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南市历史性建筑的动态保护研究

2014-10-21宋婷

建筑遗产 2014年1期

宋婷

摘要:保护历史性建筑是对城市记忆的延续与尊重,也是发展城市特色文化的需要。如何让历史性建筑在现代环境下生存与在未来长久可持续的延续成为重要的课题,动态保护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台南市是全台湾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古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性建筑,历来有 “五步一神,三步一庙”之喻。其中,安平树屋的重生与孔庙的保护,采用两种不同方式对历史性建筑动态保护,让建筑在城市生活中重生,让文化在城市中得以延续与发展。台南市这种对历史性建筑保护的模式,为我们的城市提供更多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历史性建筑;动态保护;台南市

1 引言

历史性建筑因其是长久遗存下来的,在结构、材料、外观上都多多少少出现了退化甚至破损,这是历史性建筑生命规律,但其历史价值以及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不会因此减少。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出现将历史性建筑拆除进行商业开发或建仿古建筑的情况,城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与魅力,变得越来越相同与乏味;或过度保护,历史性建筑变成博物馆里的模型,整个历史街区失去原有活力等问题。保护如果没有考虑到历史性建筑的当代意义与未来发展,就会导致它们在城市中孤立而不能可持续的存留。

动态保护是一种在基于以往问题而出现的积极有效的保护方式,它能够结合历史遗存给建筑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在台南市就有着这样的案例值得我们更多的城市学习总结,并依据城市的具体实际进行实践。

2 动态保护的意义

1987 年的《华盛顿宪章》中认为不仅要保护历史建筑的面貌,还要保护其整体空间环境,并“要使这些地区适应现代生活”。① 而《威尼斯宪章》中提到:“为社会公益而使用文物建筑,有利于对它的保护。”在一定条件下妥善合理的使用历史建筑是保护它们最好的一个方法,不仅有助于保护工作的落实,而且能赋予历史建筑以新的生命力。

在动态保护过程中,“动态”强调结合城市环境现状积极主动的对历史性建筑可持续的能动作用;而“保护”的意义也不局限于物质空间,同时还有历史性建筑承载着的历史与文化。“动态”与“保护”总体来说是一种更新与保护相结合作用的方式。《建筑的生与死》一书中写道:保护是为了利用,不存在不为了利用而进行的保护。而利用是建筑更新的根本目的。②保护与更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不存在矛盾,更新是建立于保护的基础之上的,需要关注其中深刻的历史文化精神与人与建筑的紧密关系。

3 台南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方式

3.1台南城市的历史与现状

台南市古城区自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军驱逐荷兰殖民者起,定赤嵌楼为承天府,改热遮兰城为安平城,就奠定了台南成为全台湾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古城的基础。③从清廷在台南设台湾府,到台湾建省的二百多年一直是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一级古迹有赤嵌楼、大天后宫、孔庙、安平古堡、意载金城等,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而今的台南市让这些古迹和谐的存在于现代城市生活中,市民也更多的走近自己城市的历史。

3.2台南安平树屋的重生

安平树屋与德记洋行有着紧密联系的,从建筑构材推测创建应不早于19世纪末,可能是日治初期大日本盐业株式会社出张所之仓库。战后成为台盐仓库,由于一度荒废任由榕树寄生,形成“树以墙为感,屋以叶为瓦”的屋树共生奇景。被列入安平港国家历史风景区的整体规划后,于2004年底进行整修。④现如今的安平树屋现已成为一个十分难得可贵的自然生态与产业人文融合的历史遗迹。

