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研究
2014-10-21张学艳
张学艳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独立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快转型发展,全面深度融入区域发展、产业升级、城镇建设和社会管理。本文从独立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背景出发,找寻转型发展中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独立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
一、独立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背景
(一)核心概念界定。独立本科院校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独立本科院校有三大特征:一是一律采用民办机制,所需经费投入及其它相关支出,均由合作方承担或以民办机制共同筹措,学生收费标准也按国家有关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政策制定;二是实行新的办学模式,重点是突出一个“独”字。独立本科院校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三是实行新的管理体制,独立本科院校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由申请者和合作者共同商定。独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
(二)转型发展背景。2014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727万人,他们的就业广受社会关注。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一方面是许多企业找不到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现象虽然由多种因素造成,但是,許多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按照国际统一口径,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6%,进入大众化阶段,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按照社会需求,可以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其他类型,大学不能都是研究型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批应用技术型的大学。然而,现实需求和大学定位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地方高校追求“高大上”的冲动普遍存在,专科升本科、学院更名大学,贪大求全,却忽视自己脚下的沃土,以至于迷失了办学方向。
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独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学校着力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点发展与地方经济关联度高、就业渠道广的新兴专业,广泛开展与社会企业和相关行业的实质性无缝对接。
二、独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年严峻,今年的高校毕业生有727万人,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突出。据各地的调查显示,众多企业难以录用到亟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高校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知识结构单一,无法适应实际岗位。这一现象说明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独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够完善,并且缺乏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是相对理论型而言的,在实际教学中偏重于理论,而对实践能力培养不到位,导致毕业生缺乏具体的业务操作技能,职业技能不达标。有的独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置陈旧、老化、缺乏柔性,无法做到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而进行合理的调整。另外,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设各类课程,专业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比例设置不得当,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生职业技术训练欠缺。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实践环节包括两部分: 一是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进行模拟软件系统的实践演练,二是到企业实习基地实习。与基础理论课程相比,实践环节课时少,导致学生接触实际业务机会少,职业技能得不到锻炼。在实验教学支撑教学内涵建设方面也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中虽然通过学院和教师的努力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仍然缺乏稳定、长效的实践基地,同时学生的数量导致实习单位缺乏接受意愿。
(三)教学团队缺乏实践经验。独立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师大多已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但多数青年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从书本到书本,从校门到校门,社会实践经验无从谈起,缺乏实战经验,导致其教学方式单一,不能做到理论与具体业务之间的紧密结合,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双师型”教师数量极为短缺,如何在短时间内尽快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满足新增专业教学与实践的需要,提升新专业建设水平,提高新增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教师发展、教师引进和应用型师资的矛盾。教师发展与在此主要是指个人的职称晋升。目前,独立本科院校关于教师职称晋升的考核体系仍依照传统的学术型要求,教师在履行教书育人任务的同时,可能更加看重“大项目”、高档次论文等科研工作,教师自身为适应这样的考核体系也缺乏必要的转型动力。与此同时,在师资引进过程中评价指标单一化,独立本科院校更加看重的是教授、副教授等高职称的教师,评价方式主要是看项目、论文的档次和质量,缺乏应用型师资引进的配套政策及其相关标准和要求。
三、独立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应用技术型独立本科院校的定位。长期以来,我国独立本科院校像其他许多高校一样,一味追求“高层次、综合型和一流水平”,造成了独立本科院校的生态结构失调。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高校分类管理的要求,可实行二元结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将高校规划为学术研究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其中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又可以按照工程型、技术型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工程型高校、技术技能型高校。我国现有的高校,除部分研究院校和特殊院校外,均可归类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独立本科院校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须充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学校可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或为学生提供第二学位选修等方式,提高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比重。鼓励学生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建立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的对接认证机制。另外,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可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独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应具有鲜明的职业化特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目前,独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与传统老本科院校存在同质化现象。改革迫在眉睫,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围绕提升应用能力这个核心,依托学科但不刻意强调课程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课程知识的实际应用和生产技能的实际操作,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教育,构建以实践性课程模块为特征的课程群。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将所学理论用以解决生产实际和社会问题。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内在要求,细化专业的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开展实地教学、课题实践,将第二课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三化”,即项目化、课程化、学分化建设推进第二课堂的改革。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化,纳入到学生毕业的总学分,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实现有效链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师资队伍专兼结合,着重培养“双师型”教师。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教师都是经过学历教育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也基本不涉及实践技能,使得高校教师整体呈现学术能力较强,实践技能较弱的局面。国家虽大力提倡培养“双师型”教师,但对此类教师的评价标准却并不统一。双师型是指既有教师系列技术职称,又有其他系列技术职称或者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过相关工作的教师。转型的独立本科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应严格教师的准入条件,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具有3-5年相关行业的校外工作经验;其次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暑期实践,学习新的技能,并严格对教师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工资的重要发放依据。同时,鼓励教师考取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使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有效衔接。另外,转型的独立本科院校应配备结构合理的兼职教师队伍,从现有高校与学校自身专业相关行业、合作企业聘请教授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同时,还可选派部分骨干教师到海外学习培训,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
(四)深化校企合作,加强行业企业引导。校企合作有以企业为主导的模式:如“订单式培养”“校企联办式”;也有以学校为主导的模式;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式、产学研结合式和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国家虽一再强调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由于学校管理不到位,企业参与程度不一致等因素的影响,校企合作往往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转型的独立本科院校应积极主动深化校企合作,学会与行业企业对话对接,可建立有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使行业企业对学校的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建言献策。要充分利用与企业紧密联系优势,推动独立本科院校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积极开展校企一体化办学实践,推动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同时,学校要积极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实验实习实训平台。
(五)健全评估机制,发挥应用技术型大学联盟作用。我国现行的学校评估机制是以学术标准为主,这与应用技术型高校以技术积累创新和服务产业实际贡献为价值基准产生了矛盾。转型的独立本科院校不能按照学术标准来考评,否则又会重新陷入“高层次、综合型和一流水平”的怪圈而难以有效发展。轉型的独立本科院校应建立以高质量就业能力、产业服务能力、技术贡献能力为评价标准的评估体系,强化对独立本科院校的产业和专业结合程度、双师型教师比例和质量、校企合作深度、实验实习实训水平等方面的考察。学校应发挥校外校内双重评估机制:一是要注重发挥行业、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在评估评价中的作用,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质量评价与认证;二是调动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教代会和学代会对学校各项管理进行评估。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一个重要作用为联盟成员之间提供了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共同研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各成员的规划与发展进行帮助和指导,建立应用技术大学的监督、检查、评价评估体系。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联盟的作用,监督、评价评估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独立本科院校。
四、总结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并将此作为即将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作为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独立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的紧迫性毋庸置疑,学校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学校开设的专业,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毕业论文多数为设计制作作品,学校为学生搭建了实习实训、协同创新、社会服务、创新创意创业教育等平台。通过建立教育界、产业界、学术界与各级政府共同参与的中国教育改革创新和全球教育合作交流平台,支持独立本科院校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急需人才,探索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结构性矛盾,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合理人才结构。
参考文献:
[1]隋俊,袁丽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对外经贸.2014
[2]刘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三明学院学报.2014.6
[3]高雪春,陈伟华.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科学大学转型过程中专业建设现状调查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