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观对我国小学教育的启示
2014-10-21时运
摘 要: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观是西方自19世纪末以来流行的三种主流课程观之一。从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观的哲学基础、基本概念、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观的基本主张这几方面来分析这种流派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观;永恒主义;要素主义
一、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观的哲学基础及概念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观来源于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的教育思想。要素主义的哲学基础比较复杂,主要来源于实在论和观念论,要素主义倡导教育活动中应该学习那些在过去和未来都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贝斯特和巴格莱。永恒主义的哲学基础更为广泛,主要包括古代希腊哲学、欧洲中世纪哲学、新托马斯主义,永恒主义认为教育应该是学习例如历史、语言、逻辑等能够培养人思维的学科,发展儿童的智力与潜能,从而达到自身的完满。永恒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赫钦斯和马里坦。
在课程改革发展的历史上,主要有三种主流的课程观——学科中心课程观、儿童中心课程观、社会中心课程观。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观是历史最为悠久的课程观,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要目的,
它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各个学科的科学文化知识,继承掌握人类的文化遗产。课程的重点是英语、数学、历史等学科,以及一些经典的学科、名著。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加重了学习的负担,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观的基本主张
1.要素主义教育哲学的课程观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素主义强调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认为其应该是课程内容的核心,强调学科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由于不同时期关于知识价值论的评判不同,因此,不同时期对于文化要素的认识是不同的。
在20世纪30—40年代,要素主义者巴格莱主张最重要的要素是记录、计算和度量,重视健康教育、人文艺术课程和工艺劳作教育。
在20世纪50—60年代,贝斯特在《学习的重建》一书中,建立了一套关于智力训练的教育标准,他认为“基本思维方法的良好训练是由历史、科学、数学、文学、语言、艺术和其他人类长期追求的有用知识、文化理解、智力课程的训练来代表的”。因此,这些学科则成为中小学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
在20世纪70年代的“回归基础学科运动”中,要素主义者认为,中小学应该继续注重基础学科,如英语、科学、历史、数学等,取消一些点缀性的课程,如泥塑、编织、排球等,取消选修课。
在20世纪80年代,要素主义者认为应该重视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这五门课程,并在此基础上融入美术、艺术表演和外语的训练,从而构成美国文化的精神。
总而言之,要素主义提倡重视课程教材的价值以及教师的权威,对改变当时美国教育基础薄弱、软弱无力,纠正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导致的学校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下降的局面。
但是,要素主义也有一定的局限,由于要素主义强调学科知识,必定会忽视儿童真正的需要与兴趣,学习可能就会渐渐变成儿童的负担,由于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必将会导致知识的死记硬背,而不是理解地学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抹杀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同时,要素主义过于强调某些学科知识的重要地位,自然也会忽视一些有用处的其他学科知识的普及,从而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2.永恒主义教育哲学的课程观
永恒主义者认为,那些能够训练思维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因此,永恒主义提倡哲学、文学、历史这类学科,认为它们体现了一些亘古不变的道理,可以帮助解决当下社会政治、经济、科学等方面的问题;永恒主义还提倡数学、科学、艺术的学科知识,以及读、写、算的技能。永恒主义课程观中最重要的一点,以拉格为代表的永恒主义者强调名著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大量阅读经典名著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学习经典名著还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些名著包括不同的学科,来自不同的时代,例如荷马的《伊利亚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马克思的《资本论》、弗洛伊德的《癔症研究》等。
总体来说,永恒主义的课程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合理
性,注重文化遗产的地位,能够使年轻的一代更加注重知识、修养和理智,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符合中小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需求。并且永恒主义的教育思想对于促进教育的民主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永恒主义也存在着自身的不足,永恒主义认为世界是亘古不变的,这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变化与发展,永恒主义者过于夸大了名著的作用,忽视了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永恒主义完全排斥教育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否定了职业教育的作用,过于强调“复古”的概念。
