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本涵义及意义
2014-10-21金华
金华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历史沿革,全面细致地解析其内在所存有的基本涵义,这些涵义主要以实践性价值观、实践性世界观、实践性发展观以及实践性创新观为核心的诸多方面。而基本涵义所包含的这些方面则在客观上表征着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本价值导向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此基础上来强化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体论和发展观,进而追求着现实化的实践创新所带来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实践哲学;涵义;现实意义
要想深入化地解析马克思实践哲学,就要切实地对其文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给予全面细致的领会。原因在于,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给予实践哲学以基础性的定位。在该文中他认为以往传统的哲学家只是在解释这个世界,但是所有的问题却是要改变世界。这就已经表明了他所认知的实践开始同传统意义上的实践产生了根本性的分野和差异。
1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历史沿革
从马克思实践哲学形成的历史脉络来看,它的理论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创造性地形成的。当历史退到西方哲学起源的古希腊哲学时,当时的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对实践概念进行了最初的理解和划分,他从实践活动层面出发,总体上将实践分成生产劳动性的实践活动和道德行为性的实践活动两类部分。而亚里士多德对于实践的认知一直延续到康德这里才对其进行了改进和发展,康德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划分,继而将哲学分为了理论化哲学和实践化哲学。康德对理论化哲学范畴和实践化哲学范畴分别给予了清晰的阐述,在康德看来,理论化哲学就其自身属性来讲应归于现象层面,它是依据人的自我认识来引导着自身的活动。而实践化哲学则与理论化哲学不同,它不归于现象层面,而应纳入本体层面。因为实践哲学是依据着道德性的规范来引导着人的实践活动。这种规范性活动是以人的自由意志作为核心要件的,人只有切实按照道德来活动才会真正地获得自由,这种因道德而自由的概念就是实践。由此可见,康德认知的实践不是实际化的活动,它仅是一种道德判断行为,这种道德判断行为还为真正地脱离理论化的实践范畴。
康德对于哲学的这种划分,马克思是极力反对的。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康德的这种划分本质其实就是割裂了现象与本体,两者均在各自的领域独活动而不能有机融合。而哲学的真正含义则是将两者融合统一。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将实践当作了一切生活的根本,理论无法脱离现实的生活而独立地存在着,它只能现实地成为实践生活的一部分,而马克思这种对实践的认知也从客观上批判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念。因为,实践在黑格尔那里被看作是一种绝对精神化的活动,这种活动来源于人的思想而非人的实际活动,这样他就实际性地将实践限定在了人的精神范畴之内而抽象化地发展了实践的能动作用,虽然这样对于人的解放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但还是没有在根本上触及到实践的内在涵义。
德国古典哲学当中,第一个对思辨哲学产生质疑的人是费尔巴哈,而他也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直接来源者。在费尔巴哈看来,思辨的实践归根到底是一种脱离感性生活人的抽象物质,这种理解从根本上就含有着物质生活化的成分在内。
2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本理念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本观念就是实践,这也是马克思建构其哲学体系的科学理论原则,更是其哲学的基本思想与核心。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已经地对实践给予了明确的概念界定,即实践要从现实的活动中去寻找,它是人的现实能动性活动。而马克思对于实践的这一界定也就是现实等同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最根本性特质就是实践。因为人本身就是实践活动下的积极产物,他早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就论述过:“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1]所以,在个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当中,人的实践也就直接地证实了人的本性具有着社会性,人是社会化下的人。
人通过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同时还创造了人的世界历史。马克思始终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就其本身来说是一种人以自身的劳动实践所形成的过程,这种过程对于人来说是其在自然界的一种生成过程。如果人类以及人类发展的历史失去了人本身的实践活动方式,那么人类以及人类历史就将失去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所以说,实践本真就是人化的实践,这种人化实践的核心是强调人的主动性,并以此来确立其哲学的主体性地位。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这也明确地表明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将一直秉着主体性为先的原则去理解世界,而非是以客体化或者直观化的形式来看待世界。
但是,马克思实践哲学所阐述的主体性为先原则并非是抛弃了事物的客体化层面,而是要能动地实现主客体的双向对象化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就是自然人化同人化自然的现实有机统一。由于人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活动能够变革主客体,从而导致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人在变革自然的同时也使自然变革了人。人对于世界的改造就是自然的人化过程,人对于世界的适应则是人的自然化过程,自然的人化过程和人的自然化过程全部在实践当中得到统一,以此促进着实践的有机发展。
3 马克思实践哲学对于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
以人为本的科学价值观正是来源于马克思实践哲学。正是立足于劳动,马克思才真正地阐述了人类终极发展的价值意义,即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注。所以,以人为本的科学价值观也就现实地丰富了马克思实践哲学,从而促使马克思实践哲学对当代如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给予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发展。
马克思实践哲学对于以人为本的指导也从客观上发展了当代社会的主体性思想。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更多地是要充分发挥广大劳动者的集体智慧。所以,发扬主体性精神进而提升人的主观能动性将是当今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着重强调着科学化的发展,将人看做是自然世界的有机部分。人在向自然索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的同时还要保持着自然世界的长久存在。这一理论阐述为我们当今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给予了基础性的理论支撑,而科学发展观的阐述同时也推动和丰富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发展。
纵观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历史沿革,它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从马克思实践哲学同中国社会发展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三次伟大变革来看,就可以现实地发现这些都是创新性的实践。它不但可以验证理论的创新度,同时还能够促进理论的发展,这样,对实践创新所形成的一系列效果的探究就成为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要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95:13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95:37.
[责任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