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重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4-10-21黄文华
黄文华
作文是人的思想和知识水平的结果。一篇出色的作文,首先应当是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思想。而这种真实的思想恰恰表现在学生的写作能力上。众所周知,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和具体表现,它能够相当明显反映出学生的语文能力、生活经验、思想认识、创造能力等各方面的水平,它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条件。但是,现今学生的作文水平大多数不能令人满意,不能创新。我想主要问题是内容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层次混乱不清,行文游离中心,语言不够通畅,材料老化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单一的命题作文形式。这种命题形式选材、范围有限,体裁有限,命题一旦确定,学生就必须围绕它去搜集、整理材料,没有一点自由空间,长此下去,学生就失去写作兴趣,导致思维老化。由此看来,命题作文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阻碍了他们的思维发展,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为了打破上面所说的旧常规,别出心裁,勇于创新,寻求与众不同的途径。我们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面进行尝试,使文章体裁不限,选材宽泛,给学生以充分想象、发挥的天空。这样可以发挥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想法和做法:
一、要求学生多做审美性观察
审美性观察既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获得材料的有效途径。学生的特点是好胜心强,兴趣广泛,好奇好动,什么东西都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因此,我在平时作文写作课上给他们提供一些审美性观察时间,好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去体会、去动脑筋、去创造,使他们胸中燃起求知和创新的烈焰。如一个同学写蝴蝶花:“蝴蝶花开了,真漂亮!红的、黄的、紫的花瓣交织在一起,就像一只美丽的花蝴蝶,过了几天,又开了两朵,满身都是漂亮的花纹”。我让他再去观察一下,把蝴蝶写活。他经过一番努力以后,在“美丽的花蝴蝶”后补充道:“一阵微风吹来,花瓣轻轻摇摆,就像蝴蝶抖动着美丽的翅膀,在地上飞舞。”我再让他去观察一下,于是他又在“漂亮的花纹”后补充道:“远远看去,真像三只花蝴蝶在追逐玩耍,有趣极了。”因此,指导审美性观察时,还要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写心理活动、写随笔等写作方式,看与写相结合,两者都有提高,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指导得法,以创“三新”
学生写文章,需要教师的指导,有了正确的指导,再加上学生大量创造性地练习,写作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有句谚语“文如看山不喜平”,意思是说,好的文章要有新颖的角度,巧妙的构思,使读者就像看山水那样觉得峰回路转,横云断岭,远近高低各不相同之感。因此,我们在写文章前,一定要在设计思路上花功夫,其具体做法应注意以下三点:
(1)立意新奇。新奇的立意能反映学生的创造思维水平。为了使文章立意别出心裁,富有新意,需要从有新意、有创见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发现体现时代精神的事物,挖掘它的本质意义。这样作文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今天我当家》一文,学生普遍会这样构思:今天爸爸、妈妈不在家,轮到我当家了,于是就写些喂鸡、做饭等一系列家庭事例。而另一位同学却是这样构思的:在一次竞选村长时,爸爸、妈妈让他把神圣的一票交给爸爸、妈妈决定,而他却强烈反对,说自己应该当家了,自己的事应由自己决定。相比之下,在同一篇文章中,后一个事例的立意较新奇。
(2)材料新鲜。写文章如果平铺直叙,难以有引人入胜之效,总会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己独有的经历、见闻、体验、想象常常被一些框框套住,不敢把它们写入文章。因此,学生应该去放开手脚,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要被审题、立意等条条框框捆住思维。大家都知道,童心最可贵,童趣最可取,用一颗颗经过熏陶的心去发现美,捕捉美,用一颗颗纯真的善良的心去揭露丑、抨击丑,在风雨中磨炼成材。如上个事例《今天我当家》一文,后一个同学的材料就显得更新鲜了。
(3)语言新美。立意、材料、构思的新奇、新鲜、新巧都要通过语言来实现。没有语言的新美其他方面将黯然失色。大作家笔下的语言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才能达到情景交融、文质兼美、炉火纯青的境界。
三、多思考
只有更深入思考问题,去创造思维,并把所创造的思维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才会彻底解决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
四、多阅读课外书籍
积极上网查阅、借鉴优秀文章或大量阅读不同风格、内容的优秀文章,这样就可学习到丰富的写作技巧,并提高作文水平。正如高尔基所说:“爱书吧,它会给你力量。”
总之,在作文写作课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所创见,有所创造,写出别人之不敢写,想出别人之不敢想的好文章,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县岩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