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吸引优秀青年做教师关键在于“环境”

2014-10-21

教育·综合视线 2014年28期
关键词:投身于教育界功利

江学勤在2014年9月17日《中国青年报》撰文指出:教育改革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不仅教育家,社会各界人士都建言献策,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教育界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成为教育改革的具体执行者。无论改革理念多么先进,资金多么充足,社会多么关注,如果人才不够,教育改革就无法真正推行。

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整个世界都面临相同的困境。在美国,大量优秀年轻人选择金融业、高科技产业或自主创业,愿意进入教育界的人少之又少。尽管我國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譬如大学生毕业后若去偏远地区支教两年,以后考研、考公务员等,都有优惠政策;也有的地方政府用高薪酬来吸引年轻人;但是这些手段都治标不治本。本质上是一种功利的奖励手段,确实能吸引一些人暂时的兴趣,但无法让他们长久留在教育界。根本的解决之道,是改善教育环境,减少对教师的限制,使学校成为发展创造性成果的空间,最终迎合年轻人的心理需求,让他们愿意长久地从事教育。

目前,我国教育高速发展,有许多年轻人投身于教育市场,做中介、英语培训等,可他们为什么偏偏不愿到学校中当老师呢?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目前的学校中,尤其是公立学校,对教师的限制太多,无法使其充分发挥创造才能。

概括而言,若想让年轻人愿意进入教育领域,最重要的是改变对于老师的认识以及管理方式。在一定的领域,当我们主动创造出宽松环境的时候,人会更愿意工作,主动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实现更优的效率和成果。在教育界审视我们的管理方式,是时候了。原有的对教师的功利奖赏和严格管理或许该被淘汰了,应当把年轻人内在的创造力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激发出来,并建设宽松的教育工作环境,让他们主动投身于教育这一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中来,推动社会的长远进步。

猜你喜欢

投身于教育界功利
漫漫关爱路,浓浓晚霞情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陶行知·新学制
论阿根廷实证主义教育
这些车你会买吗
科学研究
从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世界日报》“教育界”专栏鲁迅媒介形象建构研究
高校频繁改名既浮躁又功利
请不要将高尚行为蒙上功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