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社会角色与必备素质
2014-10-21王慧婷聂西
王慧婷 聂西
摘要: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学生的就业不同于一般劳动者的就业,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重要性也日趋突出。通过论述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工作的重要性,指出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承担的社会角色和应具备的必要素质。
关键词: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社会角色;必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5-080-03
一、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工作的重要性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今年也被称作“最难就业年”。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成为高校职业指导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设计科学的职业生涯,顺利度过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适应期,实现成功就业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工作范畴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就业心理、就业技巧等方面的咨询与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或举行就业指导讲座;探讨和研究学生就业工作的特点、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对策;定期组织专场或综合类招聘会;及时发布和更新用人单位招聘及需求信息;审核、签发就业协议书并做好就业情况的录入;处理毕业生改派或违约等。可以看出,高校指导人员不仅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职业指导理论研究、就业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同样担任着不可替代的社会角色…。
二、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承担的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能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利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尽管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专业标准。然而,角色规定了素质的内容,要想真正把握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必备素质,就必须认清其所承担的社会角色。
(一)生涯规划的咨询者
舒伯认为在人一生的生涯发展中,各个阶段同样要面对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的问题,因而形成“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一衰退”的循环。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需要职业兴趣的探索及培养,在实践锻炼中做出与职业兴趣相关的尝试,在尝试过程中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如方向确定则可初步确立职业生涯,如不合适则需重新经历各时期以确定方向。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首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了解。可利用一些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技能、学习风格、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估,形成职业兴趣的初步报告。参考职业兴趣,鼓励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探索,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将潜在的职业取向转化为确定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如果学生遇到困难,职业兴趣较为模糊或者难以转为特定选择,就会产生心理困惑。此时,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该适当地开导学生,对于前来咨询的学生,指导人员应仔细观察并认真倾听,从他们的表情、动作、话语中获取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说出困惑,对掌握的信息进行判断和分析,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合理合适的建议。
(二)职业知识的传递者
探索阶段的发展课题为:提升与扩展各种必要的能力;培养与发展独立意识;设计与规划学习活动,了解与选择合适的专业与工作;形成与发展相关技能。学生在进行自我了解后,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采取各种可行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建设及职业技能培养。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可以通过职业指导课和专题讲座,帮助大学生分析就业环境和专业发展趋势,了解职业具体内容,如职业发展、工作任务、岗位职责等,培养学生积极阳光的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进行初步职业生涯规划,如有可能,引导学生撰写专业的生涯规划书。此外,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该创造条件,通过模拟面试比赛、职业生态规划比赛及专业实习等活动,为学生模拟实际的面试场景、工作场景,根据学生表现做出评估并及时给予反馈。高校职业指导部门还应主动联系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机会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并且积极建设就业信息网站,发布就业相关的新闻动态,宣传就业政策和形式,及时更新照片信息,提供职业测评的工具和资料等。
(三)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者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不仅是一名职业指导人员,更是一名高校教师。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只有他才是活学问的本身,跟他来往之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得以呈现。”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作为高校教师,必须首先对职业指导领域内的理论前沿、学术动态有所研究。
在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方面,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研究包括国内外职业指导的历史研究、现状发展研究、具体模式研究、各国间的比较研究等。在职业指导的时间研究方面,則更注重分析现实状况,关心职业指导的应用性研究。主要包括分析每年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情况和最新的就业政策,深入探讨其中利弊;根据本校专业发展特色开展职业指导课程研究,开发职业指导的训练项目;总结国内外高校职业指导实践经验,立足于本校学生实际情况,为以后的职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开展学生就业心理、就业选择、就业去向、就业发展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学生的就业能力等。
(四)职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者
在开展各项工作中,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还是职业指导活动的组织者和决策者。组织者的工作职责是对学校或所在院系的职业指导进行宏观规划和组织协调。而决策者的工作职责是对本校职业指导的发展方向、经费投入、运行模式等进行宏观调控、决策定夺。在组织和决策前,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还要参与职业指导工作的整体规划、年度计划及学期计划的制订。在协调各方关系时,首先,要协调好学校职业指导与社会发展需要直接的关系,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责任就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并帮助学生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其次,要协调好学校内部教育力量间的关系,加强与各科教师的联系,通过反映学生在职业兴趣、就业选择方面的情况,协助各科教师结合教学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协调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反馈,共同处理好其子女的升学就业问题。最后,还要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联系,及时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和就业政策,为职业指导活动的决策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
三、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的必要素质