三、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观对我国小学教育的启示
1.正确看待经典著作在小学教育中的实践
永恒主义的课程观中最重要的就是阅读经典名著,认为它使得学生更加能够注重知识、修养、理智。近年来,我国又掀起一股“国学”的热潮,之前似乎已经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的书籍,如《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又重新回到小学生的生活中,有些学校甚至为此设置了“国学课”。但是,在“国学”这门课的实施上,现今的国学课程存在着以下问题:
(1)国学教材的范围局限于儒家作品
由于我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大部分学校国学课学习的内容都以儒家的代表作《论语》《三字经》为主,往往忽略了其他领域的一些经典著作。用于国学教育的读本应该具有包纳百川的特点,还应该涵括哲学、文学、历史和自然科学等诸多領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习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初衷,不断培养儿童的道德、文化以及文学素养。
(2)教学方法简单、枯燥
永恒主义认为,阅读经典名著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和背诵,文章具有严格的声韵特征,读起来朗朗上口。基于这个情况,国学课中,一些教师往往忽略了对于名著字词深层意思以及文章内涵的讲解。一些学生虽然不理解文章的意思,但是朗朗上口的韵律也会使得他们愿意读下去。但是长此以往,学生的记忆只是机械记忆,而不是意义记忆,掌握的诗词文章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正确的做法是,在学生的低年级段,以指导背诵的方法为主;进入中高年级后,教师可以运用苏格拉底法,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配以合适的自学和思考活动,达到真正理解这些名著的
目的。
(3)理性认识名著的重要作用
名著除了能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名著还能够得到审美享受、心灵情感得以升华和净化,从而促使人从更高的精神角度上去观察和思考人生。但是也不能过于夸大名著的作用,毕竟它只是人文社会科学广袤学科的一隅,不能将其当成一般学科看待。
2.重视学科基本知识的重要性
正如要素主义所认为的,人类的文化遗产应该作为课程的中心,因此,学校与教师应该重视基础知识的学科,如,英语、语文、数学、科学、计算机等学科。
就目前小学来说,各学科的知识基本上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知识,课程的内容也是在传授每个学科最基本的知识。不过,对于某些学科的课程内容可以进行调整,依照学生的兴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当时社会的需要进行筛选,做到实用性、经典性和时代性三者并存。
例如,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相对忽略了笔画顺序的教学,把学生学习的重点放在了写作、说话这种输出性的技能的培训
上;一些过于陈旧的课文由于不适应社会的时代性而进行了删改,融入了一些“时尚”的元素;增加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课时,产生与之相关的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各种学科的知识,为日后学生继续受到中高等教育,以及在社会上生存奠定了基础。
教师要善于发挥各种不同类型课程的作用,协调相互之间的关
系,使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
当然,由于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一些人就认为是不是知识的学习就变得不重要了。其实不然,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类似,强调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内容协调发展,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体验情感,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断开发学生潜能、培养能力以及发展智力。坚持要素主义的课程观这一价值取向,有助于改变传统教育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但是绝对不可以淡化知识的学习。
综上所述,可以说,经过几十年来一辈又一辈的教育哲学家和教育一线工作者的努力,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各地区课程的设置和执行也逐渐达到了百花齐放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地缘辽阔,各地发展水平不均,课程的设置和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缺陷。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观的内容上各有利弊,不能简单地判定它是否完全适合中国,特别是北京市小学的具体情况。因此,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合理地借鉴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观的优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辩证地分析其教学、课程思想,将它们具有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杰拉尔德·古特克.哲学与意识形态视野中的教育导论[M].陈晓端,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07.
[2]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1.
[3]张平海.永恒主义教育目的及其课程观评析[J].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0(4).
[4]陈晓端,郝文武.西方教育哲学流派课程与教学思想[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75-195.
[5]李红英.三种主流课程观的演进及其启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7).
作者简介:时运(1990—),女,汉族,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初等教育基本理论。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