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素质教育中的教师素质

2014-10-21马梦琦

素质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教师素质关系素质教育

马梦琦

摘要:进入21世纪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人才素质的提高又依赖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题。素质教育是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辩证统一的要求,而素质教育顺利推行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素质的提高及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素质教育的形成、实施和检验的过程中,教师处于素质教育的中间和重要环节,影响着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需求以及教育事业的兴衰。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师素质;关系;对策

一、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

1、素质的含义

素质的概念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至今仍在发展之中。在古汉语中,素质一词泛指事物的天然性质或人的天赋。在现代汉语中,素质最初是一个生理学、心理学的概念,主要是指人通过遗传获得的生理上的特点。“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感觉和神经系统方面[1]。这种定义是一种狭隘的概念,它主要指人的身体器官及其机能上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素质”概念逐渐突破了生理、心理学的范围而扩大到教育学、社会学。《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素质一词做出了如下解释:“⑴指事物原来的性质⑵素养⑶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特点”[2]。论证了素质是指以生理特点为基础的在后天环境(包括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身体和思想各方面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

从素质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素质首先具有稳定性,作为受教育者其素质相对稳定的特性在内容差异很大,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素质不同因材施教。素质还具有可变性,在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最后,素质还具有阶段性,由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差异,人的发展会表现出不同,正确认识素质的阶段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之一。

2、素质教育的含义

最早将“素质”和“教育”两个词结合在一起构成“素质教育”一词的是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1987年4月他在九年义务教育各科教学大纲统稿会上说:“长期以来,不少地方把基础教育办成了升学教育,这就导致了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倾向,基础教育应是公民教育,是公民的素质教育”[3]。

从1993年到1995年“素质教育”从学术界的讨论逐渐上升为国家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的地位是在逐步提升的,关于“素质教育”的定义也是越来越明确化与具体化,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经典的所说:“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更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4]。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自由的、尽可能充分地发展;它又是一种动态的终身教育观和全面的教育观;最后,它还是一种民主的教育观,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双向互动的关系。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关系到国家能否成为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远大目标。

(二)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行中出现的问题

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行已有二十多年,在国家政策的主导下,我国素质教育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如:它从国家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促进了素质教育合法化;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保证了素质教育群体利益的最大化;改善了农村教育状况,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一些教育改革措施如课程改革、阳光体育活动等成效明显,激发了广大学校、教师投身教育改革的积极性。

由于我国素质教育自身发展的不平衡、政策自身以及配套措施等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政策落实的有效性。“虽然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一些体制性障碍仍然没有消除,一些问题的呈现更加复杂教”[5]。

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第一,素质教育的推行政策基本上还局限在教育内部,与社会及国民素质的提高联系不够密切。推进素质教育如果缺少教育系统合力,许多瓶颈问题将难以解决,会极大地挫伤教育系统改革的积极性。

第二,对素质教育政策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不够透彻,造成一些教育政策不能遵循教育规律。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政策,绝大多数是政府的强行规定,而缺少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不同学科的学习方式的认识。

第三,素质教育政策过于形式化。首先,一些政策主要指向的是普通中小学领域,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缺少相应的要求。其次,简单的用单一学科知识、分数去要求学生,缺乏对现代人才素质的培养过程的指导等。

二、教师素质的基本内容

教师素质是教师基于社会需要、个人需要、职业需要而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相应的知识、技能、理论、思想水平以及生理素質、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等要素。教师素质是教师职业生存的根本,是判断教师能否成为合格教育者的主要标准,是教师职业化的根本条件。教师素质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一)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教师素质的灵魂”[6]。在素质教育中,教师肩负着引导、教育、塑造、培养“四有新人”的重大责任。教师需要对社会的要求、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深刻的理解,对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有充分的认识。教师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拥护党的方针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在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二)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的前提。在素质教育中要体现德育的首要地位,师德建设起着基础作用。教师应该热爱本职工作,担负起培育人才的重任。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反映在其内在精神境界上,而且体现在外在言谈举止和日常工作实践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三)专业素质

