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地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之研究
2014-10-21戚娟孙研红张雅雯
戚娟 孙研红 张雅雯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而作为大学生的中的特殊群体,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地方高校德育的良性发展和高校德育理论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从当前地方高校贫困生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出发,系统分析了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加强地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当前地方高校已逐步建立了以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等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在保证经济困难学生正常生活学习、健康成长等方面发挥了一些积极作用,但是仅靠国家的补助只能暂时帮助很少一部分贫困生,并且人们往往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多数贫困大学生可以妥善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能与周边的人和谐相处,但是调查显示,仍有36%的贫困大学生排斥主动与人交往,29%的贫困生认为自己与同学相处的不太好,19%的学生认为很差,很多贫困学生自尊心很强又很自卑,不能很好地融入其他同学当中,但是他们又非常渴望处理好人际关系,内心非常矛盾,这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相比普通学生,贫困大学生需要获得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但是他们的求助模式还处于不完善、不理想的状态,往往过多求助于家人或以前的同学朋友。所以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加强高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贫困生心理危机,有利于促进社会与高校的稳定发展。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突显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高校贫困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对社会和高校稳定有着很大的影响,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才能让他们发挥出更大的潜能并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得以立足,进而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加强高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符合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当前社会贫富差距加大,贫困大学更容易受到消极环境的影响,在他们的心理上形成了沉重的负担,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注重消除贫困生成长中出现的各种身心问题,注重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缓解心理压力,在引导与教育贫困大学生、优化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贡献。所以高校必须重视德育工作,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三)加强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健康的心理是保证贫困生正常学习、生活的基本条件,并且大学生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如果经常受自卑、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的影响,他就不能正常发挥个人才能,也不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引导他们独立健全人格的形成,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并顺利完成学业。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时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结果,具体而言,他们心理问题的成因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大环境因素。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使得人际关系变得势力和冷漠,而大学校园是一个开放性的场所,社会上的一些负面思想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学交往往往注重一些利益的要求,种种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心理状态。同时社会资助某些方式有乏人文关怀行,学校捐赠带有商业宣传性的张榜公示、某些企业每天对贫困生资助时的大肆宣传等,都使高校贫困生自尊心收到伤害,甚至使一些贫困大学生认为这是施舍而产生排斥与逆反的心理。
(二)高校与家庭因素。高校中消费分层会使贫困生心理产生强烈的不平衡感,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给贫困大学生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虽然高校资助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多数学校仍缺乏对贫困学生心理、思想状况的深入了解,尚未开始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加大了贫困学生的心理压力,“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过程中,贫困大学生占有的有效社会资源相对小很多,就业困难引发的心理压力成为了高校贫困生产生心理贫困的一个重要外在现实诱因。
而家庭经济困难是高校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直接原因所在,困难的家庭使得贫困大学生个体需求长期得不到很好的满足,自我评价较低,极易产生自卑感和压抑的心理倾向。并且越是经济困难的家庭,父母越是将更多的时间放在维持生计上,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并且家人寄全部希望于子女身上,對他们有着很高的期望值,给贫困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与心理阴影。
(三)贫困大学生个体因素。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大多内向、敏感多疑、缺乏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与自信心、人际沟通能力较差,这些个体心理缺陷都使得他们在不能实现目标的情况下,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调适,意志消沉,容易形成心理问题。并且贫困生大多来自边远地区,他们接受的教育更注重成绩,来到大学,贫困生在学习成绩之外的其他特长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面对这种巨大反差,贫困学生不能有效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不知道如何宣泄不良情绪,更加重了其心理负担。
三、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多方位健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缓解贫困生生活压力。缓解地方高校贫困生心理压力,首要解决的问题应该就是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从物质上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这需要整合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包括政府、企业、慈善人士等的支持,推行多种资助途径与政策,从缓解经济负担入手缓解贫困学生的心理压力。我国当前高校的资助体系还很薄弱,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完善,如规范贫困生确认工作、建立贫困生动态档案、完善助学贷款制度、拓宽勤工助学渠道等,从而保障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些措施能够引导和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自身经济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
(二)完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学体系,提升贫困生自我调适能力。高校应提高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构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从而提升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心理健康综合服务等方面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行完善,建设适合地方高校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只有如此,才能使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常规化、规范化。
(三)妥善安排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缓解贫困生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各高校应采取相关援助计划妥善安排贫困大学生就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应放宽限制,有效吸纳贫困毕业生,各地政府亦应采取相关措施帮助经济困难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同时在为贫困生提供求职补助、为未就业贫困大学生提供补贴之外,还应增加对贫困毕业生提供免费的求职技能培训,提升贫困毕业生求职应试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庆.公平述求与贫困治理:中国城市贫困大学生群体现状与社会救助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杨忠旺,胡义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建构[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5) .
[4]韩永清.高校特困生心理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学科学报,2002 (9) .
[5]隋耀伟.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及应对策略[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6]朱浩亮.构建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 ,太原大学学报,2005(3) .
[7]李艳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20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