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短缺分析及对策
2014-10-21和丽花
和丽花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分析了造成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校企合作
1 高技能人才所具备的素质
高技能人才工作在生产、 建设、 服务与管理第一线,首先要有敬业精神、合作能力,具有踏实肯干的意志品质,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及健康的心理等。其次,作为主要实施技术的劳动者,高技能人才必须具有相应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这是体现其专业技术能力的基础。最后,能力是知识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或体现,是劳动者知识、技能和态度形成的一种素质结构,它是完成具体工作的基础。高技能人才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如操作能力、管理能力、诊断能力与维修能力等)和一般能力(如认识能力、表达能力、社会能力、生产能力等)。
2 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短缺
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主要有两种:传统的“以师带徒”企业培养模式和技工院校的学校培养模式。企业培养模式所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质量高,但培养周期长,数量少;学校培养模式虽然培养周期短、数量多、培训规范,但所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质量较低,动手能力不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适应企业生产需要时间长。尽管这两种途径为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高技能人才队伍也因此不断壮大,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对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当前,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有效的、能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呢?答案是肯定的。
3 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对策
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我国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技工院校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起到基础作用,在应对目前高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的解决中起到主力军作用。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主体的技工院校,应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缓解劳动力市场上高技能人才的紧缺状况,加速培养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农业的高技能紧缺人才。
3.1 从观念上转变认识,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技工院校应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职业教育的意义、教育理念、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等人才培养层面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更好地培養高技能人才。确立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能力成为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
3.1.1 在教育理念上,要确立新的教学质量观
技工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 而不是学术型人才,必须以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重点,实现知识、能力、 技能与素质协调发展。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提倡“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人格本位”教育理念,是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及人才成长过程的全程观察和分析,运用现代科学新理论,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和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以完善学生个体人格, 提高个人素质为目标,为优秀人格形成和人才成长寻找科学而合理的途径。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备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还具备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能从更深层次认识个体人格的社会意义和人生价值,终身学习、积极进取,以面对现实和将来复杂多变的职业生涯。
3.1.2 在专业设置上,应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以“技能训练为主,兼顾个人全面素质”为重点的课程结构
专业设置是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的结合点。技工院校在设立各自课程专业的时候,应着眼于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在充分的市场调研等占有全面的市场信息的基础上,对现有专业进行规划和调整。如焦作市技师学院与焦作区域经济紧密结合,设立了电气设备的维修、汽车维修与模具制造、酒店管理、数控及维修技术等专业,这几个专业学生毕业就业率高达95%以上,为焦作制造业输送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
3.1.3 在课程结构上,应以“国家职业标准”为框架,加强课程结构的改革
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指出:“技工院校学生应在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因此,技工院校要认真研究国家职业标准,根据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校具体条件,明确各专业的基本技能与专门技能要求,从而培养出合格的、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3.2 在制度层面,技工院校应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3.2.1 建立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
技工院校的教育要实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教师的素质,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职业技术能力。目前一般的技工院校的师资状况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还很不相适应。因此,如何有效地激励教师的积极性,是技工院校激励机制的建设首先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在这方面,技工院校可以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激发教师自己的主动性,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在现阶段的职业教育中,教师的一般层面的需求相对自我实现的需求来说,满足的程度大,而自我实现的难度比较大。技工院校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技工院校应加强对专业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的培养,创造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加大专项配套经费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更好地培养“双师型”教师。
3.2.2 建立完善的“双证制度”
“双证制度”是指技工院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 培养高素质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人才, 为学生颁发体现其学习经历的学历证书, 并引入职业资格鉴定制度, 为经过培训的合格学生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具体来说,技工院校可从以下两点进行研究,一是通过课程设置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融通。在确定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应关系后,从“双证”的内涵上寻找基本对等的关系。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将文化基础、技术基础、专业技术和技能的知识点与本专业确定的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应知应会一一对应起来,将职业培训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素质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有机结合。二是确保教学质量,实现专业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的融通。
3.2.3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当今,许多技工院校忽视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信息及社会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这种状况不仅反映在技工院校教学的某些专业设置不能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也反映在教学理念的陈旧上。技工院校毕业生反馈机制,不仅能反映一个学校毕业生职业选择的成败,更能反映技工院校毕业生在校学习情况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促进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改革。因此,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是社会对技工院校评价的一个平台,是技工院校前进的不竭动力。所以,在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要做好毕业生跟踪反馈,建立起相应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根据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投资理论,个体在职业技术教育上投资的时间越长、组织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锁定越牢,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越强。因此,技工院校作为专用性人力资本培养的主体,在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方面应该起到主力军的作用。
[责任编辑: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