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预制梁静载试验的影响因数
2014-10-21刘展辉
刘展辉
摘要:结合某预制梁静载试验的工程实例,介绍试验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并对降低各种不利因数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以此得出准确的承载力判断依据,对于同类型的工程试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预制梁;静载;应变;挠度
1 引言
随着中小跨径的简支梁桥在城市中的大规模建设,以及商品化的预制梁场发展迅速,预制空心板梁由于其经济性得到广泛使用。为了保证成桥的施工质量,在预制梁吊装前,往往需要对预制梁进行有效的静力荷载试验,而本文就提高预制梁静载试验的准确性、经济性及安全性,结合工程实例,探讨几点问题。
2 工程概述
东莞市某桥,沿线路里程跨线径为3x20m,桥梁轴线与线路里程夹角为75°。桥宽为36.5m,双向六车道,桥面横向布置为:3.0m(人行道)+12.25m(车行道)+6.0m(中央绿化带)+12.25m(车行道)+3.0m(人行道)。桥上部结构采用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简支梁,下部结构为桩接盖梁结构和台帽式桥台结构。设计荷载:汽车荷载:公路-Ⅰ级,人群荷载:3.5kN/m2。桥身采用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
本次试验抽取的试验梁片为跨径L=20m的中梁,试验的主要控制内力为跨中最大的正弯矩。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资料,跨中在活载和二期恒载作用下的控制弯矩为735kN·m。
3 加载方案的选择
在保证试验结果准确性、试验过程安全性的前提下,试验加载物可以因地制宜,选用预制梁场的混凝土支墩水泥块、整捆钢绞线、整捆钢筋,或者传统的大沙袋。而本例中,结合现场条件并经委托单位同意,采用直径为1.5m,高为1.8m的钢筋线圈为加载物,钢筋线圈平均重量为2.08t/捆;长度为12m,规格为φ28钢筋,平均重量为3.1t/捆。试验加载物采取梁跨上分级对称布置加载方式,详见图1。
20m空心板梁实验计算跨径为18.94m,按内力等效原则换算得出最大试验荷载使用钢筋线圈的重量为19.7t,梁跨中的最大试验弯矩值为699kN·m,与控制弯矩的比值为0.95。
由于试验过程中,混凝土会因较大的环境温差产生热胀冷缩,从而对试验采集的应变值和挠度值造成可见的影响。所以静载试验应该避免在贯穿夏天中午的时间段进行,选择阴天或温度变化不大的天气。本例试验场地位于典型的南方气候环境,时间为11月初,于下午至傍晚加载试验,实测梁身混凝土温度为22~24℃。
正式加载前先对试验梁进行了预加载,使结构进入正常工作状态。20m梁试验加载分3级进行。每级持荷15min,每5min记录一次数据,最后一级持荷30min。试验采用1级卸载,卸载后待量测仪器读数稳定后对残余变形进行量测。试验加载顺序见表1。
4 测点布置及测试内容
4.1 应变测点布置
板梁1/4L、1/2L、3/4L截面的底面粘贴振弦式应变计,通过Data Taker 615數据采集系统对信号进行采集处理,1/2L截面应变测点布置如图2所示,1/4L和3/4L截面仅在梁底布置一个应变计,位于截面底边中心处。对于应变计的安装,一定要与应变的线方向平行。
4.2 挠度测点布置
在采集挠度数据时,很多同行使用人工抄读百分表的方法,但挠度测点较多时,抄读时间偏长,较难在同一个时间点上采集完数据。为了提高测试准确性、时间连续性和减少人工干扰因数,在测试该梁挠度时,采用武汉岩海公司生产的桩基静载仪配合位移传感器采集梁跨中、四分点处挠度以及橡胶支座的沉降,共布设10个挠度测点,布置如图3所示。
其中,煤渣地面上安放混凝土块支墩,板式橡胶支座置于支墩中部两边对称位置,对于支墩沉降的观测可以使用精密水准仪配合测微器,或者通过延长基准点使用百分表测读。本例中就是使用后一种方法,在支墩底面往上约5cm打入膨胀螺丝,通过5.4m长的贝克曼梁将基准点往外延伸3.6m,从而减少加载过程中地面沉降的影响。
4.3 裂缝观测
试验加载过程中对跨中控制截面处的裂缝开展情况进行观测。为了人员安全,吊装加载物过程中,严禁进入加载物及梁倾覆范围内,同时注意采集仪器上数据的特变。
5 结果分析评价
5.1 挠度
在各级荷载作用下,板梁各挠度观测点结果如表2所示,满载时跨中最大挠度值为-11.34mm,卸载后残余变形值为-1.37mm。挠度随跨中弯矩的增加基本呈线性变化,测点线性相关系数为0.9938,线性相关性较好。实测挠度曲线与理论挠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实测值小于理论值。
5.2 应变
板梁各应变观测点结果如表3所示,板梁满载时梁底1、2应变测点中,2号测点数据异常,舍去。1号测点最大拉应变为96με,卸载后应变为14με。应变基本随跨中弯矩按照线性规律变化,测点线性相关系数为0.9821,线性相关性很好。
由于振弦式应变计安装过程中,因扭转、胶水进入缝隙等人为因数,可能造成工作失效,所以关键控制点上要设两个或两个以上平行检测点,以作校验。
2. 2号测点数据异常,作废。
5.3 裂缝
试验前后对各片梁进行全面裂缝检查,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裂缝产生。
5.4 结果评定
在试验荷载作用下,梁中测点的实测应变和挠度值均小于相应的理论计算值,且试验梁挠度和应变与荷载基本呈线性变化,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结构有安全储备。试验前后均未发现裂缝,满足《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要求。综上所述,该预制单梁满足设计要求。
6 结束语
通过上述工程实例,对于单梁静载试验,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了提高整个观测采集系统的准确性同时结合实际条件,应选择合理的加载方案,消除或降低环境温度影响、人为安装误差、观测基准点形变、仪器不可预料失效等不良因数。
参考文献:
[1]GB 50152-92,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s].
[2]CJJ77-98,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s].
[3]JTG D62-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