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年学分制的认识与实践

2014-10-21李研

素质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学年学分制学分

李研

摘要:本文主要从二级教学单位的立场出发,分析了长春工程学院实行学年学分制以来作为二级教学单位遇到的问题,针对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意见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学分制 学年学分制

学分制是1894年美国哈佛大学在实行选课制的基础上产生的。追其根源,一般认为学分制起源于选课制。18世纪在德国首创,并于1779年又当时的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把选课制引入威廉和玛丽学院,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1894年哈佛法大学规定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获得学位。到20世纪,选课制和学分制在美国得到普遍推行。

学分制是相对于学年制而言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为学生计算学习份量的单位,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以取得所选学分的多少来衡量其学习的总量,以取得一定的学分作为毕业、获得学位的标准。她是在课程选修制基础上那个形成的一种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体系。主要目的在于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长春工程学院在借鉴其他高等院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自2000年起开始实行学年学分制。所谓学年学分制, 即在教学计划编制及执行中按学时计算学分,将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课等。作为二级教学单位,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规定学生修满多少学分才能拿到毕业证书,于此相应的学籍管理是以学年或学期作为结算时段规定学生降级、退学标准的。学年和学期对学生应修学分做了具体要求,课程计划有别于计划学分制。但是仍然允许学生由于某种原因提前或者推迟一定时间毕业。 和完全学分制不同的是,学生只可以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自由选课权利。在一定程度内本局自身的发展进行自我调整。

在我们这样成立本科院校时间较短的高等院校内,学年学分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思想的转变,提高了学校教师改进教学质量的动力,也促进了课程体系和方法的改革。

在实行学年学分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情况,学年学分制的课程管理扩大了选课范围,丰富了选课方式,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表。为配合学年学分制的实际应用,要在一下几个方面进行逐步完善:

1.硬件条件:在学年学分制管理体制下,学生选课、开课、排课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新形势要求教学管理部门要以学生为变量来进行管理。依靠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处理庞大、繁琐的信息,负责统一协调全校的开课、选课等日常教务管理工作,对学校教学活动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处理和使用来控制教学行为,以保障为师生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人员提供教学信息资源优化、,担负起本科教学高校管理的任务。所采用的教务管理软件中的选课管理系统和教学信息化环境建设是进行学年学分制管理的关键,他实现了网上选课、学籍管理及毕业资格审查认证的自动化等,并能在网上实现成绩录入、师生信息查询等功能。从而保证了学年学分制教学科学、灵活、使用、有效的发挥作用。

二级教学单位要做好选课与学习指导:由于选课的自由度不断加大,学生的选择有不稳定性,导致学生在选课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高年级学长对他们的影响很大,部分学生往往只是依据高年级学长们说得哪位老师管的不严,谁的考试好过等言论选课,这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培养是很不利的。为此,我们在其体制实现的过程中逐步提出了要求导师或者班主任对学生的选课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在选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年学分制,正确对待选课,正确行使自主权。有计划的顺利完成大学学习。

学校在实施全面选课制后,对学生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我管理、自控能力要求更高。这样的制度,可能同宿舍的同学的上课时间都不一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地自我管理。同时为了确保学年学分制体制下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对学籍管理体制也要针对该体制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和改革。并且在实施弹性学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学籍变动。

2.教学管理建设:建立高素质的教务管理队伍,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管理队伍既要懂得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又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既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對教学工作有较高的管理造诣,又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是纷繁庞杂的日常事务变得井然有序。

3.改善管理人员的待遇, 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能动性轻视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学管理人员长期得不到重视, 辛勤劳动难以得到认同。 缺少客观公正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 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譬如: 现在一般的工资待遇与专业技术职称或行政级别相对应, 而教学管理人员既没有自己的职称机制, 又没有行政级别, 他们的职称评定只能靠挤研究系列, 虽然个别高校也有教育管理系列, 但对于整天忙于繁杂事务的教学管理人员来说, 门槛相对过高。因此,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人员的职称机制, 改善待遇,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是高校教学管理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 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 将成为今后高等教育的主流。

推广学分制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通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积极探索、 完善各方面的管理。学分制的核心在于通过灵活的选课制度培育学生的个性, 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这对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推进教育管理现代化, 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 学分制的实施又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 李晓华.论学分制及其实施的基本条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4, (6).

[2] 邱小捷.实施学分制的理论思考[J].石家庄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

[3] 郑若玲.学分制的本质与模式[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 1999.

[4] 石火学. 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质疑[J].高等教育研究, 1995.

[5] 韦成龙, 刘绍勤, 张拥华.关于学分制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4.

猜你喜欢

学年学分制学分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国第17届可拓学年会”征文启事
第二届星火学年
学分美食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