要创造一个寄托者人们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的情感空间,一个家。设计坡地建筑时一定要挖掘当地坡地文化,对当地特色的人文环境和精神进行充分发扬,增加人们对建筑的归属感[4]。

二、坡地建筑的特点

1.原生态

坡地建筑是原生态建筑,原生态是指自然环境没有遭受人类干扰前提下保持原有生态环境。坡地特殊的地貌环境使得坡地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很小,能够最大限度的维持周边环境原状,能够真正把建筑融入到自然环境中,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建筑。

2.坡地建筑是景观建筑

坡地建筑修建在山坡上,形成依托山地的格局,能够很自然的实现和山地中山、风、水、光等元素的融和,在坡地建筑和环境设计工作中充分利用这些元素,能够使坡地建筑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建筑主体和坡地上的山地风光相映成趣,获得良好的视觉层次和开阔的视野,建筑为山增色,山为建筑添光。

3.坡地建筑是人文建筑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主张天人合理,主张人和环境和谐共处,强调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协调融合,并由此产生了博大精深的风水学。在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和山水的崇尚和追求,从赞美祖国山川的古诗文中可见一斑,从五柳见南山到湖心亭钓雪,均体现出了我国对建筑和自然之间关系理性和情感高度的认识,坡地建筑和我国山南水北为阳的风水观念不谋而合,增加了坡地建筑的哲学思维和地方人文情怀[5]。

三、不同地段建筑设计表达

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选择坡地,根据坡地的形态特征,把坡地建筑和坡地环境视作是一个整体,依据坡地建筑和坡地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建设场地的形态空间结构,实现坡地整体环境的融合。

1.坡顶建筑设计

坡顶主要有山顶和山脊两部分,坡顶表现出的是上升、结束的趋势,山顶建筑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形态控制,通常除了标志性的建筑之外,都需要按照小、散、隐的原则进行建设,化整为零,减少对坡地环境的破坏,同时按照留脊的原则在山脊两侧布置建筑,控制建筑尺度,为了减少山脊下形成紧箍形式的环状建筑群,建筑需要间断、错落布置。

2.坡中建筑设计

坡中主要是指山腰、山崖,一般采用线性开发,坡度并且基地面积充足时进行建筑建设比较容易,坡度较陡时进行开发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很大的冲击破坏。进行山腰坡地开发时要顺应地势进行,按照坡地的气腹设计层次性好的结构轮廓。坡中坡地方向明确,单向发展,设计中控制坡地建筑尺度、形态和色彩,空间形态设计程踏步主轴型、屋台组合型和空间穿插型层次感均比较强[6]。

3.坡底建筑设计

坡地主要有山麓、山谷、盆地,有着稳定的场地形态、气候、水文环境和环境因素,空间亲和力较强。山麓和山腰基本相似,单向性很强,但是有着很高的可达性,坡底地段是理想的坡地建设用地,滨水地带则更受欢迎,要重视建筑的细部处理,重视内部景观处理。坡底建筑空间形态主要有踏步主轴型和空间穿插型,能够获得良好的动态性和层次感,地势低,还要注意屋顶的表达。

四、坡地房屋设计关键

1.坡地山体特点的发挥

山地建筑平地资源有限,不能形成大面积的绿化,并且也不存在大面积绿地的需求,而是需要把坡地山地特性充分挖掘出来,设计新型的坡地建筑,提高坡地建筑的舒适性。

2.容积率的处理

地块容积率是房地产开发中重要的考虑因素,开发商在获得地皮之后往往考虑如何获得更大的容积,通常情况下,容积率在0.8以下可以用作别墅,容积率在1.0时可以采用高底层搭配,容积率在1.5时可以建设高层建筑,容积率在2.0就只能用作高层建筑。因此,容积率对建筑产品最终形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3.坡地建筑风格和自然地形之间的协调

选择坡地建筑的设计风格、立面设计和外形选择均需要和自然地形协调融合,把坡地的形态和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坡地建筑道路系统复杂,环境、绿化和空间道路以及环境之间均存在结点,进行坡地建筑设计需要对这些结点充分利用,对主团分区和个别分区主题充分强调,增强坡地建筑的识别性。

4.加强雨水收集和山体排洪

坡地建筑规划需要对雨水及时收集,并重视山体排洪设计,同时对缺乏排洪沟、雨水收集管道的地区要和园林环境相互配合,采用技术手段把排洪沟的绿化功能发挥出来。

5.通风防潮问题的解决

坡地建筑通风防潮的主要措施是把山体和建筑墙体分开,分开之后,后面部分就能够用作挡墙或者放坡。建筑外墙和坡、挡墙之间是空的,能够形成通风,缓解地面潮濕。

结束语

坡地建筑在我国历史悠久,本身独特的层次性变化给建筑住宅带来了一种层次性的动态美感,有着独特的建筑艺术观感和浓厚的人文底蕴,是建筑建设中重要的组成。

参考文献

[1]洪国竟.探析城市坡地建筑特色及其设计关键[J].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

[2]黄杰莹,苏安怡.浅析城市坡地建筑施丄质量控制措施[J].建筑技术前沿,2011(30).

[3]陆子琪.当代城市坡地建筑施工技术要点探究[M].中国科学出版社,2011.

[4]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査为例[J].建筑学报,2012.

[5]亚历山大·楚尼斯,利亚纳·勒费夫尔《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下丙辰译[J].北京:中国建筑业出版社.2010.

[6]董卫,王建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J].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