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机械制图》的教学改革
2014-10-21马祥梅
马祥梅
【文章摘要】
《机械制图》是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但是,现在使用的教材在读图、识图等能力培养方面安排的内容较少。因此,必须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突出“能力本位”,才能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满足现代企业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
能力本位;机械制图;创新教学
近年来,中央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必须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工作能力为核心,大力培养技能型适用人才。本人认为: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根据就业需求,按够用、实用的原则制定合理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以工作能力为核心,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融为一体,通过综合性的职业技能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将综合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就是教育教学过程必须充分体现“能力本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在20多年的教学基础上对中职《机械制图》课程内容进行部分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突出能力培养,将行业企业用工需求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教的活、学得好、用得着”,效果显著。
1 能力本位教育的内涵和优势
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产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和加拿大。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依据能力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与传统的知识本位相比,能力本位教育具有四方面的优势:一是能力本位教学目标明确,且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二是课程内容以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基础,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打破了僵化的原有课程体系结构;三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注重“学”而非注重“教”;四是反馈及时,评价合理。
2 能力本位指导下的中职《机械制图》课改思路
《机械制图》是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对训练学生掌握工程技术课程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和负责精神都有其特殊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生产实际中对制图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板、丁字尺等绘图工具、绘图仪器已经被计算机所取代,图纸等技术文件已经放进了计算机磁盘,手工绘图已经被计算机绘图所取代。因此制图课的教学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摒弃那些交叉重复、陈旧老化,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课程内容,补充一些新的、企业需要的、对学习提高有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1 按行业企业现状及发展要求确定本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我校2004——2007年连续四届机电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分析,发现他们就业主要面向机电产品制造、加工、机械维修等企业,从事的工种有制图、工艺加工、操作、维修、质检等,在制图知识和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制图、识图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测量工具和AutoCAD、CAXA电子图版等计算机绘图软件,具备典型机电产品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典型机电设备检修与维护等职业能力。
为了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我们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必须重點培养学生的制图识图、工具运用与自主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养成认真细致、交流协作、安全整洁、标准规范的职业素养,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资料查阅、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据此,我把本课程目标归纳如下图1:
2.2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
目前,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选用的教材大多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王幼龙主编的《机械制图》。该书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制图绘图能力,而在读图、识图等能力的培养方面安排的内容较少。
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凸显能力本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以“必需、够用”为度,以“需要”为先,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使教材内容更适合中职学生,更贴近实际需要。我认为可将《机械制图》课程体系简化为四个模块:制图基础模块、制图原理模块、表达方法模块、机械图样模块。前两个属基础理论部分,后两个属于实践应用部分。
制图基础模块的主要教学内容: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一般规定、常用绘图工具的使用、几何作图及平面图形的抄画等。通过该部分的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意义,掌握常用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及一般平面图形的画图方法,为钳工实训的平面画线模块作好理论准备。
制图原理模块的主要教学内容: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特性,基本体、截割体、相贯体的投影,组合体的投影,轴测图的画法等。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了解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掌握基本体、截割体、相贯体和组合体的投影规律,掌握轴测草图的画法。在实际教学中对那些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与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关系不大内容作了删除处理,如立体表面点、线、面的投影分析;对轴测投影图内容的教学,只要求学生掌握正等轴测图的徒手画法,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这样的处理降低了绘图难度,又满足了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表达方法模块的主要教学内容:视图、剖视图、断面图、第三角画法等。要求学生掌握机件常用表达方法的画法,能读懂其有关标注,能综合应用各种表达方法表达简单机件的内外形状。对局部放大图、常用简化画法等局部结构表示法放在零件图的识读中作相关介绍效果较好。
