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豆真菌性病害防治要点

2014-10-21刘强田甜

农民致富之友 2014年7期
关键词:霉层侵染孢子

刘强 田甜

本文阐述了大豆真菌性病害,如大豆斑枯病、灰斑病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1.大豆斑枯病

1.1发病症状:叶片染病始于底部,逐渐向上扩展。子叶病斑不规则形,暗褐色,上生很细小的黑点。真叶病斑棕褐色,轮纹上散生小黑点,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直径1~5mm,严重时病斑愈合成大斑块,致叶片变黄脱落。茎和叶柄染病生暗褐色短条状边缘不清晰的病斑。病荚染病上生不规则棕褐色斑点。

1.2传播途径:以器孢子或菌丝体在病组织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引致幼苗子叶发病,在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先侵染底部叶片,后进行重复侵染向上蔓延。侵染叶片的温度范围为16~32℃,28℃最适,潜育期10~12天。温暖多雨,夜间多雾,结露持续时间长发病重。

1.3防治措施: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7%可杀得微粒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300倍液,隔10天左右防治1次,防治1次或2次。

2. 大豆灰斑病

2.1发病症状:大豆灰斑病又称褐斑病、斑点病或蛙眼病。大豆灰斑病是世界性病害,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重要病害,尤以东北三省危害严重。子叶上病斑圆形、半圆形或椭圆形,深褐色,略凹陷。叶片上病斑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白色,周围红褐色,与健部分界清晰,这是区分灰斑病与其它叶部病害的主要特征。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有密集的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一叶片上可生几十个病斑,使叶片提早脱落。茎、枝和叶柄上结荚后产生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后期中央灰色,边缘黑褐色,其上布满微小黑点。荚上病斑圆形或椭圆形,形状颜色同叶上病斑。種粒上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形成蛙眼。

2.2防治措施: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每亩40毫升与50%多菌灵可湿粉每亩100克混合,可兼防大豆、食心虫。药剂防治要抓住防治时机,田间一次施药的关键时期是始荚期至盛荚期。

3.大豆霜霉病

3.1发病症状:霜霉病广泛分布世界各大豆产区。带菌种子长出的幼苗,可系统发病。病苗子叶无症,第一对真叶从基部开始出现褪绿斑块,沿主脉及支脉蔓延,直至全叶褪绿。以后全株各叶片均出现症状。花期前后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最后病叶变黄转褐而枯死。叶片受再侵染时,形成褪绿小斑点,以后变成褐色小点,背面产生霉层。受害重的叶片干枯,早期脱落。豆荚被害,外部无明显症状,但荚内有很厚的黄色霉层,为病菌的卵孢子。被害籽粒色白而无光泽,表面附有一层黄白色粉末状卵孢子。

3.2侵染过程:孢子囊萌芽形成芽管,从寄主气孔或细胞间侵入,并在细胞间蔓延,伸出吸器吸收寄主养分。孢子囊寿命短促如及时借风、雨和水滴传播,可引起再侵染。种子上附着的卵孢子是最主要的初侵染源,病残体上的卵孢子侵染机会较少。卵孢子可随大豆萌芽而萌发,形成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侵入寄主胚轴,进入生长点,蔓延全株成为系统侵染的病苗。

3.3防治措施:病害流行条件出现时,及早用百菌清、多菌灵、退菌特等喷施防治。

4.大豆锈病

4.1发病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叶片两面均可发病,一般情况下,叶片背面病斑多余叶片正面,初生黄褐色斑,病斑扩展后叶背面稍隆起,即病菌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棕褐色粉末,即夏孢子,致叶片早枯。生育后期,在夏孢子堆四周形成黑褐色多角形稍隆起的冬孢子堆。叶柄和茎染病产生症状与叶片相似。

4.2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靠夏孢子进行传播蔓延,至于冬孢子的作用尚不清楚。降雨量大、降雨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发病重。在南方秋大豆播种早时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鼓粒期受害重。

4.3防治措施: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BAS一3170F1000倍液、10%抑多威乳油3000倍液,每667m喷对好的药液40L,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作者单位:157300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猜你喜欢

霉层侵染孢子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番茄灰霉病的识别与防治
鲫鱼黏孢子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芸薹根肿菌侵染过程及影响因子研究
万寿菊制种田中的病害鉴定
甘蓝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寄主的显微观察
制作孢子印
石头里的孢子花粉
温室草莓灰霉病防治
烟草靶斑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侵染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