设计师在介入这个空间时候,充分的展现了这个空间的特色与记忆。树屋的建筑最早作为仓库存在,废弃之后建筑的结构老化破敗,榕树的枝干在其上生长逐渐成为建筑的支撑。建筑师为避免过多的设计带来新的空间压力主要采用的设计策略是:少干预。仅修缮现有不足,发掘空间的活动游憩潜力增设设施以及营造空间。首先,对局部结构损坏处进行处理,拆除严重损毁梁架以及清理屋面。屋顶树冠茂密繁盛,重新设置屋顶排水仍然会因落叶等原因导致排水失效,所以不再重新设置屋顶排水,而是直接引导雨水落入地面,做透水式地面进行自然排水。其次,为新的游憩功能的引入,设置栈道系统。原有建筑地面为泥土,不方便行走,但如果重新设置地面又对环境影响过大,树屋会失去现有历史感,所以设计新的栈道系统使人们在各个空间自由行走,其中还设有三个观景平台可供人们上上下下体验空间,乐趣无穷。同时,黑色钢制框架与木栈道相结合设计,是新的结构系统也是环境的衬托,使让新与旧自然结合。

3.3台南孔庙

坐落在台南市区中心南门路的文庙,一般均称为孔庙,是台湾最早创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座。台南孔庙共历经三十多次的修建,一直是台湾士子心目中的最高学府,因而有“全台首学”之称。⑤它反映了台湾地区三百多年来儒家文化发展的情况。⑥

孔庙地处城市的核心地段,城市政府却没有因为追求利益将它移除建立商业区,也没有加设围墙限制参观,更没有夸张的大规模的改造,只是修缮了破坏的建筑与环境,整体维持原状。为让市民们更多的接近身边的城市历史文化,孔庙成为了城市的开放空间,与城市生活没有边界。砖红色的古老建筑,参天的古树,开阔的铺地广场,静静的半月形水池,一切都毫无做作的、自然的存在现代的城市空间中。老人们在这里锻炼身体、孩子们在这里捉迷藏、年轻人们在这里散步乘凉,在节庆日市民们在这里举办活动纪念孔子传承孔子文化等等。

4 台南历史性建筑动态保护方式总结与启示

4.1方式总结

台南对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主要有几个方式:

(1)动态保护基于整个城市环境、历史定位的整体保护,使得局部与整体相协调。

(2)保护历史性建筑的原貌与历史氛围。

(3)新的空间功能让历史性建筑与人的关系重新建立。

(4)开放空间的营造,让历史性建筑在新的时代有意义,更贴近城市生活。

(5)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政府、建筑师、艺术家、市民等等都应该参与在这个过程中。

4.2启示

历史性建筑的动态保护方式是一种对待城市历史的理念,其中包括很多方面、很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更好地完成,使历史性的建筑在新的城市环境当中重生。

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⑦在台南市,新与旧共生,历史与现代并存。新与旧虽然它们有着不同的意味,但有着同样的生命力。每个时期的肌理在城市的空间中积累着,像藤蔓一样,交缠错落,累积着城市居民深深的记忆与情感,使之在千篇一律的现代城市面孔中显得与众不同,城市变得丰富与温柔。在台南漫步,可以体验城市的现代化,也可以回味古老街巷、庙宇的古老韵味,这种交错使人回味。如果能有更多这样的对待历史性建筑的态度,我们的城市会变得更美丽。

参考文献:

[1]郑利军,历史街区的动态保护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4

[2]贺耀萱,建筑更新领域学术研究发展历程及其前景探析,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1

[3]黄衍明,从原始小屋到刘国沧的台南安平树屋,时代建筑,2008(5)

[4]罗哲文,全台首学—台南孔子庙,古建园林技术,1995(4)

[5]贺静,整体生态观下既存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4

[6]王惠君 二村悟,老建筑好故事,台湾東販股份有限公司,2011

[7][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张宓译,看不见的城市,译林出版社,2006

注释:

①历史街区的动态保护研究_郑立军

②建筑更新领域学术研究发展历程及其前景探析_贺耀萱

③访台散记台南印象_余兆禄

④老建筑好故事

⑤台南您了解什么_李炜娜

⑥全台首学_台南孔子庙_罗哲文

⑦看不见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