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采巷道底鼓特性及其整治方案
2014-10-21李中胜
李中胜
[摘要]针对我国煤炭开采过程中,回采巷道底鼓现象的特性研究,探讨底板岩层鼓入巷道的方式及机理。总结巷道底鼓现象的防治措施:(1)底板锚杆;(3)底板注浆;(2)巷道底板开卸压槽(孔)。
[关键词]回采巷道 底鼓 底板锚杆 卸压
[中图分类号] TD26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2-4-1
1引言
随着我国地下煤炭的开采,近些年来煤炭开采逐渐走向深部,进而地应力相应增大,巷道底鼓问题日趋严重,从而暴露出很多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问题[1]。底鼓是煤矿井巷中经常发生的一种动力现象。巷道掘进后,围岩由三向应力状态转变为二向应力状态,在复杂的集中应力影响下,底板岩层拉伸破坏形成底鼓。大量实测数据表明,巷道变形大约有2/3体现为底鼓。底鼓的主要危害是缩小了巷道断面,致使行人、运输、供排水、井下通风等都受到影响,因底鼓而造成巷道报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矿山的安全生产。因此,研究巷道底鼓的机理、预测方法及防治措施等问题,对于我国深部资源开采,建设高产高效矿井,提高人员安全保证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回采巷道的底鼓主要发生在工作面回采期间,是主要由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等原因而诱发的岩层运动。回采巷道是否底鼓及底鼓的强弱与底板岩层的应力分布有关,而底板岩层的应力分布除了与本身的力学特性有关外,还与两帮、底板及顶板的力学特性有关。众所周知,当水平应力垂直于巷道轴线时,巷道最不利于维护,这个因素设计者已考虑到这一点,但地应力往往比较复杂,尤其是局部的应力集中,再加上回采时的扰动,应力状态在局部区域常常发生变化,所以采取避开高应力区布置巷道,条件有时是不允许的。另一方面由于开采系统的综合布局,不可避免的有一些巷道与最大水平主应力的方向垂直或斜交[2]。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采取主动的控制,而不是被动地去适应。
我省矿井绝大多数矿井巷道有底鼓现象,因其安全隐患远低于顶板事故,所以往往被人忽略,生产中发现产生底鼓,只好被动地采取掘底,甚至进行二次或三次掘底以满足生产需求,尤其是皮带运输顺槽,在回采动压的作用下,巷道底鼓更为严重,直接影响皮带的运输,采取的措施就是停止生产,掘底重新安装皮带架,虽然造不成事故,但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2底板岩层鼓入巷道的方式及机理
引起巷道底鼓的因素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底板岩层性质、围岩应力、水理作用、支护强度、采动压力、顶底板采空情况等[3]。其形式主要有:
(1)挤压流动性底鼓。通常发生在直接底板为软弱岩层(如粘土岩、煤等),两帮、顶板比较完整的情况下,在两帮岩柱的压模效应和远场应力的作用下,整个巷道都位于松软破碎的底板岩层向巷道内挤压流动[4]。
(2)挠曲褶皱性底鼓。通常发生在巷道底板为层状岩石,其底鼓机理是底板岩层在平行层理方向的压力作用下,向底板临空方向挠曲而失稳,底板岩层的分层越薄,巷道宽度越大,所需的挤压力越小,越容易发生挠曲性底鼓。
(3)剪切错动性底鼓。主要发生在直接底板,即使是整体性结构岩层,但在高应力作用下,巷道底板也易遭到剪切破坏,或者在巷道底角产生很高的剪切应力而引起楔形破坏[5]。
3巷道底鼓的防治措施
(1)底板锚杆
要求底板岩层具有较好的完整性,如果底板岩层破碎,锚杆将失去锚固作用,因此在使用底板锚杆前首先要对巷道进行评价。同时,巷道底板岩石对水的敏感程度也很重要,这包括了顶板淋水和施工用水,当底板岩层遇水泥化,则要考虑用干式打眼或悬浮剂冲洗钻孔的方法。
巷道底板锚杆的形式,应根据巷道服务年限、用途和生产条件选定。底板锚杆的长度应能穿过全部底鼓的巖层,锚杆的尾端应在底板以下0.6—0.8m,这样做的好处是,必要时还可以卧底。为了充分发挥锚杆对底鼓的作用,同时考虑到现场打眼的方便,底板锚杆应按图布置,当底板为砂页岩时,锚杆密度不应小于1根/m2。当岩层破碎时,应适当加大锚杆的密度,排距一般为0.8—1.2m,当底板岩层间连结强度较低时,锚杆的排距应在1m以下。
(2)底板注浆
底板注浆一般用于加固已破碎的岩石,提高岩层抗底鼓的能力。当底板岩石承受的压力超过岩体本身的强度,产生裂隙和裂缝时,应采用注浆的办法使底板岩层的强度提高,达到防治底板底鼓的目的。
由于所选择的注浆形式、注浆材料、注浆压力和注浆时间长短不同,岩层中的裂隙可能全部或部分被粘合,当注浆压力高于围岩强度时,就产生新的裂隙并有浆液渗入。注浆的作用可分为三种情况:
①注浆只起到部分效果,即注浆后重新结合的强度只比岩石产生离层、裂隙后的残余强度稍高。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注浆压力太低,注浆液浓度太大,或注浆钻孔的布置不合理。底板注浆后对减少底鼓有一定的效果,但不显著。
②注浆后破碎的岩石全部被加固,在岩层中极微小的裂隙也被粘和起来。注浆后岩层的结合强度与原始强度相等。在这种情况下,底板注浆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巷道底鼓量明显减少。
(3)巷道底板开卸压槽(孔)
在巷道底板开槽,不仅使支承压力峰值向深部转移,降低应力集中;卸压槽还为巷道围岩变形提供的补偿空间,从而使巷道围岩变形量减小。通常采用垂直切槽防治底鼓,卸压效果主要取决于卸压槽的宽度b、深度h、对于中硬岩层,槽宽b=200—300mm,对于软岩层b>200—300mm。
当切槽深度h小于巷帮到切缝的间距a,即a/h>1时,开槽后的底板视作从卸压槽下方受到横向载荷p作用的岩石悬梁,承受弯曲应力,岩石抗弯强度小,底板上翘,甚至下面岩层向上断裂。岩层受剪力作用,当a/h<1时,岩石抗剪强度一般大于抗拉强度,岩石底板稳定。
参考文献
[1]韩华锋等.对巷道底鼓机理及防治技术的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1年26期.
[2]张驰等.深部开采中软岩巷道的支护形式[J].煤炭技术,2007年8期.
[3]张纯如等.回采巷道底鼓防治及其机理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年13期.
[4]赵伟等.巷道底鼓的防治[J].煤炭技术,2007年9期.
[5]秦磊等.清水营煤矿+1065水平巷道底鼓作用机理及防治研究[J].神华科技,2010年4期.