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隐逸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2014-10-21张阁杨涵株

建筑遗产 2014年7期
关键词:历史

张阁 杨涵株

摘要:隐逸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儒释道互补的哲学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人文现象。私家园林作为文人思想的重要载体,是文人隐逸人格精神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发展脉络、形式审美等深刻受到隐逸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文人园林;隐逸;历史

“隐逸”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独特的人文现象,其滥觞于先秦,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承传于唐宋,延续至明清。隐逸文化深植于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国古典园林深刻浸染着文人墨客这种隐逸人格精神。

一、魏晋之前的隐逸文化及隐居环境

最早的隐逸现象可追溯到上古时期,许由、巢父隐居萁山,伯夷、叔齐不食周栗,采薇首阳,为之后生发勃兴的隐逸文化树立了人格典范。先秦两汉时期,隐逸文化开始萌芽。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士阶层中的隐逸现象蔚然成风,但当时的隐居大多是在“山林之中、衡门之下”,强调内在与自然美的契合,不过关于隐居于园林之中的设想已经开始出现,张衡在《归田赋》中写道:“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仰飞纤缴,俯钓长流。”其对隐居环境的描述已经有了园林的影子。仲长统曰:“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地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对隐逸的园林有了更为清楚的要求,有了文人园林的雏形。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化及对文人园林的影响

若说后汉时期的文人园林不过隐约其形,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园林则开始脱颖而出,彼时隐逸思想的哲学体系已经形成,隐逸之风炽盛,私家园林的产生有了丰厚的文化土壤。

魏晋时期,战乱仍频,仕途污浊,士人处于一种极度苦闷的精神状态,由汉代的独尊儒术重新走向文化的多元态,道家思想盛行,玄风独振,佛学东渐。隐逸文化正得益于此得到极大发展。如宗白华于《美学散步》中说道:“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郁热情的一個时代。”

魏晋的隐士受道家思想影响最重。道家倡导“清净自然,无为而治”的遁世思想,此时,佛教亦传入中国,禅宗思想倡“空”,对现实社会持消极态度。另外,魏晋时期,由老庄无为学说与佛学糅合而成的玄学成为社会思潮,道家隐逸思想、出世思维自然地渗透于玄学理论,并表现于魏晋名士言行,如“在山为远志,在朝为小草”,“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

无论是道家还是佛教,都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之趣,受君子比德,天人合一的思想,隐逸之风的直接结果是促使士人隐居山林,寄情于山水,“登山临水,竟日不归”,林泉之隐、田园山水之乐成为他们感情的寄托。但是在山林老泉隐居常为生活所累,隐居环境的恶劣,使一些士人开始想象并实践他们理想的园林生活,从艰辛的山林之隐转向园林之隐,将园林视为“第二自然”,如史籍记载,东晋著名的哲学家许询“好泉石,清风浪月,举酒永怀,隐于永兴西山,凭树构堂,萧然自致”。园林成为文人隐居思想的现实载体,文人园林进入了发展的勃兴期。士人视园林为其寄情养志的天地,并开始在园林中体玄悟道,寻求幽隐闲趣。

并且,此时期亦确立了中国文人园林的基本设计原则。受士人审美观的影响,中国园林开始向自然山水园方向发展,园林转向追求自然之致,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他们崇尚清新质朴的“出水芙蓉”,而以自然见长、追求诗情画意、清新脱俗的士人园林一经出现,便引导了时人的审美风尚,并影响了皇家园林、寺观园林,奠定了中国古代文人园林发展的基础。

三、唐宋时期的中隐思想及文人园林

儒道两家学说贯穿于中国古代文人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国大多数所谓的隐士既有儒家积极入世的一面,又有道家消极避世的一面,他们在出世与入世间摇摆不定,如冯友兰先生所言:“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也互相补充。”这也构成了中国隐士文化的复杂性、矛盾性及丰富性。

这种隐逸文化表现于唐宋,则是中隐思想的盛行。隋唐以后,科举制度产生,政局较清知识分子普遍积极于仕途,然而,与此同时,宦海的沉浮,心力的疲惫,使士大夫内心依然向往一种闲适隐逸的生活。白居易的中隐观正契合了这种心理产生,“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亦官亦民、亦朝亦隐、亦仕亦闲的中隐精神成为士大夫们理想的处世理论。

白居易将“中隐”与私家园林联系起来,园林在此时的士人生活中充当了一种调节仕隐的手段,它阻隔了喧嚣的外界,使文人得以亲近自然,既能享受山林间的清风朗月,又不用脱离市朝,使既仕又隐成为可能,成为士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心灵涵养之所。园林在相当大程度上弥补了归隐羡隐的士大夫在政治受挫后的心理失衡,并完成了其人格精神的改造与构建。

唐宋的园林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园林艺术的发展成就,并对艺术审美有了更清晰的要求。其主要的私家园林形式有城市园林、郊野别墅园以及自然风景区中的文人园林。园林作为士人安放隐逸精神和求取宁静平淡物质场所,追求自然野逸、简淡素朴的境界,崇尚淡泊、简约之美,强调园林与自然环境的契合,在两宋时期园林形成了“ 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主要特征。唐宋时期文人普遍参与造园,园林成为融诗歌、书法、绘画于一体的园林艺术,如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画境文心”。

亦官亦隐的王维于山岭起伏、树木葱郁的冈峦环抱的山谷之中建造了堪称经典的辋川别业,辋川因地制宜,竹林青翠,飞鸟鸣叫,槐荫绿苔,红花绿椒,成为一幅淡雅超逸的山水画卷。白居易在风景优美之地建庐山草堂和履道坊宅院,采用道法自然的造园手法,置石理水,剖竹引泉,引水构池,借景自然,对之后的造园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入宋以后,“中隐”思想被普遍接受,著名的私家园林有司马光的“独乐园”、朱长文的别业“乐圃”、苏舜钦的“沧浪亭”、范成大的石湖别墅等,亦如前人,借由园林寄托隐逸情怀,觅得自然山水之神韵。

四、元明清时期的隐逸文化及文人园林

文人园林在元明清时期走向成熟,其中诸多园林的建造亦受到隐逸文化的影响。

拙政园取名于潘岳《闲居赋·序》中“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消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春税足以代耕……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表达了园主王献臣归隐田园之意。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旧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清乾隆年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网师乃渔翁之意,又与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湖的意思。

退思园是清朝任兰生遭弹劾革职后归隐后所筑,古时有“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一说,园名取“退思”,便是园主取其隐退补过的意思。

此外,苏州自宋以来,以“隐”、“逸”为名的,就有:隐圃、桃源小隐、洽隐园、静逸园、逸我园、乐隐园、招隐堂、道隐园和壶隐等。

五、结语

中国传统的儒道互补的哲学体系贯穿于2000多年的文化历史,构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文人园林作为隐逸思想重要的物质载体,从魏晋到唐宋再到明清,其萌芽、发展、成熟都深刻受到了隐逸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文人园林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冯友兰.涂有光.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

猜你喜欢

历史
元旦的历史演变
历史重现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新历史
篡改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7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