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路径初探
2014-10-21王敬
基金项目:2010年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SXY10013)
【文章摘要】
职业意识是指个体对职业的认知、意向、态度和看法,是个体进行职业选择和争取职业成就的驱动力,本文就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途径进行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普及化,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强,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也逐步提高,加强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对毕业生职业选择、成功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职业意识的定义
对职业意识的定义,国内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述,各不相同。笔者认为职业意识是指个体对职业的认知、意向、态度和看法,是个体进行职业选择和争取职业成就的驱动力,职业意识伴随着个体成长而逐步发展形成。
2 职业意识的构成要素
职业意识由职业价值观、职业定位、职业认知、职业风险、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六个要素构成。
在职业意识的六个要素中,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考虑职业问题时所看重的原则和标准,是个人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导向和调节作用,是职业意识中核心的部分。职业定位就是明确个人在职业上的发展方向,明确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和职场中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是职业价值观在个人职业选择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也是走向个人职业目标的起步阶段。职业认知是个体通过职场探索所获得的职业相关信息和认识,是进行职业定位、职业规划的必不可少的信息基础。任何职业都是有风险的,尽管人们都希望能够顺利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但在职业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必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风险,完整的职业意识观念必须具备职业风险意识。职业生涯规划为各职业生涯阶段设定目标,为达成目标制定行动方案,并可随着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或修正,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包括知觉与承诺、认识自己、认识工作世界、决策、行动、再评估/成长六个步骤。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规则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敬业意识,学习意识,是企业对员工进行考察和评定的重要指标,因此,职业道德在就业机会获取、未来职场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职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职业意识培养的途径
职业意识教育和培养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个人、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学校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
3.1 建立职业意识系统化、全程化、全员化的培养体系
职业意识不是一蹴而就即可以形成的,也不是开设上一门生涯职业规划课程即能培养的,它伴随着个体成长而逐步发展形成,因此职业意识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必须将其纳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各年级中全面推进,教师全员参与,建立系统化、全程化、全员化的职业意识培养教育体系。
3.2 加强职业意識教育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职业意识教育主要通过德育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三个方面进行,教育队伍人员构成主要为由德育课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就业办工作人员,师资力量不够,人员素质层次不齐,无法充分发挥指导、咨询作用,这样的队伍进行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队伍:对内,加强教师职业资格培训;对外,聘请校外专业人士、职场成功人士、不同行业人力资源主管、校友充实教育队伍,打造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3.3 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教育
3.3.1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和职业要求紧密联系
大学专业知识教育是人才培养内容的重点,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意识教育,有助于增进学生的职业认知,激发学生探索职业世界的主动性。专业教师向学生传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与职业需求紧密联系,在讲授过程中应阐明这些知识和技能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也应该熟悉职业意识教育内容,才能将职业意识教育更好地渗透到日常教学工作中。
3.3.2通识课程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
大学通识课程专业性不强,课程考核方式不仅要注重学习成绩,还应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例如:建立学习小组,课程成绩可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组成。笔者承担一门本科通识课程教学任务,教学伊始即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课堂上各小组坐在一起,由组长负责考勤。要求各小组自行制定组名、口号、Logo和评分规则,部分小组还主动制定了小组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中设置小组任务,最终成绩由教师评分、学生自评和小组内互评组成。为了激发学生团队意识和学习主动性,教师评分中特意添加小组学期全勤加分和小组课堂表现加分。这种教学模式实施了三年,学生对学习团队产生了浓厚的团队归属感和荣誉感,锻炼的培养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团队意识、规则意识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4 实训教学模拟职场工作环境
目前,各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视实训教学环节。在校内实训教学中模拟职场工作环境,如服装、考勤、绩效考核、工作团队等,甚至可以以发放日薪或月薪的形式评定分数,令学生身临其境,提前体验职场环境,获得对未来职场环境、职业规则的感性认识,强化职业角色意识,通过职业行为履行职业责任,培养职业道德规范。
3.5 充分利用入学专业教育增强专业意识,初步形成职业认知
大部分新生在填报志愿时并不真正了解所选专业的学习内容、学科发展前景、就业行业、就业岗位及职业发展方向,在经历了紧张的高考进入大学之后,因奋斗目标的缺失和学习环境的改变,往往会陷入迷茫状态。学校应充分利用入学专业教育时机,增强学生专业意识,初步成职业认知:通过课程设置介绍让新生了解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模块、培养目标及面向岗位;组织学生到专业相关职业场所参观,让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和工作环境获得感性认识。
3.6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职业意识培养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重要途径,开展社会实践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职业意识。虽然各高校均要求大学生在暑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能够参加团委、院系老师带队的社会实践专题活动的学生只占少数,绝大多数学生都自行安排暑期社会实践。部分学生利用假期在企业实习,但更多的学生只是以完成任务的心态交一份社会实践报告,并未认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要真正发挥作用,可以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向企业。通过实习、实践活动,学生把自身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获得其所学专业与相关职业的感性认识,有助于提高今后学习的针对性,使学生专业学习目标更明确,还能增进职业认知,培养职业意识。
3.7 丰富校园活动,营造职业文化氛围
3.7.1 邀请用人单位入校园
邀请长期合作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主管或业务主管开设专题讲座,介绍企业文化、工作内容和职责、工作要求(知识、技能、资历)、工作的发展空间、薪资待遇和福利,并对举例说明学校毕业生在单位发展情况。让在校生帮助学生加深职业认识,明确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期待,从而加强自身职业定位的准确性。
3.7.2 开展校友经验交流活动
邀请优秀校友与在校生交流分享求职经验及职场成长经历,由于校友同在校生具有相同的学习环境、教育背景,经历过类似的成长困惑,因而他们的朋辈示范力量对在校生更有说服力,在榜样的作用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为就业做好准备。
此外,还可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就业团队辅导、创业成功人士讲座等校园活动营造职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激发学生职业熱情。
总之,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其职业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高校应建立职业意识系统化、全程化、全员化的培养体系,多层次、多途径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帮助学生实现成功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证之.21 世纪职业意识内涵研究述评[J].教育与职业,2010,(15):19-21
[2]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8
[3]张桂宁.基于就业质量的职业意识教育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5):138-140
【作者简介】
王敬(1975- ),女,天津市,汉族,讲师,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