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改革的方式选择
2014-10-21曹慧敏韩雨霏等
曹慧敏 韩雨霏等
【文章摘要】
政府再造理论作为指导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改革的重要依据,其在诸多方面可供我国地方政府改革借鉴。本文通过我国地方政府改革存在改革方式选择单一、改革缺乏前瞻性和主动性、政府改革孤立、改革的目的有所偏颇等问题出发,浅谈其引发的原因并结合政府再造理论提出我国地方政府改革方式来确保政府改革成效的取得。
【关键词】
政府改革;政府再造;改革方式
0 引言
政府再造理论是指为了在衡量绩效的关键上取得显著改善,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改善业务流程,绩效的衡量应包括产品、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成本以及工作效率。20世纪末,在全球竞争的信息时代下,高度集权、自上而下垄断专权、追求组织稳定的官僚体制已无法促进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无法做出变革的试调,在创新方面显得无能为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进行多次的改革,然而改革最终都不约而同的由精简再次回归到臃肿,改革的成果也难以长期发挥作用。政府再造理论在西方的成功运用给我国地方政府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1 政府再造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一,政府再造理论为我国政府在后工业化时代改革提供了路径选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加剧了地方政府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竞争。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着眼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快推进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切实转变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使之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第二,政府再造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战略选择。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虽出现一系列新的鲜明的特征,但深层矛盾也逐步显现——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和公共服务能力不强,社会管理水平不高,阻碍社会向和谐方向发展。西方国家在历经高度通货膨胀与频临政府失灵之后,以政府再造理论为改革的指导思想进行了政府重组、重构等一些列的再造,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因此我国可将政府再造理论中国化,作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战略。
2 我国地方政府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我国地方政府改革存在的问题
2.1.1改革的方式选择上过于单一,缺乏创新
纵观我国政府历次改革,无不宣示着改革的重心是精简机构,裁减人员。根据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改革的经验表明,地方政府改革设计多个面向和维度。地方政府改革应分别从价值层面、工具层面、结构性变革等。这说明只改变政府的结构是无法达到改革的目的。正因如此我国政府历次改革都摆脱不了从臃肿到精简再到臃肿的循环。
2.1.2改革缺乏主动性与前瞻性
历次的政府改革无不是因为政府运行、管理中出现问题才被动的进行改革。从1982的源于副职干部过多与老年干部过多及政府部门繁杂而进行的历经三年之久的机构改革到1999年的源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错位、缺位与越位”行为而进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不同程度上显示出我国地方政府进行改革是被动的消极的,是迫于财政、机构设置、人员等出现问题才进行的改革。这种缺乏主动性与前瞻性的改革往往只是浅尝辄止,在原本的系统上进行修补,很难触及到深层次的问题。
2.1.3政府改革孤立于公共组织生态系统之外
政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所处的公共组织生态系统深刻影响着政府的运作、管理与绩效。公共组织的生态系统由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与技术环境所组成。因此政府改革不应只局限于政府内部结构的修补与调整,更应有效的回应这些外在环境的需求与变动,理顺与社会、市场的关系并根据外在大环境的变化来调整组织的内部结构,达到内外部的和谐统一。
2.1.4改革的目的有所偏颇
我国地方政府改革容易出现以提高行政效率为核心,以行政组织内部机构改革与裁剪人员为重心,忽视行政组织与市场、社会的关系的改善。改革的主体以获取上级的青睐,忽视公平、民主、社会正义、责任价值的建设,出现“政绩工程”来达到升迁的目的。
2.2 我国地方政府改革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2.2.1政府制度的僵化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制度的稳定。稳定的政府制度利于规范公民的行为规则以及法律制度的固定,以此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成熟完善的制度越是趋向于保守懒惰。科层制发展至今,其过度的组织化导致組织内部秩序的僵化封闭,从而致使人的异化和官僚主义的盛行。政府制度的僵化导致我国的改革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只能被动地回应。
2.2.2改革主体与官员队伍的利益冲突
改革是对原有的利益的调整与再分配,其必定将否定一些原有组织的绩效与历史,削弱一些组织与官员的权力。精简机构意味着部门的合并与重组,这对于一部分行政人员来说是失去部分乃至全部权力,裁减人员对部分人员来说意味着下岗。而与之相伴随的是对某些组织的肯定,对一部分人员的扩权。
2.2.3传统观念对政府改革的制约
封建制度在我国持续了两千多年,其所倡导的“官本位”思想深入人们的脑海,这体现在许多行政人员存在着特权思想,采取特权行为,其所倡导的集权思想,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民。如今则体现在上级政令的影响大于民众的需求,以至“政绩工程”的出现,其所形成的官僚主义在我国根深蒂固。
3 我国地方政府改革的战略选择
3.1 构建服务型政府
我国政府在当下的改革应注重建设政府结构,把增进人民福祉,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转变职能的核心,改善公共部门的努力,构建全新型的,以服务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并且政府应以更积极的作为来迎接挑战,在决策上着眼于宏观的、总体的、长远的谋略,关注国家发展的总体格局,注重前瞻性思考。政府主动重视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注重政府发展的持续性与和总体的谋略性,以更宏观的视野和更长远的眼光来制定政策。
3.2 构建网络化的公共组织生态系统
公共组织生态系统以其复杂、多变、多样的环境影响着政府职能的发挥、政府机构的设置与调整以及政府政策的制定等。各国的政府机构改革均适应“分权化”、“市场化”与“解除管制”的时代潮流而精简,让企业、社会团体和地方政府有更大的施展空间。政府通过授权的方式将权力转交给社会团体代为行使,由社会团体提供部分的公共产品与服务,负责部分的社会公共事业责任,形成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动性与创新性,改变自上而下的纵向管理治理模式实现现代社会横向联系与网络化的社会关系。
3.3 寻求灵活多样的改革方式
基于行政改革效益管理问题与复杂的政治利益问题,改革应以放权、分权与限权三者有机结合成为核心。这并不是摒弃缩小政府规模而是在行政范围内的三权分设为目的,实行大部门的改革,缩小政府规模,改变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以实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Hammer M,Champy J.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A Manifest for Business Revolution[M].NewYork,Harper business,1993.
[2]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第一版,2002(2).
【作者简介】
曹慧敏(1993-),女,福建南平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在校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