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

2014-10-21任春华陈效飞

管理学家·学术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

任春华 陈效飞

摘要:面对就业市场的压力,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急需改革。20世纪迄今的三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凸显了“多元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在对已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应结合地方特色进行创新培养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

一、改革的背景

当前,我国外语专业学生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管理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如戴炜栋在《中国高校外语教育三十年》一文中曾深刻总结了外语专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三方面问题:数量庞大、质量低下、地区差异拉大。英语专业学生就业从早期的市场火爆,至如今的就业难问题被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兼及英语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很大制约,由此而导致的其思辨能力偏弱的弊病,使得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表现蹉叹不已!教育管理部门对英语专业的去留和进退问题存有激烈的争议,当前已经有很多院校对英语专业实行限招和停招的政策,英语专业教师也纷纷离开专业教学的课堂,投身于大学外语教学,甚至是改换专业,与外语彻底地分道扬镳。为此,如何破解当前的窘迫困境,走出符合时代特征、顺应地方情境的外语专业改革之路,不仅仅是外语事业发展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外语专业师生生死存亡的重大命题。

二、改革的必要性

20世纪迄今,存在着三种外语学习者培养模式。第一次为”技术取向”的培养模式,20世纪初期,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外语教育强调对学习者的培养应侧重于具有“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的“工具型”人才,“训练”、“技艺”和“形式化”教与学的策略使得这一类人才可以从事翻译工作,尤其是笔译,至少能够阅读外语文献。显然,这一时期的学习者培养方式与我国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方案一脉相承。虽然在短期内培养了大量符合时代特征、适应经济发展的外语人才,但随着社会经济、贸易和文化的发展,单纯基于语言学习、工具取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日渐式微。

第二次为“文化取向”的培养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交流和经济贸易步伐的加快,不同文化间的接触、碰撞和融合,催生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不同领域的跨文化交流促使外语教育走向“复合型”的道路。如欧盟在外语政策制定中强调,培养外语人才要“达到对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及其文化传统有比较广泛和深入的理解,并促进对身份和文化差异的尊重和宽容”。[1]我国在这一时期的人才培养,要求学习者除了掌握外语专业知识外,还要再掌握一门或多门其他专业,成为“宽口径、厚基础、适应性强,既懂外语,又掌握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的“显学”。返观此种理路,不可谓不壮观,然其却遭遇课程实施中简单的“外语+专业”的粗暴,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随时过境迁而易被淡忘,也往往会造成师生课程负担的加重,当面对语言文化实践和职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时,学习者仍然很难应付。

第三次为“多元创新”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美国语言政策学者Sonntag从“语言霸权”的角度认为,随着终身学习和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每个社会成员为适应社会和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对于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常见和偶发“事件”需要创造性地处理、辩证地思维,并培养主动的个性特征,这是走向语言自由、避免霸权出现的有效方略[2]。为此,多元创新人才观进入外语教育的培养目标。美国将外语人才的创新能力列为国家民族兴盛和多民族融合的必要基础,“语言学习对学生的挑战更高,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我国学者文秋芳教授认为,那种培养“具有扎实基本功、宽广知识面、一定相关知识、较强能力和较高素质”的外语复合型学习者的培养模式[3],仅仅是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改造社会和创造社会,一种面向学习者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新型的创造型培养模式呼之欲出,跃升至世界外语教育舞台的中央。

三、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外语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美国制定的《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强调学习者5C能力的培养,包括交流(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联系(connection)、比较(comparison)、社团(community),旨在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实现以学致用。澳大利亚发布的《完全指南》,要求外语课程设置灵活化,以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重视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多样化;加强面向实践的教学,创造实习和行业实践的机会。可以看出,国外外语学生培养方案均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跨学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在实践性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是国外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我国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随着人们对创新型人才的认识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创新型人才研究经历了起始、渐进和繁荣三个阶段,在创新型人才界定、创新型人才价值和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自我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的政策实施以来,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成为各界的共识和紧要的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涉及到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因此,在不同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迥然相异。

我国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自身独特的运行规律。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如:文秋芳认为,英语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由三大板块组成: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英语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英语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手段。陈新仁和许钧认为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多方面的内涵: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和创新品质。有学者指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人才培养目标、制度、过程的简要组合,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个管理活动的组织构建方式。具体策略包括:改变教师知识授受型的教学观念,外语教师队伍质量建设,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龙炳文强调,外语创新型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有: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整合,外语教师素质的提高。

迄今为止,为迎接全球化和终身学习的挑战,各国都在朝着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向上努力。纵观已有的探讨,可以概言,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原创力仍然不强,大都是将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挪移”或“嫁接”到外语專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对实践的指导显得苍白无力!研究内容上,对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具体内涵和培养模式的研究结论差异较大,可信度不高;研究方法上,已有的研究基本采用的是思辨的方式,科学性不强;研究对象上,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缺乏关注,全面性不够。基于此,迫切需要以实证调查、访谈、文献分析、课程实验等方法,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基地,开展“新型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通过对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旨在涵养外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以服务于地区的经济建设,为地方文化的对外推介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鲁子问.雷云萍.外语政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8-20..

[2]S.K.Sontag. Linguist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call center industry: Imperialism, hegemony or cosmopolitanism[J].Language Policy, 2009(8).

[3]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
微课和慕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