在教育学上,素质不仅包括个人的天赋和后天形成的品质,如心理素质、生理素质、智力素质、思想素质、技能素质等,而且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各种表现都用素质加以形容,是素质的概念泛化。角色决定了对素质的要求,而素质则是胜任角色的条件。通过分析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社会角色,指出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胜任工作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品质、能力等方面的集合。
(一)知识与技能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必备知识包括职业指导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职业指导密切相关的学科的知识、有关职业指导活动的知识。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解决有关职业的各类问题和困惑,掌握职业指导基本理论知识有助于全面了解职业指导的本质与发展,也为职业指导实践工作、科学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问题,对社会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是职业指导活动的前提。因此,社会学知识和社会调查方法是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所必备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如青年心理学、职业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等有助于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更好地了解学生,与学生展开沟通。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分析职业倾向和个性特点时,需掌握职业测评的知识,能够熟练运用专业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并正确分析测评结果。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必备技能包括心理咨询与辅导技能、生涯规划与设计技能、职业预测与分析技能。除了学习职业指导的理论知识,还需在实践中掌握各种咨询与辅导技能,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前来寻求就业指导和帮助的学生提供咨询,传授就业面试技巧,防止就业心态偏差等。在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和设计时,结合学生特点,运用职业能力测评技术和素质测评方法,根据生涯规划实施的具体措施给予指导和建议。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不仅要关注职业现象的个别问题,更要通过现象分析本质,探索职业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预测职业发展的前景或趋势,达到指导学生准备职业、选择职业、转换职业的目的。应学会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市场信息和就业政策,分析和总结就业市场规律,评估判断职业发展。
(二)职业道德
职业指导关乎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影响学生的生涯发展与职业抉择,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个性品质是决定指导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有效的指导活动中,这种人格特征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指导者知识与技巧的因素。职业道德是指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在从事职业指导工作时的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包括浓厚的职业兴趣、稳定的工作情绪、良好的性格特征等。从某种程度上讲,职业指导是对人心灵和思想的指导。如果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对工作本身不感兴趣,往往会觉得职业指导枯燥乏味,甚至把它当作一种负担,从而产生的负面消极的工作情绪。如此不仅自身很难在工作中体验收获和快乐,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接受积极向上的思想引导。除了对职业指导工作感兴趣,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还需培养广泛的职业兴趣,接触和了解各类职业,同不同职业的人交往,对职业的认识和对人的了解越全面,也就越有利于对不同职业倾向的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对职业信息进行预测分析,对学生的职业倾向做跟踪调查,对职业理论进行深入研究。除了兴趣,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还需具备健康向上的工作情绪。稳定的情绪和积极的心境能够帮助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对工作中的各种困难。
职业指导是一种开放性的工作,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不断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知识的性格特征,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职业指导工作主要是以人为对象展开的活动,因此,在指导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需要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表现出热情友好和善解人意的性格特征,同时,积极乐观的态度也有助于不同性格的人信任和接受自己,建立沟通的桥梁,协调人际关系。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在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中,需要强烈的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主动地帮学生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热心的帮助和耐心的指导。
(三)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是指以先天生理素质为基础,在教育和实践锻炼中逐步形成的,影响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指导行为有效性、相对稳定的内在心理特点,主要包括思考分析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判断决策能力、科研学习能力等。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给予学生合适的职业建议是建立在充分掌握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这就需要他们具备较强的观察和理解能力,从学生的表情动作,语言表达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分析学生的实际困难,给出适当的建议。有些学生可能不善于表达心中困惑,甚至对于自己的问题存在逆反心理,这时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清晰的表达能力和亲和力,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与他们有效沟通。总之,要走进学生内心,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困惑。
在传授职业知识、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不断学习和理论创新的能力。职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观念不断变化,知识加速更新,在这样飞速发展的形势下,需要他们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更新技术、更新观念,突破现状,自我超越。此外,高校职业指导人員作为研究者,更应该关注国内外职业指导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和学术动态,在科研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阙墨春.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素质要素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5.
[2]梁峰.高校职业指导师素质极其开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5-26.
[3]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8-60.
[4]高志敏.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新生概念——“职业生涯”探讨[J].成人教育,2002(10):5-6.
[5]陈平.谈高等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角色[J].长春大学学报,2003(10):109-110.
[6]顾雪英.浅论高校职业指导从业人员的培训[J].教育与职业,2005(1):18-19.
[7]陈光旨,郭道明.素质概念的泛化与素质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1998(1):4-5.
[8]朱启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91-93.
[9]李蓉.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标准[J].教育导刊,2002(4):38-39.
[10]祝治国.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能力指标体系建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