教师应当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专业素质是教师素质的基础。素质教育是一种创造性地劳动,能否达到大纲提出的目标要求,能否运用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面对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授课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差距就在于教师的教学功底。

在专业素质的养成方面,加强学习是首要的,素质教育不排斥用考试来评价教学质量,而是考核范围的更全面、广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创造未来的能力。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完善自我,努力学习各种知识,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并广采博览,还要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指导能力,努力使自己向一专多能复合型教师方向发展。

三、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及提高教师素质的对策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的任务及作用发生了重大变革,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的表现为激励,越来越多的成为一个顾问”[7]。

(一)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素质教育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任何一种行为都来自与其相应的社会实践”[8]。素质教育在动教师素质形成的过程中,对教师素质的高低时刻起着扶正纠偏的作用。这一作用保证了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相适应,充满活力。教师素质的价值体现于素质教育中,教师素质的实现离不开素质教育实践,教师素质在素质教育这一平台上生存发展。

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作用还体现在素质教育决定了教师素质的内容、形成和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对教师素质的客观要求,教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素质教育的要求。

最后,素质教育是检验教师素质的试金石。无论是教师整体素质还是教师个体素质能否与素质教育适应,只能在素质教育中得以检验。教师素质通过素质教育的检验得到肯定与褒扬,否定与抛弃,从而完善与发展。

2、教师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主要资源

“教师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施加影响的教育者,教师的职业角色不是单一而是多重的,如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和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等”[9]。

素质教育是学生分享教学资源的过程,知识技能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资源,对学生而言,知识技能依据其来源可分为间接知识技能资源和直接知识技能资源。学生获取的主要是间接的知识技能资源,教师素质是间接知识技能资源的高度浓缩,一旦实施于素质教育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素质教育要以教师素质为前提,这样才能确定教学关系,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完成教学活动。

(二)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

1、加强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应以热爱学生为核心。

师德教育应当渗透在所有的教学中,要激发教师的爱国之情和改革进取精神,使教师产生献身教育事业的动力。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把人生观、价值观、思想作风和治学态度等传授给学生。“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给学生树立一个德才兼备的榜样,才会吸引学生自觉地去接受影响,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10]。

2、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当前制约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没有根本转变,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尤其是把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

其次,要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行为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既能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又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11]。随着创新时代的到来,唯有创新型教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品质。“作为教育中的人的因素之一的教师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之一”[12]。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对于推动素质教育进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从而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学习过程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13]。这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思想,要求学生以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教师还应肯定学生的创新行为与创新思想,即使他们还有不完善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只要是学生通过思考,积极解决问题获得的结论,我们都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评价,让他们获得信心。因此,教师在平时要言行一致,用实际行动做出证明评价标准只是一把标尺一种参考依据,凡是言之有理的都应当被肯定。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地转化,是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任务,其转轨的速度和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由师资队伍的基本素质决定的,这就对师资队伍地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參考文献:

[1]《辞海》(中),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第2797页。

[2]《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第1204页。

[3]柳斌,《关于基础教育的思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第108-109页。

[4]《布鲁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第26页。

[5]转引叶澜,《素质教育推进现状及其原因辨析》,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4月,第1页。

[6]将恩世,《论素质教育中的教师素质》,山东教育科研,第114页。

[7]王树江,《教师队伍建设与实施素质教育》,中国成人研究,2002年第6期,第43页。

[8]冯志亮,孙耀霖,《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郑州大学学报,2000年7月,第61页。

[9]陈磊,《素质教育新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页。

[10]杨增菊,《素质教育要以思想道德教育根本点》。德育研究,2008年10月,第115页。

[11]徐丽华,吴文胜,傅亚强著《教师与学生创新行为的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5页。

[12]燕良轼,《创新素质教育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第294页。

[1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143页。

猜你喜欢

教师素质关系素质教育
教学反思与教学的关系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浅议高职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的提升
浅谈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及提升对策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