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杜甫儒禅互补的精神世界

2014-10-21王贞

数字化用户 2014年20期
关键词:杜甫

王贞

【摘 要】禅宗思想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成为杜甫的重要思想来源。特殊的人生经历使杜甫在回问内心的过程中进行本体思考,在儒禅互补影响下,在处世态度上采取不执一端的中和心态,在人生理想中张扬着推己及人的生命关怀,构成了其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作为以有为本的儒者,与王维、白居易等儒禅兼具的文士不同,杜甫对的儒禅互补必然具有其独特的意义。

【关键词】杜甫;儒禅;本体思考;中和心态;生命关怀

隋唐时期,儒释道三家在鼎立纷争中趋向互补融合,成为社会思潮的一大显著表现。佛教禅宗积极吸收融合了中国本土思想文化,受到了包括文人士大夫在内的广泛欢迎。特别到了中唐以后,儒禅互补愈来愈成为士人精神世界和行为选择的重要内容。这在杜甫身上亦有明显体现。杜甫一向以儒家者流自居,他的儒禅互补必然有其另一种不同的意义,这种不同还与其颇为复杂的个人遭际密切相关,而其心路历程的变化、处世哲学的选择以及社会理想的实现也受到这种思想深深的影响,进而构成了其复杂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

佛教发展到隋唐时期,在统治者普遍推崇下获得迅速发展,所谓“佛法演至隋唐,宗派大兴”[1]。特别是禅宗作为中国化最高的一支宗派由于在教义上“否定偶像和经忏,不顾规矩方圆”而特别适合士大夫口味,受到青睐。[2] 获得兴盛和广泛传播,其中杜甫对于佛教禅宗即很早就有着不解之缘。

对佛教感兴趣、研习佛理并不意味着倾心佛门,我们也不能通过带有禅宗意象的一些诗句而论定杜甫的佛禅信仰。杜甫从未以居士自称,也并不见其参禅打坐的记载,他也始终没有割舍妻子而潜心修行。《大云寺赞公房四首》是杜甫比较有代表性的佛诗作品之一,诗中却饱含对妻儿的惜别眷恋的浓浓深情,如“奉辞还杖策,暂别终回首。……晤语契深心,那能总箝口。”《谒真谛寺禅师》更是明确表示“问法看诗妄,观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都说明他并没有成为真正的佛教信徒。杜甫虽然曾经有过对儒家思想的质疑,但始终没有真正舍弃过。而对于佛禅,他主要倾向于一种在精神层面的接近,任何时候都没有悟入其中。他选择的始终是与儒家思想相契合的积极成分,在两者的融合互补中为我所用。关于这一点高适就曾指出:“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草《玄》今已毕,此外复合言?”显然,杜甫是兼具儒禅思想于一身的,对两者融合互补形成了其精神世界中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佛教传入中国后,以心性思想为核心,在与中国本土思想融合中逐漸中国化。禅宗正是这一趋势的突出代表,它积极吸收各家思想特别是早期儒家思想,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理论。而佛教禅宗的精致和思辨也为一些儒学家积极吸取借鉴,从而使两家以心性论为中心,在很多问题上形成了精妙的契合,正是在这一思潮下,杜甫思想中逐渐形成了回向内心的本体思考、不执一端的中和心态和推己及人的生命关怀。

1.回问内心的本体思考

禅宗以“直指人心、识心见性、见性成佛”为其经义要旨,主张“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这种以佛性论作为众生觉悟解脱的理论依据,正是受到儒家性善论的启发。而无论佛禅的佛性论还是儒家的性善论,都突出人性本具的完美性,都引导人们向内磨砺,完善心性。杜甫经历了社会战乱和个人不幸的重重打击后,逐渐在儒禅的融合互补中反观内心,进行本体思考。

2.不执一端的中和心态

杜甫一直将“致君尧舜”作为人生政治理想而执著追求。长安十年,他为求仕而饱尝艰辛,但仍努力奔走;战乱逃难时,他追随后主,孓身觐见,“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然而在踏上仕途的短短两年之后,他却主动弃官西去。广德二年(764年),任工部员外郎不到半年后再次卸职,短暂的政治生涯也随之彻底结束,这不能不说是在杜甫心路历程中一次巨大转折。抛开当时的社会和政局因素,从主观来看,正是儒禅的融合互补让他逐渐安命现实,从身心疲惫的执着仕进中解脱释怀,并且辞官之后对功名利禄也能够淡泊处之。作为一种处世方式,这种心态成为杜甫面对社会的混乱污浊及人生不幸的重要选择。

另一方面,虽然放弃了曾经执著追求的政治理想,然而杜甫却并未挂冠归隐,远离世间。他的思想一直是积极的、入世的。对陶渊明等隐逸之士的避世修道的方式他并不认同,“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达生启是足,默识尽不早。”在他看来,陶渊明虽身处世外,但并不能真正脱离现实而达到理想境界,故不足称道。因此,对于佛道二教,杜甫虽然都有接近,但是他更加青睐的却是禅宗。正是在儒禅互补中形成不执一端的中和心态,使杜甫始终立于现实,积极人事。这也是后代大多数士人立身行事的基本准则。

3.推己及人的生命关怀

杜甫虽然一生命运多舛,晚年还长期处于漂泊卜居中,但却并没有放弃对他人的关怀。他设身处地为他人特别是弱者着想,给予深切的关爱和同情,甚至以牺牲自我为代价。当困居长安、饥寒交迫时,他感伤“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妇田赋无消息”;当遭到“入门闻嚎啕,幼子饿已卒”的巨大打击时,他又挂念着生计更艰难的边远黎庶:“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为体恤无食无儿的老妇,他叮嘱友人“即防远客随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同时还想起了同遭不幸的无告者:“已诉征求贫到宿,正思戎马泪盈巾。”甚至对于那些世间弱小的生命亦满怀深情。

唐代兼受儒释影响的文士中,王维、白居易是尤为典型的代表。王维自幼奉佛,佛学修养很深。他长年蔬食长斋,“不衣文采”,退朝后坐禅诵经,玄谈为乐。“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而白居易潜心向佛,晚年更是以禅宗意趣适意自得,“常以忘怀处顺为事,都不以迁谪介意” [12]卷166无论是王维还是白居易,其身上的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到后期特别是晚年都已表现的很不明显,他们更像一个飘然物外的处士。与之相比,杜甫却并没有那么适意洒脱。“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一贯被喻为杜甫诠释禅意禅趣的名句,并认为与王维《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也是王维最得禅趣的名句)如出一辙。

总之,杜甫对佛教禅宗虽然在认同和交流中不断深入,但始终未取代儒家作为其个体思想的主流,他所选择的始终是与儒家思想互动互补。而在禅儒互补影响下形成的处世上的中和心态以及推己及人的生命关怀,使这种思想又更具实践意义。杜甫对于禅儒的互动互补顺应了社会思想的发展潮流,也积淀了其特有的人生品格,这种人生品格感染和激励了王安石、文天祥、龚自珍、闻一多等后来一代代仁人志士,在今天仍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

猜你喜欢

杜甫
诗圣杜甫简介
登高
晨雨
杜甫触摸的,是盛唐的背影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
春夜喜雨
录唐·杜甫诗《望月》(草书)
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