机械图样模块的主要教学内容:标准件与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等。要求学生理解标准件和常用件的规定画法,具有查阅标准和手册的初步能力;掌握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具有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图能力。对零件图的识读,重点是能根据表达方法分析零件结构,对尺寸和技术要求主要是能理解其各部分的含义;对装配图的识读,重点是能根据图形读懂主要零件的结构形状,明确各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连接方式、工作原理,了解装拆的先后顺序等。
2.3 创新教学模式,采用“模块式、任务驱动式”等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2.3.1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与企业的要求相结合:现代企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就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从这一点出发,我把本教材的知识点分为:基本掌握和必须掌握两个层次。
例如以前对绘图仪器和工具的使用以及制图的标准要求较高,现在采用计算机绘图,对字体、比例、标题栏、图线以及图纸幅面等标准可以不作要求(字体可以随意调整,比例和图线可以改变,标题栏和幅面可以选用模板),常用的几何图形的画法,如等分线段、等分圆周、画椭圆等旧的绘图方法已无多大用处,就连圆弧连接的方法也都不适应现代绘图的需要了;轴测投影由于计算机上的三维实体技术的出现也显得无足轻重,这些内容只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即可。而对于投影作图的原理与方法,点、线、面的投影和特殊位置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基本体三视图及表面上找点,相贯线、组合体的画图等是机械制图的基础,这些内容是一环扣一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必须全面掌握。学生对机件的表达方法及国标中的相应规定必须熟悉,最终要达到用平面图形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机件的结构、形状,并标注出尺寸和技术要求。徒手绘制草图的训练要加强,随着引进设备的增多,学生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机器设备的测绘(这也是制图综合训练的内容),其中很重要的一步工作就是徒手绘制零、部件的草图,只有正确绘制出零部件的草图,才能顺利地在计算机上完成零部件的工作图。通过制图课的学习,学生必须掌握正投影法图示物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利用计算机熟练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能力,这些是岗位对从业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
2.3.2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融为一体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偏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适应机械制图课的教学。实践证明以练中学、学中练为特点的“任务驱动、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习能力,能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
如在制图基础模块的教学中,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设计了四个平面图形作学习任务,巧妙地把常用图线的种类和应用、尺寸的识读、绘图工具的使用、基本作图方法、比例等相关知识点涵盖在内,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很轻松地就学会了对初学者来说较为枯糙难懂的内容。
考虑到中职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具有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故对常用件的特殊表示法主要要求能理解其含义,所以在具体教学中尝试不对其作专门介绍,而在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过程中,遇到齿轮、螺纹、键等结构时,教师给学生以启发性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学相应知识点并联系相关的机械知识,很轻松地就理解了相关结构的规定画法的意义,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了以前教学模式中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衔接过渡上的知识遗忘问题。
在实践型的理论课教学中,教师的作用由传统模式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实践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2.3.3将“教室——实训室——生产车间”接轨,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课本理论学习同时还必须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我除了组织学生在实训室进行大量的绘图、制图、测量等练习,还经常带领学生参观工厂生产车间,面对一台台机床及机床旁纸架上图纸,到工人师傅依照图纸加工零件场面,先让同学们感受和熟悉“按图加工”的操作场景,再请车间技术人员有组织、有目的指导学生读图、计算、绘图,最后加工出相应的零部件。如此往复,逐步提升。这种“实践——理论——实践”的交替互换,使制图课的理论学习变得具体而简单,实际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同时学生们还受到良好的企业文化教育,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3 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达到培養目标的重要保证。我针对新的教学模式,对原有的评价体系进行了调整,增加“实际操作能力”,且权重占25%。使评价成为对学生的教育和激励,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科学的评价体系应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即既要反映考试情况,更要反映平时表现和学习情况,如:遵守纪律,回答问题,测验,作业,实操等,而平时的表现及学习情况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引导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积极思考,注重积累的良好习惯,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从根本上改变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理论脱离实际等不良风气(如图2)。
4 教学改革成效
经过三年多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教学效果和质量明显提高:实施课改以来的三届机电类毕业生在“对口高考”成绩中,《机械制图》考题的得分率由原来的77—81%,提高到86—95%;96%的同学获得钳工、制图员、电工等中级证书;在近三年的技能大赛中我校机电专业学生获安徽省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3人;获滁州市一等奖7人、二等奖13人、三等奖28人;2011年由本人负责主讲的《机械制图》被立项为安徽省省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王奎莲等.关于中职学校《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的思考
[2]王幼龙《机械制图》高等教育出版社
[3]张立伟等.北美“能力本位教育”模式与我国高职教育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