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知之幕”视角下高校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

2014-10-21延晓康

管理学家·学术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决策制度

延晓康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高校制度进一步完善。此前,媒体报道教育部核准发布了北京大学等9所高校章程,成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里程碑事件。不仅如此,当前高校身处变革与时代,社会经濟的飞速发展,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为了适应环境,高校频繁出台政策加以应对。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问题,消除了矛盾。然而,由于决策出台过程中存在过程不透明、调研不充分等问题,导致一部分决策出现违背民意、实施艰难,甚至不了了之。另外,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自相矛盾的制度使得有关单位公信力受损,影响了管理部门在广大教职工心目中的形象。

举例来说,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高校教学管理单位取消清考制度,这本是促进学风建设的好事,要求学生消除侥幸心理,认真对待每个学期的学习。但是,取消清考,导致部分学生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一定程度上对就业工作造成了影响;同时,延期未毕业学生的学籍、住宿、管理等配套服务,也给学生管理部门、安保部门带来了新问题;又如,教育部对学校建设的经费支持,除了按照学生既定比例划拨之外,还有部分是高校可自主分配的经费,高校往往将分配范围划定在部分优势特色学院,其他学院则往往不能分得一杯羹。按照“扶强不扶弱”“马太效应”的理念,本也无可厚非,但是,由于前期缺乏系统思维考虑,实施效果出现了偏差,特色学科如同花朵之上又施肥,而支撑优势学科的一些基础关联学科却如同“深根”得不到营养,长此以往令人担忧;再比如,综合性大学在进行绩效考核时,主要侧重论文SCI/EI期刊收录或检索数量等理工类指标的奖励,对人文社科和艺术类学科的奖励指标较少甚至没有,对应用学科成果转化也缺乏激励,引起了教师的不满等等。这些情况的发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高校决策公平正义的原则,影响了工作效率,使得士气低落,进而阻碍了高校的发展与进步。

许多问题的产生,源自决策部门调研、论证不够充分、信息沟通不畅。同时,缺乏换位思考与同理心,以及只考虑本部门利益,罔顾其他的情况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无知之幕概念的引入,对于改善决策出台流程、完善论证环节,促进决策制定合理性,保障决策正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971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在其《正义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无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意思是说,在人们决策给予一个社会或一个组织里的不同角色的成员的正当对待时,最理想的方式是把大家聚集到一个幕布之后,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将会在走出这个幕布后将在社会(组织)里处于什么样的角色,然后大家开始展开讨论并作出决策。因为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将来的位置,因此这一过程下的决策一般能保证将来最弱势的角色能得到最好的保护,当然,它也不会使强势角色得到过多的利益。能最大程度上保障决策或制度的公平公正。

借鉴“无知之幕”理念,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思考和建议:

一、引入“无知之幕”理念,加大高校中层干部轮岗力度。

轮岗制度,如今已成为企业培养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在高校范围内,还存在着一些争议,其实,只要对专业属性强的岗位进行特殊考虑之外,轮岗制度对高校行政工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高校诸多制度的出台,其程序大多数都是以下几个步骤:有关职能部门进行调研工作,起草初稿、发送至相关单位对草案进行修改、上报学校高层会议,讨论通过并发布。有的试运行一段时间,再征求相关单位意见进行修改形成定稿。可以看出,这个过程,是不同部门不同利益博弈的过程,最终形成的决策,也往往是微妙平衡的体现。这种效率和效果,对于推动高校改革和发展进程造成负面影响。要改变这种情况,使利益角力各方跳出圈子,高处着眼、宏观布局,可尝试引入无知之幕概念,加强部门轮岗制度。干部只有当调换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不仅不会为自己曾经参与设计的制度而反悔、反而欣慰当时出台制度对学校发展形成有力促进和推动时,这样的制度才是正义和先进的,是高校建设中所必不可少的。

二、引入“无知之幕”理念,打破管理编制、教师编制、教辅(实验)编制界限

人往往容易只考虑自己的需求,忽略他人的感受,这是人性的弱点。在社会中,一个具有理性能力的人,一旦其身份和社会角色与分工确定,其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便会逐步固化,考虑问题主要以自身及所处团队利益得失为主要出发点。具体来说,高校工作人员主要由教师、行政管理人员、教辅(实验)人员、工勤人员等四部分组成。由于各自从事的工作内容差别较大,在涉及切身利益的部分激励措施中,往往有不同的原则和标准。然而,正是这些不同之处,引发了争议。究其原因,个人固然存在自身定位不准、期望值较高的问题,但单位中编制僵化造成的身份壁垒也是引发群众意见的重要根源。这是由于高校将“各编制从事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差异较大,并不具备可比性,且不可流通”作为出台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将员工分为隐性的三六九等。如果能将编制的制约打破,形成人才的合理流动,假设只要符合条件,无论目前是什么编制,都可以对高薪酬的岗位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打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这样不仅使各编制人员客观衡量自身水平,提升工作满意度,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发现人才,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的提升。打通编制壁垒,自由竞争上岗,这就如同在人们现有身份和未来身份之间挂上一副“无知之幕”,可以使广大教职员工对新政策的理解更加积极正向,更有利于政策的贯彻与实施,同时真正凸显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三、在无知之幕视角下引入听证制度,促进高校政策出台的民主性和公平性

听证即“听取对方的意见”,就是说在某件事在作出决定之前,要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听证属于行政程序中的基本制度,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由非本案调查人为主持人,采用准司法的方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申辩的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很多政府部门制定了专门的听证程序或规则、办法。当前,听证在价格决策、地方立法、行政处罚、国家赔偿等诸多领域被广泛采用。是现代民主不可或缺的基本制度之一。

在当今依法治校的背景下,高校实施听证制度为学校带来了崭新的管理理念。高校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和人文素养,使得听证制度完全具备在高校实施推广的条件。举例来说,在某高校进行校园车辆管理的政策出台时,可在全校范围内举办听证会。在报名人员中,分别选取家庭住址较远、较近、有私家车、无私家车、与校外开展合作业务多、与校外开展合作业务少等等具有多种情况的教师代表参加听证。教师上班的交通工具多种多样,且未来使用何种交通工具、开展合作情况并不确定,这就如同在现有决策人群和未来之间挂上了“无知之幕”,经过充分的讨论、听证,校园车辆管理的最优解决方案也呼之欲出。“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车辆管理只是高校管理中的一个剪影,更多的制度出台都可以效仿。在现有决策平台下,听证制度不啻为一个合理可行的操作,也是依法治校的具体体现。

猜你喜欢

决策制度
夏朝
什么是好的决策
好的决策
做决策也有最佳时间段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
某些单位的制度
《管理就是决策:第一次就把决策做对》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