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读者意识,倡导真实阅读
2014-10-21杨亚芬
杨亚芬
摘 要:阐述了在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倡导真实阅读的一些感想和做法: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引导学生扎根文本,重视对文本的感悟;在思想与心灵的交流碰撞中,自主协作地开展自由阅读活动,从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主动积极地探索问题、解决疑惑,使阅读指向生活需求,注重阅读的实用性;采用多层级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者意识;真实阅读
萨特曾经说过:“阅读就是自由的梦。”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体现自由、精神、智慧的生活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鲁迅也曾经概括过:作者写作是文本的起点,读者阅读才是文本的终点。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从心理学上来说,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被动接受外还有主动发现。然而传统阅读教学中饱受争议的做法是过分强调课前的预设,教师预设了相当数量的教学任务,使学生疲于完成这些任务,被动地接受知识或进行机械的练习,缺乏应有的创造性。这种做法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学生对阅读教学的极端处理,使学生的阅读成了纯粹的被动地接受机械训练的过程。所以,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是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此外,阅读还是一种非常私密化的行为,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是展现学生个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所谓“读者意识”是读者的欣赏愿望、阅读趣味和评价对写作主体表达和发表的影响和制约因素。我们一直在强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文本,其实每个人的阅读感受都是不相同的。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的思维的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倡导真实阅读和个性化阅读。
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创设对话氛围,实现课堂对话的有效性
要实现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在对话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得到创造性的发现。这就需要教师树立新型的学生观,营造和谐氛围,创设对话平台,从源头上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
教师在课堂中不应该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而应该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交流者。因而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和学生站在同一起点上,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主动参与话题,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打开心扉,从而实现学生、教师、文本的真实对话。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先从自己少年时代读这篇文章的感受谈起,再拿出自己旅游时候拍摄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照片,之后再让学生谈自己读完作品后的感想。这时候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并且提出自己的疑问,诸如:这么小的园子,作者怎么会把它当作乐园?三味书屋中的先生为什么要用那么奇怪的姿势读书?教师带头发言,学生对话的欲望也被激发起来。这样的对话方式,不仅缓和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流露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真实的情感对话。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导扎根文本,重视对文本的感悟
语文课就是扎扎实实的读书课,应当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自悟自得,在读中感知体验,在读中浸染熏陶,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内化。文本是读者思维的源泉,脱离文本的空想是毫无意义的。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与文本对话成为可能。
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只有在其自身的信息储存中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够进行相似匹
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因此,教师应努力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文本的语言形式与学生的直觉经验知识之间进行相似选择,相似匹配,最终才能在学生脑海中建立与文本的信息相关联的新的知识结构。
三、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鼓励自由解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给学生多点点拨,多点启发,多点鼓励;让学生多点思考,多点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
例如,在学习《小圣施威降大圣》一课时,我曾经让学生讨论小圣“降”大圣有没有成功这个话题。学生中出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大家使出浑身解数,试图驳倒对方的观点,最终使那节课变成了一次激烈的辩论赛。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充分体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个阅读的心理规律。
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指向生活需求,强调阅读的实用性
教育的佳境应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只是作为生长点,最终目的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体现“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教师应组织学生自行收集材料,进行以“安塞腰鼓”为核心的主题阅读,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展示阅读成果。这样,课内外阅读的收获在交流、共享中充分展现了它的价值,不同的思维角度,不同的阐述,最终形成对“安塞腰鼓”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全方位诠释。学生在体验、传达、表现自己理解的过程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丰富的课外资料的介入,使封闭的课堂教学变成开放的教学,语
言和情感达到了完美结合,课堂焕发出师、生、文本应有的生命
活力。
五、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完善评价方案,建立多层级评价机制
个性化阅读是带有读者自己思考的阅读,而这个思考和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经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评价时不可能找到“放之天下而皆准”的评价模式,要实现个性化閱读的最终目的,还必须完善评价方案,建立多层评价机制。简单来说,在进行个性化阅读评价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主要可以从答案的合理度、思维的充分度、能力的区分度等方面进行评价。阅读评价应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理解和价值取向。重视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积极运用“延时评价”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要提高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继承传统阅读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摒弃传统教学中灌输式、填鸭式等落后的教学方法,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有个性化和真实性。
参考文献: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4.
[2]张巧文,陈思静.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的方法研究.语文教学研究,2011.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宁市斜桥中学)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